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勁松[北航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蔡勁松[北航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蔡勁松,侗族,1969年11月生於貴州。先後獲西安交大工學學士、北京大學法學碩士、北航管理學博士學位。曾任西安交通大學電視廣播中心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傳部副部長、宣傳(統戰)部常務副部長。2005年9月至2016年8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宣傳部部長兼新聞中心主任,2011年5月起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化與藝術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2016年7月起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 、北航藝術館館長,2018年11月起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研究員。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理事、中國侗族文學學會副會長、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

基本信息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學文化理論與實踐、公共藝術、文化傳播等,曾主持完成多項重點課題,主持或參與多所高校的公共藝術建設。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文學著作6部、學術專著3部、主編書籍十餘部。

藝術創作

藝術創作涉及繪畫、雕塑、攝影。作品數十次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或公開發表,被國內外大學、文化機構收藏。

自由的知覺——蔡勁松藝術作品展

自由的知覺——蔡勁松藝術作品展 自由的知覺——蔡勁松藝術作品展

2009年在北京798藝術區新文化藝術中心舉辦“自由的知覺——蔡 勁松藝術作品展”。

素履之往——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

素履之往——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 素履之往——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

2014年12月28日下午,“素履之往——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在北京 琉璃廠一得閣藝術城五層藝融美術館正式開展。本次畫展的策展人為陳蘭,由藝融美術館主辦,展覽共展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化與藝術傳播研究院蔡勁松、馬良書兩位學者型藝術家近年來創作的山水畫佳作60餘幅,較充分地反映了他們在山水畫傳承創新路徑上的探索、耕耘與豐碩收穫。

本次展覽展出蔡勁松的山水畫作品包括《空山細雨系列》《山水夢系列》《山水寓言》《林深夢逍遙》《壁影秋聲》《意在天壤間》《花桃漫碧嶺》《青山音淼》《素履之往》等35幅,這些作品呈現出古拙而樸質、灑脫而厚蘊、詩意而靈動等特徵。

蔡勁松認為,技術層面的山水畫創作,不僅該知道從何處開始、又如何起筆,更為重要的是對怎樣收尾、於何時結束應成竹於胸、昭然若揭。山水畫,終究該浸潤著自然的率性、人文的層級和時間的深度——尤其是,在時間的深處,山水可跟隨筆墨的自由、暢達和貫通而進化,反之就會因筆墨的庸俗而黯然失色乃至消沉。

詩意棲居——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

詩意棲居——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 詩意棲居——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

2015年4月23日下午,“詩意棲居——蔡勁松馬良書山水畫展”在台灣成功大學藝術中心成大藝坊拉開帷幕。本次展覽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蔡勁松、馬良書兩位學者型藝術家為促進海峽兩岸藝術交往與人文互動,增進兩岸高校文化藝術交流而專門創作的水墨山水畫聯展。展覽由成功大學藝術中心、成功大學博物館、北航文化與藝術傳播研究院聯合主辦。

實施藝文賞析教育項目

駐校藝術家計畫

蔡勁松在開課緒論中,介紹了藝文賞析教育項目、駐校藝術家計畫及《中國山水畫賞析與創作》課程的實施背景、方案及目的,並以“想像”“跨界”“滋養”三個主題詞寄語同學,鼓勵大家 把握源自內心的藝術衝動和激情,將想像力作為創造力的前提和源泉,在文學、藝術、科學領域交叉融合探索,注重豐富精神生活與培育人文藝術素養,努力成為具有藝術家氣質和藝術修養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駐校作家計畫

駐校作家計畫 駐校作家計畫

該計畫希望通過駐校作家與學員、通過學員中大學生與教職工及社會詩 詞愛好者之間不同層面的交流和碰撞,通過詩、詞、楹聯創作基本規則技法的傳授分享與實踐訓練,使大家領略中華詩詞之精髓,激發其文學創作潛能與思維,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其當代價值的認識,為促進大學人文素養教育、文化傳播和服務社會公眾做出有益的嘗試。

所著書籍

《大學藝境》

《大學藝境》 《大學藝境》

《大學藝境:文化視野與公共藝術》 作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宣傳部長兼文化與藝術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作家蔡勁松教授的專著。蔡先生身兼作家、藝術家和文化建設實踐者的角色,不但在北航的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而且有很多深入的思考和經驗。《大學藝境:文化視野與公共藝術》從大學文化的內涵及實現途徑、大學公共藝術建設及傳播體系、大學文化景觀的形態與意蘊、大學文化景觀的規劃與實施、大學公共藝術傳播的文化使命五個方面論述大學應有之“藝境”,對高校的文化、宣傳工作者和社會文化產業人士有參考價值。

《大學文化理論構建與系統設計》

《大學文化理論構建與系統設計》 《大學文化理論構建與系統設計》

蔡勁松主編的《大學文化理論構建與系統設計》主要講述了 :深入推進大學文化建設,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點和落腳點。本課題的研究,是為了更好地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精神,落實《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意見》部署。當前,我國正處於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新型國家、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新階段,高等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進一步深化對大學文化建設理論與實踐的認識,形成理論成果並用以指導高校的文化建設工作,對於提高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辦學質量與水平,培養更多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最大限度地發揮高校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示範和引領作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雲影松風》

《雲影松風》 《雲影松風》

《雲影松風》 一書收錄了蔡勁松近20年來創作的散文隨筆、美術評論、文化批評以及部分雕塑、繪畫作品,集中展現了作者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和文化思考。全書分為“塵封的敘事”、“靜寂的聲音”、“純美的注視”三個部分,透過行雲流水、詩意盎然的文字,與讀者分享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文學暢想、藝術抒懷。其中即有對生命自然的崇敬與叩問、對故鄉與異鄉的記憶與哲思,亦有對心靈拓展的無盡求索、對生活理想的真摯關切,更是作者文學藝術探索旅途中的精神映照與藝術通感的生動呈現。

