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帖及其傳承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於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同當時名士謝安等41人會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之蘭亭,修祓禊之禮(在水邊舉行的除去所謂不祥的祭祀)。當時王羲之用絹紙、鼠須筆作蘭亭序,計28行,324字,世稱蘭亭帖。王羲之死後,蘭亭序由其子孫收藏,後傳至其七世孫僧智永,智永圓寂後,又傳與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得序後在樑上鑿暗檻藏之。
唐太宗求帖
唐太宗喜歡書法,酷愛王羲之的字,唯得不到蘭亭序而遺憾,後聽說辨才和尚藏有蘭亭序,便召見辨才,可是辨才卻說見過此序,但不知下落,太宗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才能得到。唐太宗召見群臣,毫不掩飾地說:“朕夢寐以求右軍蘭亭帖,誰能用計從辯才手中取得,朕一定重賞。”尚書僕射房玄齡向唐太宗推薦梁元帝的曾孫,多才善謀的監察御史蕭翼擔當此任。唐太宗召見蕭翼,蕭翼奏道:“陛下!我若作為公使去取蘭亭帖是行不通的,請陛下給幾件王羲之父子的雜帖,讓我私自行動。”
蕭翼賺蘭亭
蕭翼換上了黃衫,打扮成山東書生的模樣,隨商船來到山陰永欣寺。他選擇太陽快落山進寺,緩步而行,裝著若無其事的樣子觀看寺中的壁畫。當他來到辯才的寺院時,故意停步不前。辯才見這位氣宇不凡的遊客,便上前施禮問道:“何處施主光臨寒寺?”蕭翼彬彬有禮上前拜道:“弟子是北方人,賣完蠶種順道遊歷聖寺,在此有幸遇上高僧大師,快哉!快哉!”當晚辯才請蕭翼進房用茶,兩人下棋撫琴,談天論地,評文述史,探討書法,兩人情投意合,皆覺相見恨晚。辯才見蕭翼不同常人,便心生疑竇,酒後賦詩,以探虛實。詩云:
初醞一缸開,新知萬里來。披雲同落寞,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風長旅雁哀。非君有秘術,誰照不然灰?
蕭翼為了打消辯才的疑慮,當場也和了詩,兩人盡歡通宵。臨別時,辯才依依不捨,請蕭翼方便時再次光臨寒寺。
隔了幾天,蕭翼帶來美酒看望辯才,如此往返兩三次,辯才羨慕蕭翼滿腹經綸,疑團也就漸漸消失了。有一次,蕭翼拿出梁元帝書寫的《識貢圖》書帖請辯才指教,辯才讚嘆不已。從這以後辯才對蕭翼更是無話不說。閒談時,蕭翼對辯才說:“弟子自幼喜歡臨帖,現在還珍藏著幾件王羲之父子的真跡。”辯才聽說是王羲之父子的真跡,連忙請蕭翼帶來看看。第二天辯才看過蕭翼帶來的二王的字帖後說:“真跡倒是真跡,可惜不是佳品。貧道有一王羲之的真跡,頗不平常。”蕭翼追問是何帖,辯才毫不猶豫說是蘭亭帖。蕭翼見辯才上了鉤,故意裝出若無其事地說:“數經戰亂,王羲之的蘭亭帖怎么還會在世呢?一定是贗品。”辯才怕蕭翼不相信,連忙將藏在屋樑檻內的蘭亭帖拿下來給蕭翼觀看。看後,蕭翼故意說是假的,於是引起二人爭論不休。
辯才自從將蘭亭帖給蕭翼看後,就不再藏在屋樑上了。把它和蕭翼帶來的御府二王雜帖一起放在書桌上。一天,蕭翼趁辯才外出做客,來到了方丈室,他請小和尚打開門,謊稱自己將書帖遺忘在床上了。小和尚見是經常出沒在大師房的蕭翼,沒加思索就開了門。蕭翼將蘭亭帖和和御府二王雜帖放進衣袋內,轉身就走了。
蕭翼的結局
蕭翼智取墨寶回到京城長安,唐太宗欣喜若狂,大擺宴席招待蕭翼及群臣。宴席上唐太宗當眾宣布:房玄齡薦人有功賞錦彩千尺。蕭翼加官五品,晉升為員外郎,並賞住房及金銀寶器。辯才犯欺君之罪,本應加刑,因年邁獲免。唐太宗寬大為懷,還賜給他穀物三千石。辯才深感皇恩,將賜物變賣,建造了一座精美的三層寶塔放置在永欣寺內。他因蘭亭帖一事欺君受嚇,身患重病,一年後便去世了。
關於蕭翼的結局,有兩種說法,一是,蕭翼把蘭亭集序帶回長安後,太宗予以重賞。二是蕭翼因騙的蘭亭集序而內疚,出家做了辨才的徒弟。《貞觀之治》用的是第二種說法,但史學界認為第一種說法更可信一些。
《蕭翼賺蘭亭圖》唐閻立本作。唐代大畫家閻立本根據唐何延之《蘭亭記》故事所作。描繪唐太宗御史蕭翼從王羲之第七代傳人的弟子袁辯才的手中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騙取到手獻給唐太宗的故事。畫的是蕭翼和袁辯才索畫,蕭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辯才張口結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爐上備茶;各人物表情刻畫入微。
《蕭翼賺蘭亭圖》橫寬65 厘米, 高28 毫米,現藏遼寧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