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藜蒿

蔡甸藜蒿

蔡甸藜蒿,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蔡甸藜蒿是2002年從雲南引進的品種,由於武漢市蔡甸區是華中地區越冬蔬菜優勢產區之一,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有利於發展蔡甸藜蒿種植業。蔡甸藜蒿肉質脆嫩、白色,具細微魚腥草一般的特殊清香味。炒食時味道鮮美、口感脆嫩爽口。

2014年11月18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蔡甸藜蒿”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信息

產品特點

感官特徵

蔡甸藜蒿 蔡甸藜蒿

蔡甸藜蒿根狀莖發達,節上有潛伏芽,能抽生地上莖,莖直立,成株高1-1.5米,莖粗1-2厘米。葉掌狀裂葉互生、深裂、大葉、綠色,葉背面淺綠色無茸毛。以嫩綠莖桿及地下根狀莖供食用,嫩莖表皮淡綠色,長25-30厘米,粗0.5厘米左右,肉質脆嫩、白色,具細微魚腥草一般的特殊清香味。蔡甸藜蒿炒食時味道鮮美、口感脆嫩爽口,入口後有絲絲的甜味。

品質指標

蔡甸藜蒿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其中鈣:500-720毫克/千克,鐵:10.6-12.7毫克/千克,鉀:200-320毫克/千克,鋅:7.5-8.2毫克/千克,磷:350-500毫克/千克,粗纖維:1.5%,黃酮:0.5%。

產地環境

蔡甸藜蒿 蔡甸藜蒿

武漢市蔡甸區是華中地區越冬蔬菜優勢產區之一,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有利於發展蔡甸藜蒿種植業。蔡甸藜蒿的種植區域多為以壟崗為主體的丘陵性湖沼平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主要土壤類型為黃棕壤,富含有機質,土壤pH值在6.5-7.02之間;雨量分布均衡,年均降水量1100-1450毫米左右;氣候屬北、中亞熱帶過渡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7℃左右,年均相對濕度75%,年均無霜期248天左右,年均日照時數2111.8小時左右,具有熱豐、水富、光足的氣候特徵,滿足藜蒿生長所需的各種條件,加之境內湖泊星羅棋布,蔡甸藜蒿基地所在區域內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種植區域內有生物資源300餘種,造就了蔡甸藜蒿生長的特殊生態環境。

歷史淵源

蔡甸藜蒿炒食 蔡甸藜蒿炒食

藜蒿種植歷史悠久。宋代詩句有黃庭堅的“蔞蒿芽甜草頭辣”。蘇東坡把吃藜蒿和韭黃作為“嘗春”的首位。在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藜蒿即被列為野蔬上品。相傳明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後,規定江南各州縣每年清明節將藜蒿作為“貢品”進貢到南京,這對民間採集野生藜蒿為食的習俗產生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在蔡甸,侏儒鎮東至山以南俱為洪泛區,1949年前此處盛產藜蒿。

蔡甸藜蒿是2002年從雲南引進的品種,由於武漢的氣候條件適宜,這種藜蒿一經引進就受到了農業研究人員的關注並對其品種進行改良,成為了如今的蔡甸藜蒿。

生產情況

農民採摘蔡甸藜蒿 農民採摘蔡甸藜蒿

2017年,侏儒山街金雞瓜菜行銷合作社有藜蒿2100畝,年產藜蒿1.2萬噸,年經濟價值近3000萬元。僅藜蒿種植一項,每年能為社內386戶農戶戶均增收5萬元。

產品榮譽

2014年11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蔡甸藜蒿”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溫室大棚內的蔡甸藜蒿 溫室大棚內的蔡甸藜蒿

蔡甸區位於武漢市西郊,地處漢江與長江匯流的三角地帶,江漢平原東緣,地域總面積1094平方公里。蔡甸藜蒿保護地域範圍:地跨東經113°41′00″-114°13′00″,北緯30°15′00″-30°41′00″之間,保護區面積10萬畝,蔡甸藜蒿產於蔡甸區所轄的侏儒街、永安街、奓山街、桐湖農場、消泗、洪北農業示範區、玉賢等街(場)鄉鎮。

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品質特性特徵

安全要求:蔡甸藜蒿標準應符合《GB276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GB276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的要求。

特定生產方式

產地環境條件:土壤環境質量以耕作層深20-25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25-30克/千克、土壤pH 6-7,且排水良好的壤土為宜。

品種選擇:為保持蔡甸藜蒿的一致性及品質,所有用種都經過篩選的“蔡甸藜蒿”品種,生產區域內禁止使用轉基因品種。

種苗準備:

