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孔陽評傳

蔣孔陽評傳

蔣孔陽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和美學家,《蔣孔陽評傳》對蔣孔陽先生的生平經歷、學術歷程和主要學術觀點進行梳理、評述,是迄今第一部關於蔣孔陽先生的評傳。由於蔣孔陽先生的學術歷程從20世紀五十年代到90年代末,歷經時間近半個世紀,他的人生經歷和學術歷程在某種程度也反映了新中國以來文藝學美學發展的變遷歷程,因而撰寫蔣孔陽先生的評傳,對於加深學界對蔣孔陽先生學術思想的認識,乃至於對認識中國文藝學美學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歷程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朱志榮、王懷義所著的《蔣孔陽評傳》縱觀蔣孔陽先生的一生,追求美、自然、自由和純真,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實現自己的理想,是他人生的主題。他熱愛自然,喜歡與大自然親近交流,在這種坦誠的交流中,蔣孔陽先生感覺精神上是自由的、愉快的。這種真誠無私的精神也一直伴隨著蔣孔陽的學術研究。

作者簡介

朱志榮,男,1961年生,安徽省天長市人,丈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理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上海市美學學會副會長。個人專著主要有《中國藝術哲學》、《慷德美學思想研究》、《夏商周美學思想研究》、《中國審美理論》、《中西美學之間》、《中國現代通俗文學藝術論》、《中國文學導論》、《西方文論史》、《從實踐美學到實踐存在論美學》(與王懷義合著)等專著,以及長篇小說《大學教授》,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學術月刊》和《復旦學報》等期刊發表論丈150餘篇,多篇被《新華文摘》等人大複印資料刊物全文轉載。王懷義,1980年生,安徽省淮南市人,2012年6月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著有《紅樓夢與傳統詩學》等專著,在《文藝理論研究》、《民俗研究》、《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紅樓夢學刊》和《貴州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圖書目錄

自序
一、早年歲月
1.國小時光
2.中學時代
二、青年時代
1.大學時代
2.海光圖書館
三、壯年歲月
1.初人復旦
2.暴風驟雨
四、五十年代文論思想
1.創作個性
2.情感本位
3.批評實踐
五、德國古典美學研究
1.寫作歷程
2.研究方法
3.歷史價值
六、先秦音樂美學思想研究
1.寫作過程
2.研究方法
3.歷史價值
七、八十年代生活狀況
1.生活經歷
2.國際交流
3.學術研究
八、形象與典型問題研究
1.形象問題
2.形象思維
3.典型問題
4.批評實踐
九、中國詩畫美學研究
1.唐詩美學研究
2.中國繪畫美學研究
3.中西美學比較研究
十、晚年時光
1.生活狀況
2.學術反思
3.著作和影響
十一、立足於審美關係的《美學新論》
1.廣義實踐觀
2.審美關係論
3.實踐美感論
4.多層累的突創
附錄:
周谷城對蔣孔陽《美學新論》的評價
道德文章,山高水長
憶先生
有容乃大高山仰止一——寫在《蔣孔陽全集》出版之際
如鼎人生——寄懷蔣孔陽老師
記憶的碎片——懷念蔣孔陽先生
蔣孔陽老師
審美人生——悼蔣孔陽先生
真理占有我——悼念孔陽先生
人去美長在——悼念著名美學家蔣孔陽先生
豐碑,光華永遠璀璨——憶蔣孔陽先生二三事
與美結緣一生——追憶著名美學家蔣孔陽先生
蔣孔陽先生的美麗句號
在“蔣孔陽美學思想暨新世紀美學研討會”上的發言
“我和你一同回家”
爸爸與書
爸爸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靈魂是美的——緬懷二弟蔣孔陽
二弟蔣孔陽辭世周年祭(二首)
是 你——獻給已故外公
蔣孔陽年譜簡編(鄭元者編撰)
參考文獻

