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58-1960,國中畢業考入天津重型機器廠技工學校。
1960年,天津鍛鑄件廠工人,同年參軍,考入海軍製圖訓練學校。
1960-1962,畢業後任製圖員,業餘為部隊文藝宣傳隊編寫節目,鍛鍊了寫作能力。
1962-1965,海軍184部隊戰士。
1965年,根據部隊生活經歷,創作第一篇短篇小說《新站長》。同年復員回原廠。
1965-1974,天津重型機器廠廠長辦公室秘書,代理車間主任。
1974-1982,天津重型機器廠車間黨總支副書記、車間副主任。
1982-1985,天津市作協專業作家、市文聯副主席,市作協副主席。1985-1987,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天津市作協副主席、黨組成員,市文聯副主席。
1987-1988,《天津文學》主編。
1988-1991,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天津市作協主席、黨組成員,《天津文學》主編。
1991-1996,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天津市作協主席、黨組成員。
1996-2001,中國作協第五屆副主席,天津市作協主席、黨組成員,全國作協第六屆副主席。
2006年11月第七屆全國作代會上當選為全國作協第七屆副主席。
個人生活
他曾經是一名農村的少年,長大後當過兵,做過工人,後來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作家;他的作品曾經備受爭議,幾乎每誕生一部新作,就會引起一場軒然大波;他是當今文壇上不可多得的“重量級”作家,他的作品不但屢屢獲獎而且膾炙人口;他長著一張拒人於千里的臉,曾經被奉送綽號“凶神一號”,然而他貌似冷酷的外表下掩藏著一顆善良正直的心;他性格直率,筆鋒犀利,他用自己的筆觸和人生描繪了一片別樣的天空。他就是傳奇作家蔣子龍。作家是社會的頭腦,時代的智者。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經歷使蔣子龍的作品具有高度精煉的優點,在他的短篇和中篇小說里濃縮了豐富的生活內容和複雜的矛盾衝突。他善於抓住事件的主要矛盾與問題的關鍵,從而緊湊地展開,詳略得當,結構嚴謹。他也擅長抓住人物的最有代表性的性格言行。蔣子龍是一個高明的故事講述者,情節曲折、構思新穎、結構縝密、語言獨特。他作品中多層次的藝術結構讓讀者在欣賞中體會其主題並產生共鳴,目的是催動讀者精神上的覺醒,而不是用粉飾太平來哄騙讀者。
蔣子龍早期的創作致力於改革者形象的塑造。他以雄放剛健的風格,把改革者的個性心理、精神風貌以及他們為現代化建設進行的可歌可泣的奮鬥表現得極具感染力。喬光朴、車蓬寬、牛宏、武耕新等強者群像在他的小說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從《陰錯陽差》開始,蔣子龍把思考視點投入到人物性格與歷史文化的碰撞上,力圖從現實的社會關係中表現人的心理奧秘,從而描繪出一個立體的全景社會,顯示出強烈的批判意向,筆墨愈見沉著老辣。
蔣子龍“又臭又硬”的性格在文壇是有名的,他的俠氣仗義也是文壇中屈指可數的。當他幾杯老酒下肚,仰脖挺胸和弟兄們論英雄時,偶爾也會順帶著誇誇在場的“美女”們。趕上"我"這等“粗暴”的女性不識抬舉,就會以“我曾是美女,現在得加‘遲暮’,你雖堪稱英雄,"我"看也得加上‘過氣’。”此時老蔣就會爽氣地擺出好男不和女斗的姿態,振臂舉杯:“來,過氣英雄敬遲暮美女一杯!”然後難得一笑,笑得很豪氣,很有感染力,那種“英雄氣概”在笑聲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蔣子龍的人氣挺旺。與他同行,凡到一地,無論省、市、縣大大小小文化官員們都特別認他,他們不約而同的一句話是:我們是讀您的作品長大的。他們中有的人複述一些章節,有的列舉出一串作品名單,有的帶來蔣子龍的作品請他簽名,有的要求合影留念。但無論這樣的場合蔣子龍心裡多么受用,他的臉仍是“嚴肅”的。因此、很多初次與蔣子龍見面的人都認為他不容易親近。“嚴肅”的外形是先天生就的,臉上的紋理走向與他情緒好壞並無必然關係,這張臉是“自然災害”。真想走近他還真需要點勇氣。