《大學博物館的當代轉型》

《大學博物館的當代轉型》 《大學博物館的當代轉型》

蔡勁松領銜的研究成果《大學博物館的當代轉型——文化育人與公共服務》一書,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2014年12月第1次印刷)。該書的研究以對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和現代博物館建設體系中的大學博物館反思與轉型為坐標,以探尋大學博物館的當代價值為主軸,從大學文化視角出發,重點針對大學博物館自身建設及文化育人、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展開深入討論,進而從學理上闡釋大學博物館的本質及育人功能。

談山水畫創作

山的記憶

漁鷹唱晚 漁鷹唱晚

30多年前,我坐在家門口的小木凳上眺望,烏江對岸的萬勝屯山嶺險峻,方圓數里絕壁陡峭,巍巍然橫亘於眼前。我暗自驚嘆,這山之高偉,這山之雄遠,竟然把我的視線遮擋住了。那時候剛剛學會“屏障”一詞,我曾造句道:“萬勝屯山峰連綿不絕,如同烏江明珠思南的屏障。”那似乎是我認識山水的初始。然王昌齡有詩云:“石脈盡橫亘,潛潭何時流。”我當時並未意識到,眼前的萬勝屯山峰以及身後的五老峰,早已像潛潭暗流一樣淌進我體內的毛細血管——山的記憶與印象,首先以“屏障”的姿態,在我心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遊走靈魂

獨釣青山 獨釣青山

烏江兩岸的山峽,其實一直緊緊包裹著故鄉的血脈,當然也時常左右我思維的脈動,浸潤我遊子般的心靈。我畫山水畫,每每面壁相向、鋪陳宣紙,運筆走勢之間,恍然隔空,心隨山籟——在我的潛意識裡,山是有靈魂的。她常常叫醒我,喚我的小名,引領我的筆端,淋漓盡致地皴岩抖坡、遊走阡陌,我隻身度外心卻在場。正如我常對學生們所說,山水畫創作最要緊的,是身心的自覺投射和精神的完全融入。

回歸自然

青山音淼圖 青山音淼圖

我的人生歷程告訴我,對故鄉山水的隨想及回憶的反覆沉溺,其實正是一種回歸自然的創作方法,這或許帶有點隨意性、意象性,更多還屬於精神描摹的範疇。我以為,這一範疇的確立與擴散,注定與個體生命經驗及心靈軌跡相關聯。慶幸的是,我生長過程中接受的自然饋贈,雖艱辛卻飽滿、富足,讓我在我的人生哲學視域中,山如同穿越時空的意象存在,水則是時間深處的情感沉積。在我的自然生命歷程中,山是精神之根,是樸拙的基因、挺拔的大地,時而沾染著靈氣乃至霸氣;水為靈魂之詩,是本性的音符、滋養的氣韻,無時無刻透著深邃和驚嘆……

人文山水

山水日記之十 山水日記之十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傳統山水畫通常被認為隱含著某些神秘的文化氣息和審美特徵。董其昌從梳理畫史的面貌出發,將中國山水畫歸結為南北宗,認為“南宗畫”即文人畫,出於“頓悟”因此倍加推崇,而“北宗畫”多從“漸識”即勤習苦練中產生。今天看來,這實在是中國畫發展過程中超越困境、尋求突破的主觀構建與歷史誤會。近代以來,在諸多研究中,宋元明清山水畫家們的形象,都有著較深的文化學養。他們不諳世事,過著與世無爭或無以為爭的寂寞生活,山水畫只是他們抒發胸臆、寄託情懷、排解鬱結的一種途徑。於是,他們常常被冠以文人畫家的身份。概覽傳世宋元明清的文人山水畫,我以為中國畫的變遷其實是經歷了一個從畫人、畫跡、畫意到畫史、畫觀、畫魂的遞進,這種遞進又具有時代性、社會性乃至文化的通透性。在這個意義上,與其泛泛地將這些畫家的山水畫定義為文人繪畫,還不如歸類於人文繪畫為好。

空山細雨之一 空山細雨之一

人文其實是一種見解和主張,是一種歷史陳述和文化表征。人文當然更是一種根植於內心的涵養,一種樸質的、本源的文化自覺,一種對自然的觀照、對生命的關切,以及對生生不息之生命景觀的情感延續。

陳衡恪曾言:“蓋藝術之為物,以情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後能感人而能自感也。”故而,人文山水畫的核心或要旨,取決於畫者創作過程中的自我情感開掘和反省,在回溯傳統的同時,是否懷揣對山水自然的赤誠和敬仰之心,是否不斷注入人文價值和時代氣度,是否在筆墨探索和藝術表現中寄寓精神理想與永恆的生命情感。

筆墨生瀾

山深雲渡 山深雲渡

在我的山水畫理念中,圖景構成是自覺生髮、自然奔涌而出的;筆墨意趣是拋棄華麗、遠離浮華和炫技的;創作立場是具有心源性選擇、生長經驗與精神臆想指向的。山水畫,終究該浸潤著自然的率性、人文的層級和時間的深度——尤其是,在時間的深處,山水可跟隨筆墨的自由、暢達和貫通而進化,反之就會因筆墨的庸俗而黯然失色乃至消沉。技術層面的山水畫創作,不僅該知道從何處開始、又如何起筆,更為重要的是對怎樣收尾、於何時結束應成竹於胸、昭然若揭。

在時間深處,繪山外之山,尋本心的悟道。

空山細雨之二 空山細雨之二

在時間深處,臨水中之水,養血脈之生氣。

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望隔岸江山,我心澎湃;開掘造化,筆墨生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