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褒歌

蓮花褒歌

蓮花褒歌是一種流傳於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山區小坪道地村的傳統民歌形式。蓮花褒歌起源於16世紀中葉,由當地勞動人民在從事生產勞動過程中即興創作。具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大多以男女愛慕思念,互相表達感情,以褒揚對方的情歌為內容。歌詞一般四句押韻,一首四句,多以男女互相問答對唱的方式進行,蓮花褒歌曲調優美,內容通俗易懂,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美。種類有愛情類、採茶類、農作類、道德類等。列福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歷史淵源

蓮花褒歌是流傳於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小坪地區的一種傳統民歌。山歌主要是獨唱和對唱,互相問答的對唱的在福建許多地區稱“褒歌”。蓮花褒歌起源於16世紀中葉(明代嘉靖年)的小坪地區及毗鄰的安溪各村,並通過祖輩的演唱流傳下來。

蓮花褒歌產生地蓮花小坪道地村圖集 蓮花褒歌產生地蓮花小坪道地村圖集

據洪氏族譜記載,蓮花鎮小坪道地村洪姓村民原駐同安縣城一帶,16-17世紀的 明代時期因倭寇作亂,避難往蓮花小坪道地村擇河谷溪水而居,學習墾植種茶制茶。據宋蔡襄《茶錄》記載:宋時,同安地區的茶園主要在與安溪大坪接壤的小坪一帶。由於地域文化的影響,安溪大坪與同安蓮花小坪一帶有茶園的地方,留有對歌、褒歌的習慣。在植茶、制茶,農事耕作之中,人們也承傳了唱山歌,對歌,褒歌的習俗。

1938年,小坪道地村的洪柯欽把當地杜川保保長洪樹樣帶領保丁往水洋村追逼田賦壯丁稅被鄉民打死之事寫成長篇敘事山歌詩,當時廣為傳唱。21世紀初,上了年紀的道地村民還記得歌的第一段:“我今唱出一歌詩,民國反亂的時期,夭壽日本不好死,侵犯中原無延遲……”。

(蓮花褒歌產生地蓮花小坪道地村圖集 )

表現形式

蓮花褒歌(山歌)比賽現場圖集 蓮花褒歌(山歌)比賽現場圖集

蓮花褒歌是山民在從事生產勞動過程中即興創作而唱的短歌,具有濃 郁的鄉土生活氣息,多為即興編唱,大多以男女愛慕思念,互相表達感情,以褒揚對方的情歌為內容。歌詞一般四句押韻,一首四句,多以男女對唱的方式進行,一方起歌,另一方答歌,答歌一方必須回應起歌之內容,就如此一提一對,一問一答,歌詞內容全憑歌唱者的發揮。蓮花褒歌曲調優美,內容通俗易懂,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美。種類有愛情類、採茶類、農作類、道德類等。 象《蓮花褒歌》中唱到:“永春夠去是德化,湖頭落來是安溪,娘你恰大我恰小,親象簸箕蓋加犁”。第一、二句是說明閩南的某地理位置,第三、四句則表示女方年紀偏大不事適,加上第一、二句的襯托,變成差得千里之遠之意。又如《松柏砍倒頭原在》第二段唱到:“一支雨傘圓轔轔,遮高遮低遮哥身,阮娘無遮不要緊,我哥無遮頭殼暈”。利用雨傘的動態來描述情人之間的綿綿情意,加上第一段的第一句:“松柏砍倒頭原在”,就顯示了對愛情堅貞不屈的理念。

蓮花褒歌的主要特徵是:

(1)形式短小、單純,一般分為上下兩句的樂段結構。

(2)詞、曲格律均較自由,便於歌唱者直暢地抒發自己的感情。

(3)歌詞的內容一般都是歌唱者根據自己的勞動或自己的思想感情即興編創的,因而感情真摯、樸實。

(4)曲調流暢優美,無須伴奏,時而激情、時而委婉,曲調適合在山關峽谷穿透迴蕩。

(5)語言運用閩南方言,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詼諧風趣。

(蓮花褒歌(山歌)比賽現場圖集 )

代表作品

作品作者
《水洋抗丁歌詩》 洪柯欽 (1938年編)
《思娘歌》 陳大引唱
《勸善歌》 陳大引唱
《過路歌》 陳大引唱
《十送郎君過番平》 高玉花唱
《水錦開花白猜猜》 高美鳳、高秀鍛唱
《阿哥唱歌東北嶺》 楊明欽與高玉花對唱
《正月裡來是新春》 高玉花唱
《獨盆牡丹占花頭》 高秀治唱
《日頭出來紅荷荷》 高玉花唱
《身背茶卡採茶葉》 葉美油唱
《蓮花褒歌》 李西河唱
《松柏砍倒頭原在》 陳惠英唱
《阮是種茶專業戶》 陳惠英唱
《山里茶農愛風騷》 高良成唱
《手提茶卡三角尖》 楊秀里唱
洪參議收集整理的作品(每節為四句,男女對唱)
作品長度
《四季山歌》 48節
《情歌》(五) 48節
《茶鄉迎客歌》 48節
《風流若剩半條命》 48節
《元宵山歌》 48節
《中秋情歌》 48節
洪國新編作品
作品長度
《採茶山歌》 48節
《父母養囝歌》
《情歌》(一)》(二)(三)(四) 各48節
《戒賭歌》

傳承狀況

蓮花褒歌採用民眾集體自然傳承。20世紀八十年代,小坪道地村民洪參議用了整整十幾年時間將小坪山歌傳統歌詞整理成冊,近800餘首。村民洪國還針對社會不良現象編寫了《父母養兒歌》、《戒賭歌》等十幾篇山歌詞。

蓮花褒歌代表性傳承人洪參議及其活動 蓮花褒歌代表性傳承人洪參議及其活動

隨著現代化進程和全球經濟一 體化步伐的加快,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農村建設向城市化的推進,人們文化理念的多樣性;山歌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逐漸無人傳唱,瀕臨滅絕。其原因主要有:

1.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廈門外來人口激增,人們為了交流的方便使用國語,閩南方言、民間俗語、俚語的使用頻率式微,甚至被青少年淡漠,不甚理解。

2.生活方式改變,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人們不願傳承和接受山歌這一“下里巴人”的鄉間口頭傳統藝術,特別是農村推進城市化建設以來。

3.沒有專門組織,屬鬆散型傳承。

4.山歌沉寂了二十幾年,到21世紀初,僅剩年紀的山村老人會唱,許多傳統的有研究價值的段子大都失傳。

2007年,隨著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的展開,廈門市文化局、同安區文體局在蓮花小坪茶園舉辦山歌團體比賽,共有8支代表隊參賽(其中3支來自鄰近的安溪縣)。

(蓮花褒歌代表性傳承人洪參議及其活動圖片來源 )

非遺信息

項目內容
申報者 廈門市同安區文化館
負責人 袁和平
類別 民間音樂
屬地 福建省廈門市
批次 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項目名 蓮花褒歌
分布區域 主要流傳於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和泉州市安溪縣交界地區
批准文號 閩政文〔2007〕291號
批准時間 2007-08-28

(名片圖來源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