蔣子龍不是個會“順應形勢”的人,強扭的事他肯定以強還強,“出言不遜”,但為了難以拒絕的朋友之託,他卻可以東奔西跑、竭盡全力。有一個研討會"我"趕巧坐在蔣子龍旁邊,聽評論家們搜腸刮肚“擠”出些言不由衷、自己說出口都有點不好意思的發言。蔣子龍對"我"說:你不是姓胡嗎?看來,這個會的報導你得“胡編”了。
會上主持人幾次請蔣子龍發言,"我"在一邊幸災樂禍:老蔣,你好歹也是中國作協副主席,這種會的發言可看水平啦!蔣子龍面無表情,順手寫了一張紙條遞給我:“我極少參加這樣的會,這是浪費自己的生命陪別人過生日。下次倘再在這樣的會上見到我,罰我請你吃飯。立此為據。”蔣子龍摘下眼鏡寫條兒,戴上眼鏡發言,字字誠懇,句句真話,而絕無奉承之言辭。"我"從他字斟句酌的話語裡,除了找到了此會的報導角度,還對他陡增一份敬意。
蔣子龍是那種能夠調侃出輕鬆,也能創造出快樂的人。尤其熟人相聚,更是無拘無束。有一次大家看指紋說手相,蔣子龍的手被拉來扯去,你一句我一句,凡看過的人都好生皺一陣眉頭,但無論多好的視力,最終得出的結論都是十個簸箕,無一斗。大家都說這是異相!吹捧他:凡異相必是奇才!老蔣從人們手裡奪回自己一隻向東一隻向西的手遺憾地說:“沒斗就沒斗,兩個小拇指還不直順。”
然後有滋有味地研究起自己的手相:“當兵時拿槍磨得狠了,當工人時油泥糊得久了,後來天天敲鍵盤蹭得多了,幾十年天天游泳給泡沒了。”蔣子龍手上的紋理和臉上的紋理到底有什麼內在聯繫,爹娘所賜,旁人實在不得而知。莎士比亞有一句台詞好像是這樣的:冰涼的手,溫暖的心。套用給蔣子龍:“冰冷”的臉,“火熱”的心。他數九寒冬到瀋陽為一個小兄弟“簽字售書”的事吧,的確可稱他俠肝義膽熱心腸。
隆冬的瀋陽氣溫已達攝氏零下十幾度。朋友捎話告訴他開了間小書店,想請他去搞“簽字售書”。他連夜趕往瀋陽,半夜下了火車,接站的人還沒從暖被窩裡鑽出來,他只得在候車室里走著遛著直等到天亮。上午安排在一所大學與大學生對話,中午12點多話也沒對完,下午1點又開始售書,緊張得連吃飯的時間也沒安排。
趕到小書店門口早已擠滿了人,嶄新的櫃檯吱吱呀呀直往後退。小老闆兄弟難為情地對蔣子龍說:“老師,您到外頭簽行不?我給您搬張桌子,別擠毀了新櫃檯。”這位“蔣大俠”子龍,憑著一股子“俠氣”上了街。到天黑手僵人散方才醒悟:“好小子,我蔣子龍不如個櫃檯值錢!”他是該說的都說了該罵的都罵了,一個被凍得“瓷瓷實實”的蔣子龍匆匆離開瀋陽,卻把一份永恆的溫暖留給朋友。從此小書店日日興隆。
可以斷定,只要能衝破蔣子龍那道“嚴肅”的防線,就能感覺到他的溫暖。他其實挺幽默、挺可親、也挺熱心腸。
蔣子龍趣事一次,在美國洛杉磯中美作家聯誼酒會上,美國詩人金斯伯格請中國作家蔣子龍猜個謎語,並說這個謎語20年來尚未有人破解。蔣子龍則聲稱自3歲以來尚未遇上猜不出的謎語。金斯伯格的謎語是:把一隻2500克重的雞裝進一個只能裝500克水的瓶子裡,用什麼方法把它拿出來。蔣子龍立刻答道:“你怎么放進去,我就怎么拿出來。”金斯伯格哈哈大笑,伸出大拇指說:“你是第一個猜出這個謎語的人。”
人物著作
短篇小說
1965年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新站長》。善於寫工業題材。
1979年發表《喬廠長上任記》,揭示了新時期經濟改革中的種種矛盾,剖析了不同人物的複雜的靈魂,塑造了一位敢於向不正之風挑戰、勇於承擔革命重任,具有開拓精神的改革者的形象。作品較早地把注意力由揭露四人幫造成的創傷轉向社會現實,表達了當時人民渴望變革的迫切要求,因而獲得讚譽。
《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
《拜年》
《蛇神》
《子午流星》
《三個起重工》
《蔣子龍文集》(8卷)
蔣子龍短篇小說集1980,中青
中篇小說
《開拓者》(中、短篇小說集)1981,中青
《赤橙黃綠青藍紫》1981,百花
通過幾個不同性格的年輕人之間的愛情、友誼、信念的衝突,告訴人們青年只有投入到時代改革的洪流中,人生才有意義。
《燕趙悲歌》1985,中青
