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位
蒙頓茶膏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茶膏博物館,坐落於雲南省昆明市康樂茶文化城36幢5號。占地面積200平方米,由序廳、茶膏歷史廳、茶膏原料廳、茶膏工藝廳、金瓜牆等部分組成,共有茶膏藏品200餘件。2013年5月18日,經雲南省文體旅遊局和省市區三級博物館的專家組認證,正式授牌“蒙頓茶膏博物館”,是為全國第一座政府授牌的茶膏專題博物館。藝術價值
蒙頓茶膏博物館集技術的前瞻和文化的展示於一體,成為了中國“茶膏文化”的象徵。其茶膏藏品眾多,形式多樣,有複製的宋代名品“玉蟬膏”和清代“宮廷普洱茶膏”,有目前世界上發酵度與提純度最高的“普洱茶母”,有形態多姿、款式多樣的各式金瓜茶膏,還有代表目前茶膏界成型技術頂峰的“龍生九子”全套茶膏和“吉祥鳳凰”、“吉祥孔雀”等塊狀茶膏。這些藏品集技術的“中國智造”和藝術的深刻內涵於一體,集中體現了我國茶膏行業從業人員高超的工藝水準和製造茶膏的風格源流,反映了我國茶膏史源唐宋,鼎盛於清,方興未艾於當代的宏大局面和生產工藝的創新水平。兼備實用價值、觀賞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展館風格
蒙頓茶膏博物館在建築裝潢上以中國仿古建築風格為核心,集歷史、文獻、實物、布展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整個博物館古色古香,展廳功能劃分明確,將仿古建築風格與現代建築材質融為一體,兼備觀賞性和實用性,為當代民營博物館之規劃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鑑。建館背景
2005年,蒙頓茶製品(昆明)有限公司成立,深感拓荒和壯大行業重擔的蒙頓人計畫投資興建一座講述茶膏歷史、工藝和文化的博物館。2006至2011年,蒙頓人歷經五年收集資料、規劃設計,前後否定了十幾個方案後,終於選定一個裝修設計方案。
2011年5月下旬,蒙頓茶膏博物館建成並開始試運行,先後接待了雲南本地高校師生、媒體、茶界同仁和高端論壇嘉賓上萬人次。
2013年5月上旬,蒙頓茶膏博物館通過雲南省文體局和省市區三級博物館組成的專家組的考察認證。
2013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昆明市文體旅遊局為蒙頓茶膏博物館舉行了簡樸而隆重的授牌儀式。自授牌之日起,免費向公眾開放。
展廳詳情
蒙頓茶膏博物館是茶膏文化的集大成者,展示了歷史悠久的茶膏文化,由序廳、茶膏歷史廳、茶膏原料廳、茶膏工藝廳、蒙頓產品展示牆、金瓜牆等部分組成。正式授牌後的蒙頓茶膏博物館將成為昆明旅遊的新景點、中國茶膏文化的一個新載體。在這裡,遊人可以了解源遠流長的茶膏歷史,獨特的製造工藝,各式各樣的茶膏藏品。在200多平方米的茶膏博物館裡,序廳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在空靈飄渺的背景圖畫中, 韋應物那首寫茶的名詩(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性靈味,本自出山原……)映入眼帘,恍惚間,茶文化延展千年的意境淋漓盡致的鋪展開來。第二部分是以“茶出雲南,天地獨釀”為主題,介紹了雲南茶史上赫赫有名的古六大茶山,凸顯了雲南普洱茶在中國茶葉史上的獨特地位。整面牆古色古香,明暗交替,雲南古六大茶山巍然屹立,仿佛正從歷史的幽深處緩緩走來,訴說著當年的輝煌歷史。
