蓽拔

蓽拔

蓽拔(學名:L.)是胡椒科,胡椒屬多年生攀援藤本,長達數米;葉片紙質,卵圓形或幾為腎形,頂端驟然緊縮具短尖頭或上部的短漸尖至漸尖,基部闊心形,兩面沿脈上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背面密而顯著, 葉脈均自基出,葉柄長短不一,葉鞘比葉柄長。花單性,雌雄異株,總花梗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花序軸無毛;苞片近圓形,花葯橢圓形,花絲極短。子房卵形,漿果下部嵌生於花序軸中並與其合生,上部圓,7-10月開花。 分布於中國雲南東南至西南部,廣西、廣東和福建有栽培。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越南及馬來西亞也有分布。生子疏蔭雜木林中,海拔約580米。 (概述圖參考資料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蓽拔 蓽拔

攀援藤本,長達數米;枝有粗縱棱和溝槽,幼時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毛很快脫落。葉紙質,有密細腺點,下部的卵圓形或幾為腎形,向上漸次為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6-12厘米,寬3-12厘米,頂端驟然緊縮具短尖頭或上部的短漸尖至漸尖,基部闊心形,有鈍圓、相等的兩耳,或上部的為淺心形而兩耳重疊,且稍不等,兩面沿脈上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背面密而顯著;葉脈7條,均自基出,最內1對粗壯,向上幾達葉片之頂,向下常沿葉柄平行下延;葉柄長短不一,下部的長達9厘米,中部的長1-2厘米,頂端的有時近無柄而抱莖,均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葉鞘長為葉柄的1/3。

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長4-5厘米,直徑約3毫米;總花梗長2-3厘米,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花序軸無毛;苞片近圓形,有時基部略狹,直徑約1.5毫米,無毛,具短柄,盾狀;雄蕊2枚,花葯橢圓形,花絲極短。雌花序長1.5-2.5厘米,直徑約4毫米,於果期延長;總花梗和花序軸與雄花序的無異,惟苞片略小,直徑0.9-1毫米;子房卵形,下部與花序軸合生,柱頭卵形,頂端尖。

漿果下部嵌生於花序軸中並與其合生,上部圓,頂端有臍狀凸起,無毛,直徑約2毫米。花期7-10月。

生長環境

蓽拔 蓽拔

蓽拔喜土壤肥沃、疏鬆的山坡。生長在海拔200-1000米的低谷、河谷和盆地邊緣的濕熱地區。多生長在竹林、芭蕉林下,村寨籬笆周圍及河灘曠地。冬季絕對低溫在-3℃時也能安全越冬。在較陰濕的林下生長,植株高而纖弱,開花結果少;陽光充足的地方,植株較矮小,但開花結果較多。

分布範圍

中國主產地雲南省盈江縣,雲南東南至西南部,廣西、廣東和福建有栽培。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越南及馬來西亞也有分布。生於疏蔭雜木林中,海拔約580米。

繁殖方法

主要為扦插繁殖,直立莖匍匐莖均可作插穗,以直立莖開花結果較快。插穗長10-15厘米,只有2-3節為好,如繁殖材料不足,只有1節的短枝也可扦插成活。扦插時期除冬季外,其餘季節均可進行但以春季較好。扦插苗床與種子繁殖法相同,整理好的畦,按行距10-15厘米開溝,將插穗按株距5-10厘米以45度角斜插於溝里,入土深度為3-5厘米,覆土壓緊、澆水。氣溫在20℃以上扦插時,1星期左右即可生根,成活率達90%以上。培育1個月左右,待新枝長出扯5節時可以定植。定植密度一般為株行距45-60厘米,選陰天或小雨天適當帶土定植。

主要價值

食用

有特異香氣,味辛辣。 以肥大、飽滿、堅實、色黑褐、氣味濃者為佳。常用調味品,有矯味增香作用。多用於燒、烤、燴等菜餚。亦為滷味香料之一。

藥用

蓽拔 蓽拔

果穗為鎮痛健胃要藥,味辛性熱,用於胃寒引起的腹痛、嘔吐、腹瀉、冠心病心絞痛、神經性頭痛及牙痛等。

藥源:為胡椒科植物蓽茇的未成熟果穗。

性味:性熱,味辛。

歸經:歸脾、胃經。

食用宜忌

宜:脾胃虛寒所致的不思飲食、心腹冷痛、嘔吐泛酸、腸鳴泄瀉者宜食。

忌:陰虛火旺者,包括糖尿病、結核病、紅斑狼瘡、更年期綜合症者勿食為妥;氣虛體弱、發熱高燒者忌食。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擇土壤肥沃、疏鬆的山坡或平地有一定蔭蔽的地方種植。在20度以上坡度的山坡種植時,可修成1米左右的梯田;在平坦地區種植,耕翻後起1.2-1.5米寬的高畦。種植前每畝施1-1.5廄肥、堆肥等農家肥作基肥。

田間管理

遮蔭、除草和追肥

幼苗期需要具有一定的遮蔭環境,應搭棚遮蔭,加強除草工作。定植後每年中耕除草、追肥2-3次,追肥結合中耕除草進行,追施人糞尿或硫酸胺等氮肥。6-7月份增施磷鉀肥,以促進開花結果。

搭支柱和修枝

當匍匐莖發出直立營養莖時.應搭支柱或搭架,以利於莖蔓攀援,避免形成不定根而消耗營養,影響果枝的形成。在冬末春初,應修剪密枝、病枝和弱枝,以利於通風透光,提高產量。

