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沿革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校址遷蒲城龍山南麓五福廟,更名正本國小堂。
民國2年(1913),易名蒲門高等國小堂。民國16年(1927)因經濟拮据停辦。
民國17年(1928),華振中獻蘭義田七十畝,捐華氏族田總計百畝作為基金,創辦振華國小,址蒲城社倉巷華氏宗祠及毗鄰陳、王兩氏宗祠。民國29年(1940)春,奉命改為蒲城鄉中心國小。次年因辦學成績突出,受兼理教育部長蔣中正授予捐資辦學二等獎,並得浙江省主席張難先褒獎狀,匾題“承啟”,民國31年(1942)畢業生16人赴溫考試,15人名列前茅,取入溫一中、甌海中學兩校。
1949年9月,人民政府接管學校,改校名為蒲城鄉中心國小,時教職員9人,6個班生170人,校長華業祖。1964年秋,附設農中1個班,生50多人,教師2人,學制三年。開辦團校、婦女班、夜校(分初小、高小、夜農班),教育興盛。次年區、縣在校開現場會,省教育廳長洪流、淳安縣代表團特抵參觀。1967年,原平陽教育局撥款1.86萬元,拆華氏宗祠正堂、二進平房、一進大門,就地新建一幢6個教師的二層教學樓、一座2個教室2個辦公室1個穿堂的平房、1座含大門兼4個教師的矮房。1971年附設國中2個班。1977年國中增至5個班,學生200人,還附設高中1個班,學生60多人。翌年改校名平陽縣蒲城公社中心學校,撤高中部。1981年,附設幼稚園。1984年,更校名為蒼南縣蒲城鄉中心學校。是年新建一幢6個教室的三層教學樓(期中幼兒教室4個,國小生教室2個。)
1987年以來,學校以德育為首,五育並舉,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實現無盲鄉,普及初等教育。新建國中教學樓(6個教室)、擴建2個教室,3個辦公室,平整操場3000平方,師生義務投工5000工,學校先後被評為縣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先進集體,被縣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在“兩基”工作中取得顯著的成績,在1997年11月代表蒼南縣順利地通過國家教委對我校進行“兩基”工作的評估驗收。
現在校園占地面積為8300平方米。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平整的操場建有150米環形跑道。學校現已配備實驗室2個,儀器室2個,電腦室1個,圖書室藏書8000多本,多媒體教室6個,綠化面積1600平方米。
學校現有9個班級。其中國小6個班,國中3個班。在校學生總人數390人,其中公辦29人,本科學歷9人,大專學歷14人,全校教師學歷合格率為100%。
辦學理念
近幾年來,學校遵循“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辦學理念,堅持育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致力於全方位的教學管理體系化的建設,各方面工作都步入了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以“崇德,明理,博學,健體”為校訓,充分提高發揮學校師生的積極性,創造性,主動性,使百年老校的生命力充滿了生機與活力。07年4月通過了市教育強鄉、標準化學校的驗收,2008年被縣教育局評為規範化管理工作先進單位,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被評為縣級文明學校,2010年6月通過溫州市國小四項教學規範達標評估組驗收並獲得較高的評價,2011年4月通過溫州市農村國中教學規範達標評估組評估驗收。教學質量名列馬站學區前茅,2011年中考陳盛根以全縣第五名的成績被蒼南中學錄取,具有特色的九年一貫制辦學成果已得社會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肯定。
辦學特色
蒲城學校多年來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規範辦學行為,以先進文化的育人理念,全力推進教育創新,全面深化素質教育,以深化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為核心,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目標,以提升校園文化品位為依託,以提高教師專業化發展為抓手,堅持“文化興校、質量立校、品牌塑校”為辦學方向,努力構建和諧、普惠、優質、高效的教育體系,進一步提高學校辦學聲譽。
依託蒲城文化底蘊,積極創建綠色校園
蒲城是省級生態鄉,在古城的西南角,就是蒲城輔導中心學校,學校的南邊西邊圍牆是城牆,城牆當圍牆全球獨一無二,可謂是最高級別的圍牆,整個學校環境整潔幽雅,格局小巧精緻,學校堅持“思想決定行動,行動形成習慣,習慣成就事業,事業打造命運”的育才理念。近幾年來,結合古城實際情況,依託蒲城文化底蘊及周邊自然人文資源,我校就明確把環境教育列入到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中,全方位的開展環境保護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對自然,對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不斷深入有效地開展綠色學校的創建工作。這裡古風猶存,名人輩出,民風獨特,古老傳統的傳承和薰陶讓她獨具魅力。
在2010年6月,中央電視台“希望英語”欄目組就蒞臨蒲城,錄製了一期關於蒲城一些傳統的節目.近年來,蒲城這所文化古城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數以萬計的遊客。在城牆上漫步著,放眼望去,古老城樓上新鋪的三合土,乾乾淨淨不見一絲雜物與垃圾。外城牆碧綠的草坪,草坪間的整潔鵝卵石子路,護城河的條石欄桿,清澈的河道,遠離污染,凸顯環境教育的成效,彰顯了蒲城人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文明。學校還編寫了校本課程《蒲城史話》,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蒲城文化歷史,加強學生與自然,蒲城文化的融合,積極創建市級綠色學校,實現了校園環境的“五化”(即綠化、美化、淨化、亮化和文化)凸顯環境教育特色,逐步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一校一品牌的良好局面。
編輯校本教材,增強學生綜合素質