記述農村經濟改革遇到的困難和取得的成就。
《陰差陽錯》
《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中、短篇小說集)1982,花城
蔣子龍中篇小說集1982,湖南人民
《鍋碗瓢盆交響曲》1983,百花
《蔣子龍選集(1—3冊、中、短篇小說集)》1983,百花
《拜年(中短篇小說集)》1984,上海文藝
《蔣子龍集》1986,海峽
長篇小說
《蛇神》1986,百花
散文集
國外掠影1983,百花
過海日記1983,文聯
其他作品
成名作《機電局長的一天》。
其作品題材重大,有強烈的時代氣息,風格剛健雄渾。
不惑文談(雜文)1984,上海文藝
蔣子龍創作精選集 1986,時代文藝
蔣子龍代表作 1986,黃河
寫作風格
獨特視角
蔣子龍的寫作風格是在創作中完善了一種思想體系,對生活有著自身獨到的體會,善於從某種事件中以獨特的視角觀察生活,把自己與眾不同的感受通過作品傳導給讀者。他曾創作出社會時代所特有的、意義深刻的人物形象,《喬廠長上任記》已被公認為新時期中國文學的一個里程碑。
蔣子龍認為,沒有創作就沒有作家。《喬廠長上任記》是一種厚積薄發。他的《人氣》、《空洞》等長篇也是如此。他寫《空洞》,也是先有了生活的積累,有了觸動才想到去寫。真正的內容來自於生活的體悟、觀察、糅合。他坦言,長篇寫作要找源頭,靠採訪和積累。他的積累方式是“永遠都在觀察”,他幽默地說:“連頭髮梢和腳後跟都在觀察。”他的潛心積累是隨時隨地的,想到某些閃現靈感的轉瞬即逝的事情就立刻尋找紙筆記下來,他認為記錄可以加深記憶。
追求新意
蔣子龍的作品風格總在追求新意。他說創造模式是作家的幸運。蔣子龍希望自己的風格有厚重感,也能有機智幽默的一面。每天晚上他都看《新時期文學本體論思潮》,這本書把這些年來東西方作家採用的各種文體拿來討論,很難讀,但也得讀。“因為我對自己的表達方式感到很苦惱,要寫的東西很多,每一部書的流瀉方式應有所變化,卻老不能讓自己滿意,所以就想了解20多年來作家如何變化自己。”
觸及內心
蔣子龍共出版了87本書,顯然這是艱苦的勞動成果。他說這些書他都很喜歡,不喜歡就不出了。同時又都不是很滿意,總覺得還可以寫得再好一點。在這個意義上說,寫作也是一種遺憾的工作。當然,他認為出書的數量並不能證明什麼,“現在我最看重的是書的質量,一定要使自己先滿意,自己能被自己的作品所感動。這才對得住喜歡、信任自己的讀者。目前,我平均每年出一到兩本書。”2004年,他出版了一本《蔣子龍散文精選》,一本隨筆雜感集《國家的投影》。
個人榮譽
短篇《喬廠長上任記》、《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及《拜年》分獲1979、1980、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中篇《開拓者》、《赤橙黃綠青藍紫》及《燕趙悲歌》分獲1980、1982、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2018年11月,入選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2018年12月12日,文萃錢塘—弄潮杯2018年度人民文學獎頒獎典禮暨第二屆杭州錢塘江文化節閉幕式在浙江杭州舉行。蔣子龍被授予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貢獻獎。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蔣子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改革文學”作家的代表。
名人談書
讀書的妙處
古人是利用“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來讀書,蔣子龍安排自己的讀書時間則是“抓空,有時也放下一切事情讀完一本書”。他“主要看寫作需要的資料方面的書和自己內心喜歡的雜書,當然也讀一些需要的專業書籍”。