病蟲防治

胡椒瘟病

是由疫黴菌侵染引起的一種具有強烈傳染能力的土壤性病害。胡椒瘟病病菌可侵染胡椒的大部分器官,但以侵染主蔓基部(椒頭)危害最大。感病主蔓在表土下15-20厘米處變黑腐爛,初期切開主蔓見導管變黑,後期表皮變黑,組織腐爛鬆散,有時還流出黑水,感病的根部也變黑,整株突然調萎枯死(青枯)。

葉片感病後呈現墨黑色圓形病斑,病斑邊緣有放射狀黑線,嫩蔓和枝條感病後病部變黑,呈水漬狀。嚴重時逐節脫落,多數從節上或傷口感染。花果穗感病後變黑色,最後脫落。我縣騎馬壩椒區主要在3-5月發生流行。降雨過多是本病發生流行的主導原因。靠流水、風、雨水和人畜傳播。 
防治措施:⑴新植區嚴格檢疫,選用無病苗種植;適當修剪植株基部枝條,定期清除枯枝落葉培土;旱季開始時鬆土曬土;發現病情立即隔離。⑵發病初期中心病區樹冠下土壤用1%的霜疫靈或用農用高錳酸鉀消毒,株行間土壤用1%硫酸銅溶液消毒,土壤濕度大時,可改用1:7-10份硫酸銅粉拌砂土撒施土壤表面消毒,病葉應在露水乾後摘除集中燒毀。病株噴0.5%的霜疫靈或噴波爾多液保護。發現病株應及時挖除,植穴曝曬半年以上或淋藥消毒土壤,流行期間在病園進出口撒硫酸銅粉消毒。

葉斑病

細菌性葉斑病此病是僅次於胡椒瘟病的又一重要病害。可在各齡椒園發生,主要為害葉片,枝、蔓、花、果亦可感病。葉片病斑呈多角形水漬狀,擴散後中間呈褐色,邊緣變黃。病健交界處呈水漬狀,雨天或露水大時,葉背可見細菌液膿溢出,後期脫落。枝蔓感病後逐漸逐節脫落,以致樹冠逐漸縮小,最後枯死。本病全年均可發生,主要流行於春夏大風季節。病原菌由風雨或水滴從植株的傷口或自然氣孔口傳病。

防治措施:⑴新植區嚴格檢疫,用無病苗種植;⑴營造防護林,椒園面積3-5畝為宜;⑶搞好排水系統,定期清除枯枝落葉;⑷勤檢查,及時消滅中心病株,及時摘除病葉,剪去病枝,在春季風雨到來之前噴波爾多液保護或噴1%的霜疫靈進行預防。

花葉病

是由病毒引起的,感病的胡椒,嫩葉變小,捲曲、黃化或花葉,主蔓萎縮,節間變短,植株矮小畸形,花穗短,結果很少,產量低。 
防治措施:新植區要嚴格檢疫。不要用病株上割苗;加強椒園管理,割苗前要施肥,發現病株及時挖除補種。

根部病

主要是褐根病和紫根病。病源主要來源於椒園殘留帶病的樹頭、樹根和木支柱傳病,以後寄生到胡椒的蔓、根。症狀是蔓枝生長停頓,葉片變黃,地下蔓根表面有褐銹色(褐根病)或紫色的菌膜,內部變黑(褐根病)或變黃(紫根病)腐爛,嚴重時整株枯死。 
防治措施:開墾時徹底撿淨樹頭、樹根,以預防根病的發生。發現病株,及時挖根處理,切除病部,清除病源,傷口進行塗霜疫靈處理。病部曬2-3天,然後填回新土,壓緊並加強肥水管理。其他病害如炭疽病、線疫病、菌核病發生時,摘除病葉和剪除病枝,噴波爾多液防治即可。

蟲害

介殼蟲類主要為害嫩葉、嫩芽和主蔓吸根。使植株生長不良,並可引起煤煙病,噴波爾多液過多,容易引起介殼蟲發生。 
防治方法:不濫噴波爾多液,保護天敵,用樂果500-800倍噴2-3次。根部粉蚧為害可用樂果等有機磷殺蟲劑淋灌椒頭處理,效果較好。 
盲蝽主要為害胡椒幼嫩枝葉、花等。 
防治方法:用1000-1500倍液敵百蟲、樂果等每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防治。此外還有蚜蟲、刺蛾、螞蟻、金龜子均可用有機磷等殺蟲劑噴殺,效果都較好。

植物文化

故事傳說: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因患痢疾而腹痛腹瀉,苦不堪言,以致食慾大減,身體消瘦,臥床不起。御醫們絞盡腦汁,但太宗的病情卻絲毫沒有好轉。不得不招來四方名醫會診,連連發出詔令懸賞徵集醫治太宗痢疾的方藥。

當時,長安城中有位叫張寶藏的民間醫生,曾使用民間單方即用牛奶慢火緩煎蓽拔後內服治好過自己的頑固性痢疾,當他見到詔令後,便把這個驗方獻給了宮裡。御醫用此方先煎了一劑自己服,見無明顯副作用,這才又煎了一劑給唐太宗服。太宗服藥後腹痛腹瀉很快好轉,真是藥到病除。太宗甚是高興,便賜予張寶藏官居五品。唐代名醫劉禹錫獲此驗方後,曾多次試用於痢疾的治療,效果顯著,他便將此方收載到他撰寫的《傳言方》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