文摘

一、早年歲月
1.國小時代
1923年1月23日(壬戌臘月初八),蔣孔陽出生於四川萬縣三正鄉的苦葛壩村。那一天,陽光燦爛,風景如畫,蔣孔陽的父親蔣光社給他起了一個“愛陽”的乳名。直到上了國小,蔣孔陽才正式取了當時的大名:蔣術明。
那時蔣孔陽家在三正鄉苦葛壩村共有七八間土房子。除了蔣姓家族以外,只住了一家別姓的農民。當時蔣家共有九口人:蔣孔陽的奶奶、父親、媽媽、麼姑、哥哥、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和蔣孔陽自己。蔣孔陽的父親是獨生子,全家大約有七八十畝地,大部分租給農民,自家只種一點蔬菜。可以說,在周圍的七八十里地之內,蔣家算是比較富裕的一家了,但一遇到荒年,日子也不好過。
蔣孔陽最初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源於童年時代那些看似模糊卻很清晰的記憶。記得那是一個大雪天,蔣孔陽的媽媽余氏在廚房燒飯,而蔣孔陽,那個當時叫愛陽的小男孩站在門口,呆呆地望著那些紛紛揚揚的雪花說:“媽媽,這么多的雪,是從哪裡來的呢?”媽媽說:“天上下的呀!”愛陽說:“雪可以吃嗎?”媽媽愛憐地捏了捏他的小嘴巴:“傻孩子,那怎么可以吃呢!”模模糊糊的記憶浸潤著蔣孔陽的童趣和純真,而那年雪花的美也深深地鐫刻進了他童貞的心裡。蔣孔陽的另外一個記憶,是在六歲那年,奶奶帶他到15里地之外的一個分水鎮去趕場。奶奶先帶著他走進了分水國小,在校門口。有一間只有半堵牆的教室。蔣孔陽和奶奶站在牆外,而牆裡面的老師、同學和黑板等,都看得清清楚楚。看了一會,奶奶問蔣孔陽:“老師講的,你都能聽懂嗎?”蔣孔陽說:“能啊!”說著,他還把老師講的都背誦了一遍;接著,他還指著黑板上的字,一個一個地念給奶奶聽。奶奶聽了,露出了歡欣的微笑,她立即決定讓愛陽上國小。
童年的蔣孔陽上的國小離家有15里地遠,他和哥哥蔣術亮一起住到鎮上的二姑母家。二年級的時候,他們又轉學到了離家同樣遠的三正鄉國小。這是因為在三正鄉,有一間屬於他們家的農屋。那時候,同樣年幼的哥哥蔣術亮帶著弟弟和自己一起上學,兩個小孩子自己做飯。蔣孔陽上國小三年級的時候,父親為了照顧孩子們的學習,也為了改善家裡的經濟狀況,就在馬路邊蓋了一個小飯館。有一段時間,小飯店生意興隆,一家人都很高興。但是沒過多久,由於父親不善經營,小飯店就慢慢歇業了。小飯店雖然歇業了,蔣孑L陽和哥哥蔣術亮卻依然住在路邊的小房子裡。其中的另一間,租給了外來的一位寡婦住。
就在這年5月的一天夜裡,一夜狂風暴雨,山洪很快猛漲了起來,年幼的蔣氏兄弟卻仍在熟睡。突然,那位寡婦跑來敲門,孩子們懵懵懂懂地拉開門,寡婦就一頭跑了進來,她急急忙忙地拽著兩兄弟的衣袖,乘著一道道的閃電,迅速地把他們拉到對面的小茅棚里去,那裡是堆柴草和放糞肥的地方。他們剛到,對面的房子就在山洪的侵襲下,“嘩啦”一聲倒塌了!寡婦餘悸未消,但年幼的孩子們當時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們依然倒在柴堆上,香甜地睡著了。很多年以後,蔣孔陽在回憶文章中說:“現在想來,那位寡婦,真是我們的救命恩人。然而後來怎樣?她到哪裡去了?我們都一無所知。天下事常常似乎是這樣:對我們做了好事的人,我們無法感謝;而對我們做了壞事的人,我們卻又無可奈何!”
三正鄉的房子倒塌了,蔣孔陽兄弟倆只好又回到分水國小上學。蔣孔陽讀四年級,而哥哥蔣術亮升到了高小部,到另外一個地方讀書了。三弟術良,這時也上國小了。他們就一起寄宿在學校里,每個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天下午或星期一早上,兄弟們用背簍背了米、鹽、油、菜等回到學校。他們把米、菜等都交給一位白鬍子老人,老人每頓飯燒一份菜給孩子們吃。住校的有二三十位學生,這樣,他就得燒二三十份菜,此外他還要燒一桌給老師們吃的菜。很多年以後,蔣孔陽回憶說:“真夠他辛苦的了!”蔣孔陽能體諒別人的辛苦,可是卻不知道自己的辛苦,他在回憶錄中寫道:“那時候我們吃的一般都是青菜蘿蔔之類,葷菜從來沒有的。但是我們自小慣了,也就不覺得苦了。”P1-3

