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蓬藟 科學分類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未分級) I類真薔薇分支 eurosids I
目: 薔薇目 Rosales
科: 薔薇科 Rosaceae
屬: 懸鉤子屬 Rubus
種: 蓬藟 R. hirsutus
形態特徵
小灌木;莖細弱,有柔毛、小皮刺及褐色腺毛。單數羽狀複葉,小葉3—5,卵形或寬卵形,頂端小葉較大,長3—7厘米,寬2—3.5厘米,邊緣有不整齊重鋸齒,兩面密生白色柔毛,背面葉脈有細皮刺;葉柄有柔毛及腺毛。花單生在短枝頂端,白色,直徑3—4厘米;花柄長3—6厘米,有腺毛、柔毛和細小皮刺;萼片三角狀披針形,頂端尾狀長尖,兩面密生絨毛,外面有腺毛。聚合果近球形,直徑約2厘米,成熟時鮮紅色。地域分布
生長在山坡、野地、草叢中;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等省,產於句容、南京等地。果實酸甜可食;全株及根入藥,能清熱解毒。
蓬藟(學名:Rubus hirsutus)為薔薇科懸鉤子屬的植物。分布在日本、朝鮮、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廣東、河南、江蘇等地,生長於海拔1,500米的地區,見於山坡路旁陰濕處或灌叢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本經》)
【異名】陵藟、陰藟(《別錄》),割田藨(《綱目,),寒藨(《醫林纂要》)。【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灰白毛莓的果實。植物形態詳"烏龍擺尾"條。
【採集】秋季果熟時採收。
【性味】甘酸,溫。
①《本經》:"酸,平。"
②《別錄》:"鹹,無毒。"
③《食性本草》:"甘酸,微熱。"
【功用主治】補肝腎,縮小便。治多尿,頭目眩暈。
①《本經》:"主安五臟,益精氣,長陰令堅,強志倍力,有子。"
②《別錄》:"療暴中風,身熱大驚。"
③《唐本草》:,"耐寒濕,好顏色。"
④《日用本草》:"縮小便,黑白髮。"
⑤《醫林纂要》:"補肺,去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
【選方】①治陰火動眩暈者:蓬藟(炒)、人參、白朮、當歸、黃耆各二錢,懷熟地二兩。水煎,頻頻服之。(《方脈正宗》)
②治虛極欲倒,如坐舟車,是真陽不足,上氣喘急,氣短自汗而眩暈,手足冷,脈沉細:蓬藟(炒)、人參、大附子(童便制)各三錢,肉桂二錢,甘草一錢。煎服。(《方脈正宗》)
【名家論述】《本草匯言》:"蓬藟,養五臟,益精氣之藥也。此藥雖養五臟,充足在肝,但肝主發生,又主疏泄,倘服食過多,性味有偏,發生急而疏泄多,未免有反激之患,而肝木自戕其體矣,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