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西山區團結鎮,地處富民縣邊,距鎮政府所在地33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市區50公里。東鄰富民縣,南鄰朵畝村委會,西鄰樂畝村委會,北鄰富民縣。轄蔡家、張家、中壩等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402 戶,有鄉村人口1514人,其中農業人口 1514 人,勞動力 111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741 人。全村海拔 1780米,年平均氣溫 22 ℃,年降水量 1100 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小麥、蔬菜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635 畝,人均耕地0.8 畝,林地21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624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2247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一、、三、產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35畝(其中:田475 畝,地 160 畝),人均耕地 0.8畝,主要種植 水稻、玉米、小麥 等作物;擁有林地 2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1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 .01畝,主要種植核桃、蘋果、桃、梨 等經濟林果。水資源、礦資源豐富。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無路燈。全村有 402戶通自來水,有20 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9 %)。有402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 39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32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03戶(分別占總數的85%和75 %)。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1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3輛,拖拉機16輛,機車3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435畝,有效灌溉率為49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38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 .25 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59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13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0戶。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9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33 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624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223萬元,占總收入的36%;畜牧業收入 77萬元,占總收入的1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110 頭,肉牛 28 頭,肉羊 328 頭);林業收入 5 萬元,占總收入的0.01%;第二、三產業收入319萬元,占總收入的51%;工資性收入 7 萬元,占總收入的0.01%。農民人均純收入 2247 元,農民收入以 一、、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203 人(占勞動力的 23%),在省內務工194人,到省外務工 9 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第一產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8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第一產業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第一產業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1所,校舍建築面積 1456.2平方米,擁有教師 11人,在校學生104人,距離鎮中學1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04 人,都為小學生。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5個、圖書室 1 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3 。
人文地理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20萬元。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村委會會議室需擴大面積,增加辦公設施,資金不足需給予補助。2、各村小組的人飲、水澆地設施需完善。3、望各政府部門支持村企業發展,擴大招商引資項目。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種養殖業,交通運輸業,畜牧業,引進外資,創辦企業,擴大招商引資,開發旅遊業,在政府的引導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