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吉政

蔡吉政說,他和多數牙醫學生一樣,對前途感到悲觀;母親在親友面前,也不敢說自己的兒子讀牙醫學系。 屆畢業的蔡吉政,記得剛入學時,牙醫學系招生40名,報到30多人,但畢業時只剩下5

蔡吉政 台灣省桃園楊梅客家人,世代務農,他排行老四,兄弟姊妹12人中只有他從醫。由於幼年家庭貧困,他從小就立志當醫師,希望將來能賺大錢改善家境。1961年高中畢業後,他考上了高雄醫學院,可惜不是醫學系,而是牙醫學系;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兩者境遇有如天壤之別。
那時候,牙醫從業人員大多是學徒出身,被稱為“師傅”,地位和剃頭師傅沒有兩樣。蔡吉政說,他和多數牙醫學生一樣,對前途感到悲觀;母親在親友面前,也不敢說自己的兒子讀牙醫學系。因此,他保留高醫學籍,第二年重考,結果第二年卻考上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工教系好像在訓練敲敲打打的工匠!參觀學校後,還是放棄註冊,回頭進高醫牙醫系就讀。
蔡吉政為了出人頭地,十分用功,當時醫學系與牙醫學系的共同科目一起上課;他被同學推舉為“講義抄手”,負責寫講義供全班同學閱讀。在那個沒有影印機,也沒有打字機的年代,講義都靠逐字刻印在鋼板上,再進行複印。下課後,當同學去約會,或參加社團時,蔡吉政卻在宿舍里埋首讀書、寫講義,以賺取微薄的工本費,更以80多分的好成績畢業。
高醫牙醫學系第5 屆畢業的蔡吉政,記得剛入學時,牙醫學系招生40名,報到30多人,但畢業時只剩下5 人。“有辦法的同學都轉系去了!”蔡吉政說,那時候全台各私立醫學院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轉系生須繳交約20萬元的“轉系金”,這在當時可買一棟房子;他因為家貧,付不起高昂的“轉系金”,只好認命地讀完牙醫學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