序言

中國當代著名美學家蔣孔陽先生,1923年1月23日生於四川萬縣(今重慶萬州市),1946年畢業於前中央政治學校經濟系,1951年從海光圖書館調到復旦大學新聞系、中文系,從事美學和文藝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歷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文藝理論教研室主任、美學研究室主任、藝術教研室主任、復旦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等。他曾是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特邀研究員、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農工民主黨中央咨監會常委兼復旦大學總支主任委員等。1991年,鑒於蔣孑L陽先生在文藝學美學研究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上海市首屆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1991年10月,蔣孔陽先生獲得了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證書。1995年12月6日,蔣孔陽又獲贈“世紀寶鼎”子鼎。這些殊榮是蔣孔陽先生在文藝學美學研究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見證。
蔣孔陽先生一生的研究工作主要由四個方面組成:一是文藝理論與批評研究。上世紀50年代初,蔣孔陽先生在復旦中文系教授文學理論課程。後來,他結合教學進行研究,出版了《文學的基本知識》、《論文學藝術的特徵》和論文集《形象與典型》等著作。他還注重理論與批評實踐的結合,從青年時代起,他就開始寫作品評論和賞析文章,一直持續到晚年。二是西方美學研究。上世紀60年代初,蔣孔陽先生開設美學課程,並參與了伍蠡甫先生主持的《西方文論選》的編譯工作,撰寫了《德國古典美學》。翻譯了《近代美學史述評》等著作;從1990到1999年,蔣孔陽先生還主持了《西方美學通史》的研究工作。三是中國古典美學研究。蔣孔陽先生對中國古典美學情有獨鍾,一直想撰寫一本《中國美學史》,為此他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蔣孔陽先生開始了先秦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後來又陸續進行了唐詩美學和中國繪畫美學方面的研究,在中外美學會議上,他還就孔子的美學思想做過學術報告。晚年的時候,蔣孔陽先生還做了大量中國美學方面的讀書筆記。第四是美學理論研究。蔣孔陽先生一生都在為建設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文藝學美學思想、推進中國文藝學美學思想研究的現代化進程而努力。《美學新論》是他美學思想的總結之作,形成了以實踐論為核心、立足於審美關係的實踐創造論美學理論體系。
蔣孔陽先生的學術研究是從文學理論開始的。蔣孔陽先生上世紀50年代的文論思想,在當時就產生過重要影響,至今依然值得我們借鑑。他早年受朱光潛先生《文藝心理學》、《談美》等著作的影響,將蘇聯的畢達可夫及其老師季摩菲耶夫的文學基本原理,與他解放前學過的西方文論思想以及中國古代的文論思想相結合,又加上他個人的文學鑑賞體會,並通過對中國古代的詩歌、小說及現代的魯迅小說等文藝作品進行論證,建構了他50年代的文論思想。蔣孔陽先生50年代的文論雖然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但其中包含著他充沛的激情、對文學作品的真情實感和切身體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些成果在他本人後來的美學研究中也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並有所突破。到1977年形象思維問題的大討論,蔣孔陽先生繼續他以前的文論思考,使他的文學理論思想更深刻、更系統,更重視文學藝術的自身規律。形象、形象思維及典型等問題是他這一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的主要研究點。他還將這些文論思想貫徹到自己的文藝批評實踐當中,寫下了一系列的評論文章。
蔣孔陽先生對西方美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美學理論史方面,並貫穿他一生的研究歷程。在20世紀60年代,蔣孔陽先生開始改教美學課程,他的德國古典美學研究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蔣孔陽先生十分重視德國古典美學在西方美學史上的重要性。面對這樣一個重要而複雜的研究對象,蔣孔陽先生用淺易曉暢、娓娓動人的文筆,闡釋了六位德國古典美學家的觀點,發掘德國古典美學的積極意義,並指出其不足之處,契合了當時文藝學美學界的需求,有提綱挈領、針砭時弊的作用。1990年底,蔣孔陽先生等主持申報的《西方美學通史》作為國家社科基金“八五”重點規劃課題立項。經過編寫組近十年的共同努力,終於在1999年底完稿。這一龐大的研究工程把我國西方美學史的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西方美學史的研究,對當代中國美學的基礎建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蔣孔陽先生對中國古典美學一直情有獨鍾。20世紀70年代末,蔣孔陽先生被允許回到教研組,他利用這段時間每天到復旦圖書館看書,開始研究中國先秦音樂美學思想。