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髮

蓄髮是漢語詞語,是指僧尼留髮還俗。

釋義

(1).留髮。 清 嚴有禧 《漱華隨筆·先邵武》:“一日過姻家,見侍女年且及笄,而尚未蓄髮。”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一章第二節:“其中有抗捐、抗糧、抗租、饑民暴動等純經濟性的鬥爭,也有攻占城池、蓄髮稱王等反 清 起事。”

(2).指僧尼留髮還俗。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武億》:“僧尼雖不解其說,然感其誠,皆蓄髮還俗。” 陳衍 《元詩紀事·溥光》:“﹝ 溥光 ﹞幼為頭陀,號 雪菴和尚 。 文宗 詔蓄髮,授大學士。”

太平天國頒布蓄髮令的原因

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後,攝政王多爾袞多次頒布剃髮令,要求漢人剃髮,此舉引起漢人極大的反抗,於是多爾袞隨即在五月二十三日頒布暫緩剃髮之諭令:“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髮,悉從其便。”34但到了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多爾袞重頒剃髮令,六月時下令統帥多鐸:“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倘有不從,軍法從事。”京城內外限旬日內辦理,直隸各省地方則在部文到日起算旬日內盡令剃髮,“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治重罪。”而若地方官員為此事上奏反對者,“殺無赦”。35此舉引得清疆域內漢人紛起抗清,“江陰屠城”、“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屠殺事件接連發生,滿族統治者與漢人之間的尖銳矛盾一觸即發。最終,清政府用殺戮贏得了這場“剃髮”戰爭的勝利,但強權的陰霾卻籠罩了整個清一代。陳生璽先生在總結剃髮令對清初的政治影響時說:清初剃髮令“延緩了清王朝統一全中國的時間;把滿族置於與漢族對立的地位,加深了民族隔閡和民族仇恨的情緒,使有清一代的革命多打著反清復明或反滿的旗號。”36以楊秀清與蕭朝貴名義發布的《太平天國奉天討胡檄》中提到:“夫中國有中國之形象,今滿洲悉令削髮,拖一長尾於後,是使中國之人變為禽犬也。中國有中國之衣冠,今滿洲另置頂戴,胡衣猴冠,壞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類似言語,在太平天國的許多檔案中反覆提及,在向民眾“講道理”時,也常常談到“不許剃頭,留須蓄髮,復中原古制”37等說。可見,剃髮令的推行對於自古就有“髡髮受辱”觀念的漢人來說,無疑是對身心的一種極大侮辱,蓄髮易服,反抗清王朝,至少在鬥爭初期,不單純是對個人權力的嚮往,而是由一種根植於內心的意識:為保護漢人的民族尊嚴和文化傳統而抗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