作家的職業是寫書。每當寫作疲塌的時候,他就去逛書店。到了書店,各種各樣的書名,五花八門的裝幀設計,令人目不暇接,精神亢奮。他形容自己走進書店“就像農民走進莊稼地,能激發想像力,調動起想塌下身子幹活的衝動”。當他創作狀態有些“癲狂”的時候,還是去逛書店,裡邊五彩繽紛,充滿誘惑……天下文章好像都讓人寫盡了,自己還能寫出什麼書,丟進這浩如煙海的書堆中能引起別人注意嗎?自己一下子就能靜下來。在這個人心浮躁的年代,更顯出讀書的妙處。商業社會擁擠而又喧囂,孤獨和抑鬱成了常見病和多發症。
尤其是置身於人海當中卻感到孤獨鬱悶、無法排遣,這時只有書能安全地消除和緩解這種孤獨感。在嘈雜的環境裡,書能提供卓有成效的寂靜,給人以自我完善的機會。同樣,當一個人獨處時,書又能提供一種可親的私語空間,幫助人體會和享受生命本身對寂靜的需要。人是不會滿足的,在自身的生命以外,總還需要能有另一種生命作為補充。書,提供了這種可能。他感到大量的閱讀哺育了自己的智慧和心靈,開闊了自己的文學視野。不倦地閱讀和咀嚼,促進了他對社會、對人生、對文學、對歷史和對自己的反思。
讀書方法
蔣子龍說讀書的第一道程式是選擇。人的生命短暫,時間和精力都有限,讀書有益的條件之一,就是不讀壞書和廢書,甚至光是好書你一生也讀不完。這需要借鑑古人的智慧:存書容易,能讀為難;能讀容易,記住為難;記住容易,能用為難。
蔣子龍對書的話題很有感悟,他侃侃而談:只要人類還崇尚思想,書就有地位。現代人經常抱怨,物質過剩而思想貧弱,因競爭激烈致使生活失衡……書有益於點燃思想的火花,甚至能引起爭論,接受挑戰,被人引用。好書能引發必須的思想和行動。同時,讀書又是現代人通往心理平衡、讓生活感到充實的一條途徑。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會碰到一些愚蠢的人,或許還要跟他們打交道乃至被糾纏。只有讀書是結交智者,與其傾談。我們之所以能夠理解人生,不是因為跟人接觸的多,而是因為接觸的好書多。歷史上最嚴峻的時刻往往產生偉大的作品,是這些作品對時代承擔著特別的責任。所以,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偉大的作品產生,民族本身的偉大就無法體現。
其他興趣
蔣子龍先生年輕時興趣廣泛,他喜歡籃球、桌球、二胡、手風琴,還當過文藝演出隊的隊長,當兵入伍後在海軍練得一身好水性,愛好游泳、打羽毛球、集郵等。堅持晨練是他幾十年不輟的“必修課”,游泳更是他的強項。即使出國或去外地歸來,不管多晚,轉天一早他必定準時出現在泳池邊。強身健體的成果是他身手矯健,思維敏捷,熱愛生活。
他很喜歡唐人王灣的詩,其中兩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他曾多次題贈給求索者。“風正”也是他自身形象的寫照。另外,他認為腳下千條路,一個人要想事業有成,不在於選哪條路,而在於你為此付出怎樣的努力。耕耘決定收穫。因此他曾將“大道無形”四字多次題贈友人,以勵志。
年逾六旬的他依然忙碌,有還不完的文債,寫不完的稿子,還有許多好書沒有時間看。儘管如此,他依然重友情,不擅說“不”,儘管希望靜心創作不被打擾,但還是不得不擠出時間接受採訪,和一些必不可少的應酬,並真誠相待,毫不敷衍。
人物書語
“書是印刷出來的人類”,讀一本書就是經歷一次別樣的人生,書讀得多就可以擁有多種經歷,選擇多種人生。
要借鑑古人的智慧:存書容易,能讀為難;能讀容易,記住為難;記住容易,能用為難。
人物評價
蔣子龍是“改革文學”的創始者和代表性作家,其作品致力於改革者形象的塑造。1979年創作並發表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首開“改革文學”先河。始終把創作的著眼點放在人們關心的經濟改革領域,以雄放剛健的風格,把改革者的個性心理、精神風貌以及為現代化建設進行可歌可泣的奮鬥表現得極具感染力。陸續發表的《開拓者》《赤橙黃綠青藍紫》《鍋碗瓢盆交響曲》等一系列表現工廠、城市改革的中短篇小說,對引領思想觀念轉變、推進改革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激發了全國上下的改革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