種株繁殖:種株繁殖田面積與大田面積之比為1:8-1:10。種株要求具備品種典型特徵、健壯、無病蟲,品種純度不低於95%。種株繁殖田內,於定植前施用一次基肥,每畝施用有機菌肥300-400千克和硫酸鉀型複合肥50千克。種株定植期以3月-4月為宜,定植密度宜為行距30厘米,穴距20厘米,每穴2株。

插條準備:從種株繁殖田內選取農藝性狀一致、生長健壯的植株莖桿後,先剪除未木質化的幼嫩部分和基部老化部分,並去除葉片,然後將剩餘莖桿剪截成長10厘米的插條。準備的插條應於當日扦插完畢。

大田準備:整地時,宜耕深20-30厘米,做到畦面土壤細碎平整,同時施用基肥。每畝宜施用有機菌肥300-400千克和硫酸鉀型複合肥50千克。宜採用深溝高畦,畦面寬150-200厘米,畦溝寬40厘米,畦高20-25厘米。

大田扦插:大田扦插適宜時期為6月中下旬-9月,扦插應選陰天或涼爽天氣進行。扦插密度宜為行距15厘米、株距10厘米,每穴一株。扦插深度以插條上部1節外露為宜。防止倒插。插後應澆透水保濕,高溫季節宜覆蓋遮陽網。

大田管理:種苗成活後每畝施硫酸鉀型複合肥25千克。每次採收後追肥一次,追肥與採收期之間間隔不少於25天。11月中下旬,氣溫降低,及時蓋膜保溫。保持土壤濕潤,防止乾旱。蓋棚期間,棚內氣溫不應低於5℃,高於30℃時要及時揭膜通風降溫,棚內濕度過大時亦應及時揭膜通風降濕。封行前拔除田間雜草。

病蟲害防治:主要病蟲害有藜蒿霜霉病、蚜蟲、玉米螟、斜紋夜蛾等。防治原則:堅持“預防為主,綠色防控”的原則,優先採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配合使用化學防治措施。農業防治:宜實行輪作,輪作作物宜為豆科作物、綠肥作物或水稻,不能與其他菊科作物輪作,做好田園清潔,加強管理,適時栽培、合理灌溉和施肥。物理防治:蟲害可用殺蟲燈,防蟲網,色板誘殺部分害蟲成蟲。扦插前一是將剪下好的扦插苗裝入塑膠筐里,沉入水中浸泡10-12小時,將殘留的若蟲淹殺死;二是採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對插條進行噴霧消毒。生物防治:保護或利用自然天敵。用赤眼蜂,昆蟲信息素和利用Bt(蘇雲金桿菌)防治玉米螟、斜紋夜蛾。化學防治:化學農藥使用原則藜蒿栽培過程中,一般病蟲害較少發生,宜儘量少用或不用化學農藥防治。化學農藥防治方法:不同農藥應交替使用,任何一種農藥在一個栽培期內只能使用一次。霜霉病發病初期按每畝用72%霜霉威或氰霜唑2000倍液噴霧防治,安全間隔期5-7天。蚜蟲選用10%的吡蟲啉1500-2000倍液或50%吡蚜酮水分散粒劑3000倍液進行防治。玉米螟、斜紋夜蛾選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或氯蟲苯甲醯胺 1000-1500倍液進行防治。

採收:嫩莖長20厘米-30厘米時為適宜採收時期。應及時採收,平地齊割,地面不留殘樁。採收時應避免損傷地下莖。每次採收後,隨即除草一次。

留種:留種田一般在3月份收完最後一茬,追肥灌水後,任其生長,待成株木質化後,成為下季栽培的插條。

生產記錄要求:農事操作(播種、施肥、除蟲、收穫等)和產品質量檢測、原始記錄都有專人收集整理建檔。為蔡甸藜蒿的生產管理技術體系提供依據。

•包裝標識相關規定

使用蔡甸藜蒿農產品地理標誌的產品必須產自本區域。

使用蔡甸藜蒿農產品地理標誌的生產經營者必須取得登記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使用蔡甸藜蒿農產品地理標誌的生產經營者必須按照規定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使用蔡甸藜蒿農產品地理標誌的生產經營者必須按照生產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蔡甸區蔬菜科技推廣站)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明確使用數量、範圍及相關的責任義務。

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持有人不得向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收取費用。

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應在產品及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蔡甸藜蒿名稱和公共標示圖案組合標註形式)。

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和展銷。

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應當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保證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