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最繁華的街道,是以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路,在中山路中段的東湖內,有三個小島合成的美景“百花洲”,南昌行營就位於百花洲畔。
據史料記載,南昌行營原為江西省國立圖書館,圖書館於1928年興建,1930年8月竣工,此時蔣介石結束與諸軍閥的中原大戰,為“圍剿”紅軍,蔣親臨南昌指揮,將“海陸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後改名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設在圖書館,南昌在隨後的五年內成為國民黨政府的政治中心,被稱為第二首都。
南昌行營三面環水,環境幽雅,鬧中取靜,行營占地3300平方米,這幢五層歐式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呈“工”字型,南北走向。抗日戰爭時期南樓被日軍炸毀,抗戰勝利後南樓重修,面貌有所改變。據說,蔣介石當年就住在行營二樓東側的房間。
行走在百花洲畔,雨絲在和風的輕撫下漫天飛舞,湖邊柳樹發出粉綠色的嫩芽,歷經近百年滄桑的南昌行營,如同一個沉默的老者,在風雨中寂靜無聲。
斑駁陸離的牆面上,布滿藤條的枯枝,木窗內的玻璃也支離破碎,樓頂上數根青灰色的水泥立柱搖搖欲墜。這幢建築倒映在東湖的碧波之上,在水氣的籠罩下,看似遙遠又模糊。
問詢湖畔居民,記者找不到更多答案,他們大多不知悉這幢建築所承載的歷史,歷史已在風雨滄桑中漸行漸遠。1935年2月,南昌行營撤銷,江西省國立圖書館又搬回此處,1995年圖書館搬至南昌市洪都北大道後,這幢建築的大門被鐵鏈牢鎖,那段刀光劍影的歷史從此被歲月塵封。
南昌行營在繁華的鬧市中寂寞地老去,很少有人前來探訪,偶爾,有三兩個來自台灣的遊客,佇立在這幢房屋前,靜默良久。
記得這幢老建築的,還有一些南昌本地的文人墨客,程維是江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他童年時期經常在南昌行營戲耍,這幢建築和裡面的藏書給他的童年帶來過不少歡樂。程維從小聽外祖父談起當年參加“新生活運動”時的場景,以及行營中發生的種種故事,令他對這幢建築有種揮之不去的情結,程維後來與朋友熊援生一起蒐集資料,合寫過一本書,名為《南昌行營》。
曾經見證過重大歷史的南昌行營,今日已荒涼破敗,程維感到很痛心,他多次在學術會議上提出,希望有關部門能早日修葺南昌行營,保護好這幢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建築,別讓見證歷史的南昌行營在風雨中湮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