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í
鰟鮍魚。
筆畫數:15;
部首:魚;
筆順編號:352512144441535
鰟魮魚
【藥材名】鰟魮魚【拉丁名】RhodeussinensisGunther
【名稱考證】鱊鮬,鱖鯞,婢聶,青衣魚,旁皮鯽,鮬魚,文魮
【科目來源】鯉科動物
【藥用部位】中華鰟鮍魚的肉。
【性味歸經】甘、溫;滇南本草:味甘入肺、腎二經
【功效主治】補氣健脾、補益元氣。治脾胃氣虛、納少便溏、腎陽虛。
【用法用量】煎湯:煮食50克。
【動物形態】中華鰟鮍魚
體側扁,高而短,略呈卵圓形。體長約4~15厘米。頭小,眼大,口端位,鱗圓,側線不完全,鱗片30~40。背鰭Ⅲ9~10。臀鰭Ⅲ8~10,起點在背鰭後部之下。尾鰭分叉。體背灰綠色,體側及腹部銀白色。
棲於江河、湖泊、池沼中。以藻類植物為食。多分布華東、華南一帶。
鰟鮍魚的種類很多,常見的尚有刺鰟鮍、石鮒魚及小須鱊等種。
【採集貯藏】《食物本草》,《爾雅》,《食物本草》
【資源分布】多分布華東、中南一帶。
【古籍考證】
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①《爾雅》郭蹼註:“(鰟鮍魚)小魚也,似腸子而②孟銑:“卿魚與JIE,其狀頗同,味則有殊。其魚腹上有米色寬大者是卿,背高腹狹小者是JIE,其功不及卿魚。”③姚可成《食物本草》:“橢魚一名鰟鮍魚,形類卿魚而小,扁身縮首,頗似竹蓖,處處湖澤有之。冬間煮食味美,夏、秋微有土氣,味稍不及。”鯉科魮屬魚類
鯉科是鯉形目下種類最多的一個科,包括210屬2010種。此科魚的特徵是口部有須。有咽齒沒脂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