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莊

元至治二年(1322年)《重修瑚山四方塔碑》鐫村名為“椒莊”。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載村名“焦莊”。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洪濟橋》碑文載村名為“蕉莊”。

地處雙旗山之陰。東傍文峰山,西臨范陽河。博(山)章(丘)公路繞村東、南而行。建國前,村內多簡陋草房;建國後多數農戶建了瓦房和樓房。 現為鄉政府駐地。 設一村民委員會。 共979戶,3590人。 耕地3,375畝,主產小麥、玉米。有果園40畝,年產蘋果兩萬廳。工副業,原有紅磚廠、耐火材料廠、水泥製品廠、噴漆廠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又發展了紅磚廠、糕點廠、飯店等。年產值達220萬元。從業人員650人。1978年人均收入137元,1983年提高到321元,較前增長了1.3倍。 烹調是本村的傳統技藝,素稱“廚師之鄉”。夏曆二、七是該村集日。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創修蘇氏支譜序》載:“吾祖自棗強遷於淄邑西南鄉蕉莊,安居樂業有年矣。”該譜《小引》又載:“六世池德祖由焦莊而出,迄今及十一世矣。”又據《蘇氏家譜》載:“蘇氏於洪武初年由焦莊遷居宜山莊。”據此,蘇氏於明前在此定居。元至治二年(1322年)《重修瑚山四方塔碑》鐫村名為“椒莊”。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載村名“焦莊”。清乾隆十七年(1753年)《重修觀音堂》碑文有“椒莊”的記載。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洪濟橋》碑文載村名為“蕉莊”。 該村74歲老人蘇承宇講:在立村時,因村周圍有五嶺曲折如龍,遂定村名為“五龍莊”。後因火災,村民傳說龍多主火,又因盛產花椒,故改名為“椒莊”,後演變為“焦莊”。清道光初年又遭火災,村民忌“焦”字不祥,遂冠以“艹”字頭為“蕉莊”。 古建築有雕刻精良,造型美觀的蕉莊北橋(洪濟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