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大門

蔡家大門

蔡家大門是中國電影巨匠的蔡楚生故居的大門。蔡家大門坐落在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集星村,已被列入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和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蔡家大門蔡家大門

中國電影巨匠:蔡楚生

蔡楚生(1906年1月12日~1968年7月15日),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集星村人。出生在上海,6歲時隨家人返回潮陽居住。12歲離開潮陽到汕頭當學徒,其間自學書法、繪畫。

1927年到上海,先在幾個小影片公司打雜,1929年進入明星影片公司,以副導演兼美工師的身份協助著名編導鄭正秋(潮陽人)工作。1931年進入聯華影業公司二廠,開始獨立擔任編導。1933年拍攝《都市的早晨》,一舉成名。1936年,拍攝《漁光曲》,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這是中國電影首次享譽國際影壇。

抗戰勝利後,與其他進步影人按周恩來的指示,建立了進步電影的基本陣地———聯華影藝社,一年後又改組成立了崑崙影業公司,為編導委員會成員。1947年與鄭君里合作,奮力完成了其最重要的代表作《一江春水向東流》,被譽為“戰後中國電影發展的里程碑”。

建國後,擔任過中央電影局藝術委員會主任、副局長,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主席等職務。由於對中國電影事業和電影藝術發展作出的貢獻,他被評論界譽為“中國進步電影的先驅者”、“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奠基人”。

昨天(15日)上午,隨著一扇紅色的木門輕輕地被推開,修葺一新的中國電影巨匠蔡楚生故居展現在人們眼前。一百年前,就在這裡———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集星村的一座潮汕四點金大屋,一代“巨星”冉冉升起。昨天,在蔡楚生大師誕辰100周年之際,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名電影藝術工作者懷著崇敬的心情叩訪了剛剛對外開放的蔡楚生故居。一幅幅帶有強烈時代烙印的電影海報,記載著大師藝術道路上艱難奮鬥的軌跡,同時也震撼著每一個觀眾的心。

故居門楣大師生前親筆題

昨天揭牌的蔡楚生故居位於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集星村(原神仙里),故居包括一座潮汕典型的“四點金”大屋,一座從厝,均為20世紀初潮汕傳統民居建築,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460平方米。

在廣東省委和汕頭市委的支持下,大師故居於不久前修繕一新。該故居現已被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和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記者看到,蔡楚生故居保存較為完整,築有高達數十米的炮樓,可見當年蔡家的威嚴。踏進已經被磨得發亮的門檻,是一個頗為寬敞的前廳,以前廳為主軸,依次是天井、後廳,院記憶體有部分木雕和飾件,顯得古色古香。與其他老屋有所不同的是,蔡家大門的牌匾及裡屋的門楣都刻有字跡挺拔俊逸的題詞,這些都是蔡楚生留下的珍貴“墨寶”。在故居內,記者看到裡屋的門楣上大師親筆題下的“平等”、“博愛”、“自由”、“進步”。這些一個世紀前留下的印記,是大師當年內心追求的真實寫照。

籍貫廣東潮陽的蔡楚生1906年出生於上海,而他的童年與青少年時代都在汕頭度過。直至21歲那年背著家人遠赴上海涉足影壇,他才離開了故鄉。

在故居有一幅蔡楚生大師生前巨幅照片,吸引了人們駐足觀看。只見大師額頭飽滿、鼻樑挺直、嘴角剛毅,眼鏡背後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深邃而犀利,仿佛正在注視著這片他摯愛的故土,又仿佛在回憶中國電影走過的百年之路。

嘆 合作者眼中的大師

《南海潮》成未竟之作

昨天,剛剛揭牌的蔡楚生故居迎來了一位93歲高齡的白髮老人,他拄著拐杖,一步一挪地走進每一間老屋,仔細地端詳著《蔡楚生的藝術人生與愛國情懷》展覽上的每一幅老照片。當老人行至《南海潮》大型畫報前時不禁停住腳步。他就是《南海潮》導演之一、珠江電影製片公司一級導演王為一。

“《南海潮》是蔡老唯一一部沒有完成的作品,只拍了上集。”王老遺憾地說。新中國成立後,蔡楚生執導的首部影片就是《南海潮》,陳殘雲和王為一都是編導之一。王老深情地回憶說,1941年,當時蔡老在日軍侵占香港前,曾把該劇原稿用油紙包好,裝在鐵箱裡,埋在住宅地下,而後化裝成難民出逃,1948年蔡老避難去香港,就把在地下埋了七八年的原稿挖了出來。當年他在香港還親眼目睹了蔡老用放大鏡修補破損文稿的鏡頭。“解放後蔡老很想完成這部大作,因為身體有病竟然未能遂願,真是可惜!”

趣 鄉鄰眼中的大師

穿西裝下田成村中一景

位於潮陽市銅盂鎮的集星村(原神仙里)新鄉已有數百年歷史,村民皆姓蔡,世代以務農為業。據蔡楚生的堂弟、今年80多歲的老人蔡茂禮告訴記者,蔡家家資頗為殷實,童年的蔡楚生在家鄉讀過四年私塾,不過天性浪漫的他更鐘情於吹拉彈唱,小小年紀就顯示出藝術天賦。在他的印象中,堂兄蔡楚生興趣廣泛,幾乎無所不通,會剪紙、會畫畫。他的大哥辭世數年,為免卻母親思念,蔡楚生根據記憶描繪了一幅大哥的畫像,畫中人物惟妙惟肖,恍若再生。青少年時代的蔡楚生還會潮汕民間的一種雜技———耍皮猴,每逢村裡有人嫁娶,鬧洞房時倘有蔡楚生在場,氣氛立即被調動起來,蔡楚生一會兒扮成乞丐,一會兒扮成跛子,惟妙惟肖,最後連新娘也顧不上儀態哈哈大笑。

據稱,蔡楚生最後一次回鄉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從大都市回到鄉下的蔡楚生居然身著西裝與農民一道下地里收割稻穀,引來了好奇的村民駐足觀看。

念 兒女眼中的大師

特別禮物獻父親百年誕辰

昨天,因為是父親蔡楚生百年誕辰,蔡夢蘭、蔡海雲、蔡小雲、蔡明四姐弟聚首在故鄉,同來的還有蔡楚生的第三代子孫。因為四姐弟年事漸高且天各一方,此番故園相聚顯得尤為珍貴。今年76歲的大姐蔡夢蘭退休前是廣東教學儀器廠的職工,二姐蔡海蘭教了一輩子書,三妹蔡小雲是中央黨校的教授,四弟蔡明做的是電影技術工作,退休前是北京電影廠的總工程師。說起來,除了四弟蔡明從事的職業還與電影沾點邊,兒女們竟都沒有繼承父親的衣缽。

二姐蔡海雲告訴記者,為了給父親百年誕辰獻上一份特別的禮物,三妹蔡小雲過去一年瘦了十幾斤。這是一份沉甸甸的禮物,身為中央黨校教授的蔡小雲女士將收集到的父親生前數百幅珍貴的資料照片編印成精美的畫冊。另外,100多萬字的《蔡楚生文集》也正在最後校對中。據蔡小雲女士說,父親一生相當勤奮,筆耕不輟,留下來的劇本、文章、日記及信件多達幾百萬字,將其編成個人文集是她多年的心愿。(編輯:譚禮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