蒲城,是浙江最南端的偏遠小鎮,是中國古代海防城堡建築。始建於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是明代朝廷為防倭寇而建,原名蒲州所,後壯士所與之合併,改稱蒲壯所,屬金鄉衛,現名蒲城, 蒲壯所城牆周長五里三十步(約2550米),高一丈五尺(約5米),底寬二丈(約7米),頂寬一丈二尺(約4米),北面城牆靠山,為圓弧形,南城面海,東、南、西面有三座瓮城,均為方形,外繞護城河,與蒲江相通。1996年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09年還被評為省級生態鄉。城內古蹟眾多,古謠稱“一亭二閣三牌坊,三門四巷七庵堂,東南西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戲台。”此城共有東、南、西三個城門,蒲門雖處偏僻的半山區,幾百年來卻是人才輩出。
近些年來,蒲城輔導中心學校以課改為契機,以素質教育為重點,開拓創新,不斷進取,努力打造特色學校,針對時代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增進學生對古城文化底蘊的了解,培養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編寫了《蒲城史話》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教材內容豐富多樣,有蒲城介紹、蒲城獨特的民情風俗、名勝古蹟、古城名人、革命故事等。適合學生實際,體現了綜合性、實踐性和探究性,以達到突出特色、關注資源、整合拓展。現在此教材已在我校全面實施教學,這對形成我校的教育優勢有極大促進作用。通過校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受益匪淺,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增進了“熱愛家鄉,增輝古城”的思想情感。校本課程的開發在民眾中引起很大反響,許多學生家長逢人都說:“關於蒲城的知識,孩子們比我們了解的還多。”相信校本課程這一特色之花定會在蒲城學校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依託愛國教育基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讓每個學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學會做人做事,讓他們長大後,具備愉快工作、幸福生活的能力,不僅是素質教育追求的目標,也是全社會和每個家庭希望實現的目標,學校依託蒲城兩個愛國教育基地,王國楨紀念館,陳後英紀念館,定時組織學生到德育基地開展活動,定時請基地人員來校開展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基地的育人作用。學校以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為主線,以思想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為重點,以學生廣泛參與為載體,開展了形式多樣、時代鮮明的專題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教育,學會做人,做事。在習慣的養成中,特別需要親職教育的密切配合。憑藉蒲城人口密集的優勢,鼓勵教師經常進行家訪,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家的學習行為,及時得到反饋信息,對學生的壞行為作出及時的糾正。我們都盡力做到“讓每一堵牆壁都說話”,讓育人能滲透到學校的每個角落,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努力營造優美、和諧、高尚的育人氛圍和環境,使學校成為教師與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理想場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使學校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特色學校。
以人為本,和諧發展
蒲城鄉輔導中心校是一所農村九年義務教育一貫制學校,學校多年來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規範辦學行為,形成了“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以及“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的傳統教風。學校的教學水平逐年提高,學校管理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學校各項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但面對培養新型人才的需要,我校不斷創建特色品牌學校,努力構建辦學特色,一直探索既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又符合時代要求的辦學途徑。
學校發展總體目標:以“三全三愛三服務”,即: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全方位負責、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愛事業、愛學校、愛學生;為學生服務、為家長服務、為社會服務為辦學宗旨,挖掘學校傳統文化。把優良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把潛在的傳統文化進行充分地挖掘和利用,並根據新的歷史時期的需要,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尋求變革。在變革中創造出鮮活的適應百年老校發展的富有特色的理論與方法。不斷豐富學校教育內涵,重視師資培養,凸現辦學特色,提升學校品位,發揮百年老校的優勢和效應,以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管理文化的主線,帶動其他各項文化建設,擴大百年老校的輻射度,在已有歷史積澱的基礎上,繼續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新教育模式,辦特色校、推名師、育名生,使蒲城學校成為一所多元化、信息化、品牌化的學校。
溫州蒼南中學
蒼南縣教育事業發展態勢良好,教育系統湧現出一批熱愛、支持教育事業,並作出顯著成績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為樹立典型,表彰先進,激勵廣大教育工作者勤奮工作,積極進取,不斷在我縣教育事業發展中建功立業,縣人民政府決定對2005年度蒼南縣文明學校、先進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名單附後)予以通報表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