到1984年,蔣孔陽先生基本完成了《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的書稿。在書中,他注重將審美意識與美學思想相結合,把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與中國上古時期的哲學思想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進行研究,並對先秦音樂美學思想中“和”、“禮”等核心範疇進行了詳細闡釋,形成了獨特的研究方法。後來,蔣孔陽先生對唐詩也作了研究,寫下了大量的讀書筆記,把唐詩之美納入到了中國古典藝術美的範疇中,歸納了唐詩的美學特徵。對中國繪畫美學,蔣孔陽先生也下了很大功夫,初步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和觀點。在研究方法上,蔣孔陽先生把中西方繪畫美學的相關問題進行比較,發現其異同,以凸顯中國繪畫美學的獨特性。他在對中國繪畫的起源和發展歷史進行梳理和。歸納的基礎上,總結了中國繪畫美學的一般性特徵,闡述了中國繪畫美學思想中的主體思想和整體的精神境界。同時,蔣孔陽先生還對孔子等人的美學思想進行研究,寫了一批研究論文。這些成果構成了蔣孔陽先生中國古典美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更為重要的是,經過長期不懈的研究,蔣孔陽先生形成了“以實踐論為基礎、以創造論為核心的審美關係學說”①,這一思想主要集中在《美學新論》中。1980年,蔣孔陽的研究論文《美和美的創造》刊載在《學術月刊》3月號上。在這篇文章里,蔣孔陽先生首次提出了“美在創造中”的主張。1983年,蔣孔陽先生開始正式撰寫《美學新論》這一總結性著作。他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為基礎,把審美關係作為美學研究的出發點,提出“美在創造中”,將審美活動視為“恆新恆異的創造”。他的“多層累的突創”說,不僅解釋了美的形成和創造的緣由,而且揭示了審美意識歷史變遷的基本規律。在此基礎上,蔣孔陽先生還力圖突破主客對立的思維方式,超越那種認為美是現成的、凝固的本質,既強調自然本身的屬性對於美的生成的重要性,又強調了人在自然對象成為審美對象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蔣孔陽的美學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美學觀,是馬克思主義美學在當代的新發展,其開放變動的研究格局和思想內涵為後來的美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推動了中國當代文藝學美學思想研究的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蔣孔陽先生的美學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基礎,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經驗,借鑑吸收了中西方美學思想中有益的成分,不僅推動了中國當代文藝學美學思想研究的民族化和現代化進程,而且其獨特的研究視角和切入點,在美學理論研究和中西方美學比較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蔣孔陽先生以實踐論為核心,將審美關係作為美學研究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改變了傳統的本質主義的美學思考方式,為美學研究提出了新路徑。蔣孔陽先生從闡釋人與現實的各種關係開始,將審美關係建立在人類的實踐活動和現實需要的基礎上,認為在審美關係中,主體可以超越物質對象本身的局限,從具體的感性形象本身獲得愉悅,並激發主體的情感和想像力對對象進行創造性的體驗。這就把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統一到具體的審美關係中去,強調了美的動態、歷史生成的特點,以及主體、客體和主客體關係的變動性和發展性,並把三者放置於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之中,突破了實在論美學和認識論美學的局限,顛覆了主客二元對立和形上學的思維模式。
在中西比較的廣闊視野中,他建構了面向未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藝學美學理論,實現了中西美學思想之間的有效交流和融合。從整體上看,蔣孔陽先生一生都在為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藝學美學理論而工作,為此他重視中西美學的比較研究。他不僅在巨觀上對中西方美學思想進行比較和辨異,而且還研究了中西方美學中的具體問題。這些研究對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和美學理論、促進中國美學研究的現代化進程有著重要作用。先秦音樂美學思想、唐詩美學和中國繪畫美學等三方面構成了蔣孔陽先生中國古代美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這些研究與他對西方美學的研究和文藝理論研究相輔相成,構成了蔣孔陽先生學術思想的整體。《德國古典美學》等專著和論文是他對西方美學研究的總結,而《美學新論》則是蔣孔陽先生將中西美學思想相互融通而創新的成果。可以說,蔣孔陽先生一生都在對中西方美學思想的比較研究進行思考,並作了長期、多樣和紮實的研究工作。
