概況介紹
祠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民國17年(1928年)重修,1962年馬來西亞僑親集資重修。占地面積567.8平方米,主體為明朝木石結構建築。正殿由40根大木柱及10根中木柱支撐(正面有10根石材半柱)。廟堂建築面積176.49平方米,上下落分明,重檐歇山式,翹脊飛檐,蔚為奇觀。內外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內埕由規格條石砌成,俗稱“灰廳石水斗”;外埕呈半月形,下埕為鄉民觀看演戲場所。門頂高懸乩書“靈蔭福地”匾額。廟堂內聯曰:“顯赫鎮福地,護國揚法佑天下;威靈臨鳳麓,施澤保民庇皇都”,“遺像本祠,作千秋生民父母;靈蔭福地,為萬世祖跡道場”。內有輦轎一架,系旅馬僑胞劉宜石兄弟合捐人民幣2萬元仿雕。 顯應靈祠有許多神奇的傳說,在這片民風淳樸、人心向善的鄉村里百姓中廣泛流傳。“蕭公祈雨,縣令敬匾”講述的是: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安溪大旱,知縣賀祥請一個名叫欽惠的名士前來祈雨。欽惠笑道:“若無鴻都蕭公來祈,無雨。”賀問明蕭公系廟中所奉之神,即責欽惠請蕭公進城祈雨,並下令全城之民,凡來看洪都蕭公祈雨的,每人需帶一塊木柴、一隻金紙。至時,派人將蕭公金身亦置於乾柴及金紙上。意如祈雨不靈,則放火焚燒神像。賀知縣問欽惠:“何時降雨?”欽惠回答說:“午時許。”午時將過,卻乃天高日炎,萬里無雲。欽惠請賀知縣再緩一個時辰。賀說:“三時都許你緩,何妨一時。”未時至,欽惠問:“下雨要缸滿還是要瓮滿?”。賀曰:“要瓮滿。”頃刻間,烏雲翻滾,大雨傾盆。賀知縣欽服,急忙將蕭公神像請出。並擇日親臨蕭公廟,題匾一方,並叩謝拜石一塊、六角木樑一根及黃金等禮品(現安溪知縣賀祥所題之“顯應靈祠”匾仍高懸於廳堂之中,墨跡尚存)。從此以後,信奉蕭公之眾日增。今西坪鎮留山村,龍涓鄉西興村、黎山村橫坑供奉的蕭公神像,均分爐於鴻都顯應靈祠。台灣省台北市大石埕、馬來西亞雪蘭莪州亦建有分爐靈宮廟供奉。 顯應靈祠有“睡牛臥地望春光,寨尖調來為牧童;此穴風水誰得到,子孫代代伴君王”之美譽。山勢磅礴,高大巍峨,山頂樹木茂密,風景秀麗。祠後大則尖東麓峰巒疊嶂,景美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