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含義
蓮埭的命名緣於埭上自然村,百崎回族始祖郭仲遠初到白崎鋪即現在的百崎回族鄉定居時就住在埭上村。埭上村原是一片海埭,西側的海堤俗稱鄭和堤,乃永樂十五年(1417)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在泉州逗留期間協助百崎回民所建,至此才截斷滔滔的江水。
在建堤之前,每逢漲潮時海水經常漫到村邊,舉目一片汪洋。而郭仲遠所擇居住地俗稱“蓮花穴”,也稱“竹排穴”,能隨著潮水的漲退而升降,因此郭仲遠一家得以安然無恙。
後來埭上及周邊幾個自然村組成一個行政單位(或稱鄉或稱大隊或稱村,現在稱為行政村)。所以就以“蓮埭”作為稱謂,這個名稱一直沿襲至今。實行保甲制時埭上與下埭聯保,俗稱聯埭保,因“蓮”與“聯”同音,這又是“蓮埭”緣起之一說。
歷史沿革
清屬二十二都白奇鋪,民國屬後港鄉蓮埭保。1949年冬至1955年屬五區、七區(東園)蓮埭鄉。1956年並為東園區黎陽鄉。1958年起先後屬上游公社、東園公社置蓮埭大隊。1985年改設為東園鎮蓮埭村委會。1990年成立百崎回族鄉,蓮埭村委會屬之。
人口與土地面積
整個行政村區域占全鄉陸地面積2.87平方公里,全村人口3172人,回民占95%。
歷史人文
蓮埭村作為百崎回民最早的落腳地,經歷了63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然頑強地保留著富有民族特色的風情習俗,保存著許多珍貴的文物史跡。百崎回民的先人乃來華經商的阿拉伯穆斯林,定居於杭州富陽的郭家村,經數代繁衍至郭德廣才於元朝來泉於法石“依例占籍”。
明朝洪武九年(1376)郭德廣的次孫郭仲遠攜妻兒由法石遷徙來惠定居於現百崎回族鄉蓮埭村的埭上自然村,“創禮拜寺(即清真寺),尊重經教,認主為本”。
以後,郭仲遠再度遷居於白奇村時,其四子郭仕敏仍然留守故居,即成為後來的四支祖。在此期間,百崎回民仍然秉承先輩篤信伊斯蘭教,在辦理喪事和祭祀祖先時堅持禁用豬肉豬油,敬奉《古蘭經》。
下級組織
下轄:埭上、大山、山兜、岙厝4個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