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源
《淮陽縣誌》記載:“太昊陵後有蓍草園,牆高九尺,方廣八十步。”《辭海》解釋“蓍”字說:“植物名,別稱"蓍草"、“鋸齒草”、“蚰蜒草”。菊科,多年生直立草本。葉互生,長線狀披針形,篦狀羽裂,裂片邊緣有銳鋸齒。頭狀花序多數密集於枝頂成復傘房花叢,夏秋間開白色花。……用分根或種子繁殖。全草供藥用,民間用治風濕疼痛,外用治毒蛇咬傷。莖、葉含芳香油,可作調香原料。庭院內有栽培供,觀賞的。”
寓意
“蓍草”不僅可以供藥用、香料和有觀賞價值,且來歷不凡,所以太昊陵蓍草園,被列為淮陽八景之一——“蓍草春榮”。相傳,太昊伏羲氏曾用此草“揲蓍車卦”,不少典籍中多有論述。《易經;羽卦》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卦先說蓍,蓍是由於聖人的幽贊才變成神明了。《易經;繫辭》上說:“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德,性質;圓,運轉不定。神謂“陰陽不測”;“卦之德方以知。”德,性質;圓,運轉不定。神謂“陰陽不測”;“卦之德”謂卦的性質。“方以知”:方謂“止而有兮”。圓是動,方是不動。其大意是說:它能反映事物的變化,並根據報告吉與凶。
古往今來都把“蓍草”譽為“神蓍”“靈物”、“神物”……,就連自命為“真命天子”的歷代帝王,也要刮目相看,每年春秋二季派大員來太昊伏羲陵祭拜時,返京也都要取回一束“蓍草”,以作信物。
傳說蓍草為稀有植物,全國僅三處生長此草:一為山東曲阜;一為山西晉祠;再就是太昊伏羲陵。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