在茶膏歷史廳,以圖文加實物的形式,勾勒了一條脈絡清晰的由唐至近代的茶膏發展史,並闡明了普洱茶膏在以清一代,風光一時無兩的輝煌地位。
在茶膏原料廳,通過分析普洱茶膏的四大價值,即地理價值、特殊工藝價值、陳化價值和“第三功能”價值,闡明了普洱茶用於製作茶膏的先天優越性。同時,也直接回答了為什麼普洱茶膏在清朝貴為“國禮”的原因。
在茶膏工藝廳,歸納比較了古代茶膏製作的兩種方法,即大鍋熬膏法和清宮的“壓榨制膏法”,分析比較了這兩種製法的優劣。並闡明了現代茶膏製作的兩種模式,即高溫制膏和低溫制膏。隸屬於這兩種模式的制膏法共有三種, 其中大鍋熬膏法和中藥提取加噴霧法屬於高溫模式,而由蒙頓獨創的“低溫萃取法”是這些方法中最具革命性的制膏法,代表了當代茶膏製作工藝的最高水準。博物館的200餘件藏品,包括白茶膏和普洱茶膏,全部都是這種制膏工藝的精心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博物館內專門製作了展板,詳細列出了權威部門對蒙頓茶膏的檢測結果, 為蒙頓茶膏安全、營養、便捷的特性提供了詳實客觀的數據支持。
經典藏品
1.玉蟬膏宋朝是中國讀書人的黃金朝代,人心思齊,知識文化在技術層面的轉化率非常高。這在北宋科學家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記載甚詳。那個時代,也是茶葉加工工藝的黃金時代,當時名揚天下的龍團鳳餅就出自北苑。當時的“茶膏王子”叫玉蟬膏,為白茶膏,“低溫萃取、低溫乾燥”工藝製成,現藏蒙頓茶膏博物館。
2.清代宮廷普洱茶膏
宮廷普洱茶膏,為清代光緒年間制,原版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寶館,民間亦有極少量收藏。其每塊約重4克,呈圓角正方形,四角蝙蝠環繞,中間一個壽字,觀其圖案,諧作福壽,意含頌祝,是為福壽雙全,寓意非常吉祥。清代醫藥學大家趙學敏對其讚譽有加:“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脹,受寒,用薑湯發散,出汗即可愈……受熱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內,過夜即愈。”清代宮廷普洱茶膏(復刻版)由蒙頓“低溫萃取、低溫乾燥”工藝製成,現藏蒙頓茶膏博物館。
3.普洱茶母
普洱茶母是當今茶膏界發酵度和提純度最高之茶膏,採用“低溫萃取、低溫乾燥”工藝製成,共有四塊,分別為“元、亨、利、貞”,寓言事物發展之起始、發展、壯大和輝煌。四塊中“元”字號普洱茶母為雲南省博物館珍藏,“貞”字號普洱茶母現藏蒙頓茶膏博物館。
4.龍生九子茶膏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之一。龍生九子為系列茶膏,共九塊,正方體,每塊正面分別飾以狻猊(suān'ní),螭吻(chi'wen),貔貅(pi'xiu),贔屓(bi'xi),蒲牢(pú'láo);狴犴(bì'àn),饕餮(tāo'tiè),睚眥(yá'zì),椒圖(jiāo'tú)浮雕。“龍生九子”茶膏採用“低溫萃取、低溫乾燥”工藝製成,現藏蒙頓茶膏蒙物館和普洱市博物館。其代表了當代茶膏成型工藝的最高水準。
5.天下第一金瓜茶膏
天下第一金瓜茶膏是以古時的“普洱金瓜貢茶”為原型設計的一款茶膏。“普洱金瓜貢茶”在港台茶界,有“普洱茶太上皇”之稱。蒙頓自2006年就開始了金瓜茶膏的試製。由於這款茶膏近似半球形狀,茶膏的堆積與成型十分困難。到2009年,該工藝經歷上千次試驗終於成功,做成金瓜茶膏之王“天下第一金瓜茶膏”,重5900克。
