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井

鄧臣婆先生說,當時只是一片蔥園,但這片蔥園從不因天旱缺水而乾枯,一直有水源冒出來“灌溉”這片蔥園。那時候,寬仁有王,吳,陳,加上雜姓組成五大姓,為團結各姓開起“存義社”,後來各姓之間商議在蔥園鑿一口水井。當然,選擇水井的位置便是城隍廟的城隍爺“決定”。從此,外姓人搬到寬仁定居,必要打一桶蔥井水喝。而這口蔥井不僅僅是一口水井,它升華成一種“意象”的呈現。
初建蔥井並沒有井蓋,為防意外在民國二十年(1931)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再添井蓋和重修。至今井盤上還可以看到一排字:清泉長流,寬仁歸僑,陳植權重修,1979年4月廿五日立。鄧老先生自豪地告訴我,不論是什麼乾旱的年景,這口蔥井從沒有乾涸過。因蔥井水質甘甜終年不涸,許多外村人紛紛慕名而來,帶著提水器具打水飲用。
如今寬仁九龍門的蔥井門,已成斷壁殘垣,而這口古井依然生機盎然,百年古井折射了寬仁乃至石獅的歷史變遷。它歷經百餘年的歷史積澱,形成了極其深廣的內涵。它已不僅僅是一口水井,這口蔥井已經牢固地貼在歷史的書頁里,它昭示源遠流長的一種人文精神,而這種精神,還一直在延續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