蔣孔陽先生還十分重視整體把握與微觀剖析的結合,並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符合研究對象本身特點的研究方法。例如在分析德國古典美學時,蔣孔陽先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點和階級觀點,分析了德國古典美學形成和發展的原因,但他並沒有停留在對其階級局限性的分析和批判上,而是進行綜合考慮,從政治經濟狀況、物質生活和科學文化藝術所達到的水平,以及德國古典美學家們本身各方面的修養等方面分析了德國古典美學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這使得整個分析過程顯得細緻翔實。在研究先秦音樂美學思想的過程中,蔣孔陽先生把音樂與中國上古時期的社會生活和哲學思想聯繫起來,勾勒了先秦音樂美學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大致輪廓,把當時諸多學派關於音樂的美學思想作為一個整體,並在整體視野下發現它們之間的異同,做到了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同時,他還以“和”、“禮樂”等核心概念為統領,探討先秦音樂美學思想發展和演進的規律,在此基礎上逐一論述先秦諸子不同的音樂主張,提出了將審美意識和美學思想相結合的美學研究方法等。
蔣孔陽先生的美學思想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又推陳出新、自出機杼,體現出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和開放的理論品質,其深厚的學術造詣與關注生活的真摯情感使其美學思想能夠始終激盪著歷史的深沉感、思索的睿智感和詩性情懷。他一生堅持“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的學術追求,其美學思想超越了當時諸美學學派的局限性和自身的有限性,具有綜合的廣度和深度,有著深厚的人文氣息和對人的美的本質追求的價值力度,並把美學研究放到對人的價值的發現和提升的高度,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蔣孔陽先生的美學思想是融通中西、貫穿古今和指向未來的。
縱觀蔣孔陽先生的一生,追求美、自然、自由和純真,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實現自己的理想,是他人生的主題。他熱愛自然,喜歡與大自然親近交流,在這種坦誠的交流中,蔣孔陽先生感覺精神上是自由的、愉快的。這種真誠無私的精神也一直伴隨著蔣孔陽的學術研究。對於學術研究,蔣孔陽先生不帶有利益觀念和主觀成見,全是憑藉著發自內心的對文學和美學的興趣和熱愛進行著不懈努力。大學畢業時,他被分配在中國農民銀行鎮江支行工作,一年可以領到18個月的工資,他稱之為“坐以待幣的生活”,但他認為這不是自己所想從事的工作,因為他感到枯燥、無趣,所以在1948年,他毅然辭職到當時的海光圖書館工作,此後就一直獻身於自己所鍾愛的文學和美學的研究事業。他晚年多次說如果來生再給他一次選擇的機會,他仍會選擇這一職業,哪怕不給他錢,他也會選擇自己所熱愛的工作。
蔣孔陽先生坦誠博大的心胸對其學術研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心胸寬廣,對人和藹友善,他既坦誠地對待自己的研究工作,也坦誠地對待他人。在蔣孔陽先生的一生中,他對朱光潛、宗自華等老一輩學者始終懷著尊敬的心;對同輩學人,他一直友好相待,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對待學術後輩,無論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他都愛護、提攜和幫助。蔣孔陽先生一直強調做學問要做加法,不做減法,反對學派劃分,反對通過批判其他學者來抬高自己,反映了他對各家學術思想的充分尊重。汲其所長,為我所用。只有這樣,學術研究才能不斷進步。在近半個世紀的學術歷程中,蔣孔陽先生作為一個美的探尋者,既是一位嚴謹持重的學者,也是一位真誠忠厚的長者。在他成長、發展和工作的人生歲月里,他總是平等待人,念情於學者的斯文和學術的尊嚴,守護著一個讀書人的本色,追求讀書人的品格、境界和覺醒。他不但在為學上注重寬容精神,而且在學術觀點上也從不排斥異己,採取“為學不爭一家勝,著述但求百家鳴”的治學態度。蔣孔陽先生的學術胸襟在學界是有目共睹的,並在美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蔣孔陽50多年的學術歷程中,與他相伴終生的愛人濮之珍教授對他一直鼎力支持,讓他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術研究當中。

在這近一年的時間裡,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撰寫出一部貼近先生生活和‘學術思想實際的書稿,並對此做了構思和準備。但由於這一年多以來,諸事繁雜,一直沒能集中精力撰寫,影響了書稿的進度。現在,我請我的博士生王懷義同學根據我的研究計畫撰寫了第五、六、七、九、十章,其餘六章由我執筆,最後由我通稿。這樣做一是為了保證書稿按時完成;二是因為懷義在2007年與我一起撰寫《從實踐美學到實踐存在論美學》時,對包括蔣先生在內的實踐美學思想已有一定的了解,一起撰寫這本評傳,我們可以相互討論,以深化對蔣先生學術思想的認識和理解。
為了體現傳記的特點,使蔣先生的形象豐富真實,我特地採訪了蔣先生的親屬、朋友和學生等,如師母濮之珍教授、蔣先生的朋友余開祥教授、蔣先生的女兒蔣年女士,以及朱立元教授和張玉能教授等人。濮先生提供了本書中許多珍貴的照片,文末還附了鄭元者教授編撰的《蔣孔陽年譜簡編》,在此一併致謝。
朱志滎
2010年3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