蒙頓茶膏博物館另闢金瓜牆,展示收藏的32款金瓜茶膏,其中“笑口金瓜”茶膏“黑珍珠茶膏”等尤其知名。
6.吉祥孔雀
吉祥孔雀重700克,塊狀長方體,正面飾雲南西雙版納特有的孔雀圖案浮雕,羽毛豐滿,形象逼真,立體感強,色澤光潤,寓意吉祥,陳化周期可達60年以上,歷久彌香。吉祥孔雀採用“低溫萃取、低溫乾燥”工藝製成,現藏蒙頓茶膏博物館。
7.吉祥鳳凰
吉祥鳳凰,塊狀長方體,重700克,正面裝飾中國傳統鳳凰圖案浮雕,圖案精美,線條細膩,寓意吉祥,陳化周期可達60年以上,歷久彌香。吉祥鳳凰採用“低溫萃取、低溫乾燥”工藝製成,現藏蒙頓茶膏博物館。
茶膏秘史
1.陸羽的驚天發現陸羽,字鴻慚,唐人。中國歷史上天字第一號茶人。由人而至聖至仙,唐朝的皇帝拍他馬屁,官封茶聖,民間尊稱茶仙。他這名字就算拿到茶莊去當,也值不少銀子。有《茶經》傳世,是為世界上第一本茶葉專著。他身世奇特,愛情迷離,72歲仙逝,得享高壽,與其喜歡喝茶不無關係。據《茶經》記載,他發現了茶葉“含膏者皺”的秘密。所以,唐朝為茶膏發展史之雛形。
2.趙佶的不務正業
江湖傳聞,閒極無聊的宋徽宗趙佶有一次去見李師師,嚇得情敵大詞人周邦彥躺在床底,既窩火又憋屈。趙佶政治上的建樹乏善可陳,但藝術天份極高,工詩詞,雅擅繪畫,以“瘦金體”書法名動天下。他的興趣還涉及茶葉,寫了一本極有見地的茶學著作,名謂《大觀茶論》,其中不乏精確老到的點評,他還把茶膏質地的厚薄引入為評判茶葉好壞的標準。
當時,宋皇室的御茶園在今天的福建省建甌市。在這個茶園使用的制茶技術,便與茶膏的成型有莫大的關係。
3.趙汝礪的魔術
趙氏曾充任北宋皇家御茶園的轉運使,對當時的制茶工藝知之甚深。在學術上,他對老師熊蕃的著作不以為然。另作了一本《北苑別錄》,是研究建茶和貢茶的重要參考資料。這本書詳細記載了當時茶膏的製作工藝(小榨出水,大榨出膏),卻狗尾續貂式的加了一段廢話,認為把茶精華擠出後的茶才是好茶。細讀之下,才知其用心良苦,北宋年間茶膏的製作工藝能夠保留,全是趙汝礪變這樣一個“魔術”的結果。
4.四爺的私房茶
四爺是江湖人對清世宗雍正的別稱,他為人比較腹黑,性格沉默卻又極堅韌,為有清一代,治國能手。他中年後,成功幹掉一班兄弟,得登大寶,終於可以君臨天下,發號施令了。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設定普洱府,敕令雲南總督鄂爾泰總辦貢茶事宜。普洱茶膏因之入貢清廷,成為四爺雍正家族及皇親貴胄的私房茶。
5.君不可一日無茶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大約有三百多位皇帝,乾隆皇帝以福壽雙全著稱於世。在外國使臣眼中,他慈祥而又充滿帝王的威嚴。此君嗜茶,又極好顯擺飲茶的體驗。最有名的一次,當著大臣的面宣稱:君不可一日無茶。公元1793年,乾隆把個兒家御茶房製造的“普洱茶膏”作為國禮賞賜給了英國的使節團。
皇家賞賜,歷來關乎面子,但凡拿得出手的,都是好貨啊。這“普洱茶膏”使用的工藝便是赫赫有名的清宮“壓榨制膏法”,是為中國古代茶膏製作的巔峰工藝。至今珍藏在故宮珍寶館裡的光緒年間的“宮廷普洱茶膏”即是明證。
6.吳任臣的重要意義
吳任臣是清朝人,卻對五代十國的歷史頗有研究。對今天從事茶膏行業的人來說,他史學家的重要意義更是可親可敬。因為是他第一次在《十國春秋》中記載了茶膏作為貢品進貢的記錄。
7.魯迅先生的傳家寶
魯迅先生是以批判國民性的深刻犀利而受人尊敬的。但有時候,大人物的小愛好,也很有意思。比如他就曾收藏過清朝“宮廷普洱茶膏”。2004年,他收藏的3克普洱茶膏賣出了12000元的高價。這一事件,使得普洱茶膏這一養生珍品華麗回歸人們的視野。
8.“茶膏元年”
2005年,被媒休稱為“茶膏元年”,這一年,蒙頓誕生。蒙頓的誕生,標誌著茶膏行業從傳統正式步入現代。
9.博物館收藏茶膏大事記
1925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了清朝光緒年間的“宮廷普洱茶膏”;
2006年,雲南省博物館收藏了“普洱茶母”;
2011年,普洱市博物館收藏了“龍生九子”全套茶膏;
2012年,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收藏了“天下第一福茶膏”。
10.蒙頓茶膏博物館正式授牌
2013年5月18日,5月18日,雲南昆明康樂茶文化城茶香氳氤,蒙頓茶膏博物館被正式授牌。作為全國第一座由政府主管部門授牌的茶膏專題博物館,蒙頓茶膏博物館集技術的前瞻和文化的展示於一體,將成為中國“茶膏文化”的象徵。
茶膏的歷史文獻
1.“畏流其膏、含膏者皺、出膏者光。”(唐·陸羽《茶經》)2.“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斂以實。”(宋·趙佶《大觀茶論》)
3.“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宋·蔡襄《茶錄》)
4.“玉蟬膏”、“縷金耐重兒”(宋·陶谷《茗荈錄》)
5.“茶既熟謂茶黃,須淋洗數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後入大榨壓之,至中夜取出揉勻,復如前入榨,謂之翻榨。”(宋·趙汝礪《北苑別錄》)
6.“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清·吳任臣《十國春秋》)
7.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
8.“普洱茶膏是將雲南特有的喬木大葉種茶葉經過加工與發酵後,通過特殊的方式將茶葉的纖維物質與茶汁分離,將獲得的茶汁進行再加工,還原成更高一級的固態速溶茶。”(當代·陳杰《普洱茶膏——一種被遺忘的養生文化》)
古今中外茶膏製作工藝
工藝 | 說明 | 優點 | 缺點 | 口感 | 湯色 | 保質期 |
壓榨 制膏 | 清朝皇室使用 | 低溫加工 | 工藝繁雜成本高 | 味味薄、有滑感 | 紅艷明亮、通透性強 | >60年 |
低溫 萃取 | 蒙頓獨創 | 安全 純淨 便捷 | 生產 成本高 | 厚重 潤滑 醇香 | 通透 明亮 寶石紅 | >60年 |
大鍋 熬膏 | 雲南土司 發明 | 製作簡單 成本低廉 | 高溫加工 破壞嚴重 | 水汽味重幾乎無茶味 | 混濁 黯淡 懸浮物多 | 1-2年 |
中藥 提取 | 當今大多數茶膏企業採用 | 簡便可行、成本低廉 | 高溫加工 破壞嚴重 | 水汽味重 缺少茶味 | 混濁 有懸浮 | 1-2年 |
茶膏收藏
1925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了清朝光緒年間的“宮廷普洱茶膏”;2006年,雲南省博物館收藏了“普洱茶母”;
2011年,普洱市博物館收藏了“龍生九子”全套茶膏;
2012年,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收藏了“天下第一福茶膏”;
2013年7月,在昆明召開“博物館業產業交流會”上,蒙頓茶膏博物館向首都博物館捐贈了“京城第一茶膏”,首博向蒙頓回贈了一件清·乾隆“粉彩三果紋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