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蒂尼機槍

蒙蒂尼機槍

1851 年,比利時的法斯詹普斯(Fafschamps) 上尉發明了一種改良的排放槍,叫蒙蒂尼機槍, 是37 根槍管在一個圓筒中,子彈則裝在圓形槍機閉鎖塊上的37 個小孔中。槍手把裝好子彈的閉鎖塊放在槍身後端的缺口處,再推動一個槓桿,將閉鎖塊向前推,完成閉鎖,此時子彈正好跟每個槍管對正。然後槍手轉動位於後方的一個搖桿,擊發裝置就將這37 顆子彈逐一擊發;一圈轉完正好所有子彈都擊發。這時槍手拉動槓桿,閉鎖塊後滑,槍手將閉鎖塊取出,將另一個裝好子彈的閉鎖塊放入,開始另一輪射擊。這個設計聽起來好像非常複雜,其實十分簡單,受過訓練的槍手可以達到每分鐘200 發的射速,是第一個實用化的排放槍。

法軍使用蒙蒂尼機槍 法軍使用蒙蒂尼機槍

法斯詹普斯上尉雖然是發明人,但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相反地繼續生產並改良蒙蒂尼的比利時工程師約瑟夫·蒙蒂尼(Joseph Montigny )反而名利雙收。 蒙蒂尼機槍也冠上他的姓名成為Montigny Mitrailleuse(如今法語中“Mitrailleuse”是機槍的意思)。

蒙蒂尼機槍 蒙蒂尼機槍

法國陸軍對這個武器非常有興趣,他們眼見普魯士的崛起,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跟普魯士打上一仗。他們擔心普魯士著名的德雷賽針槍的威力,雖然也發展了類似的夏賽波後裝步槍來對抗,但是產能不足,短期內無法全部換裝。因此他們把蒙蒂尼機槍當作致勝的秘密武器,從1867 年開始生產。法國的蒙蒂尼機槍經過瑞菲斯(De Reffyse)上校改良,將槍管減少到25 根,使用膛線,以及法國陸軍的夏賽波子彈。法國想盡辦法保守秘密,但在1869 年英國的皇家聯合軍種學院期刊登載了一篇福司貝理少校的論文:“論蒙蒂尼機槍及其在未來戰爭中的地位”,這么公開地發表,普魯士的參謀本部絕對不可能不知道。

1870 年普法戰爭爆發,由於動員不足及指參作業差勁,法軍在色當慘敗,連法皇拿破崙三世都被俘虜。原本法軍寄望的機槍,也由於運用不當,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這是一種步兵支援武器,但由於這種槍的外型像一門小炮,又裝有輪子,所以法軍並不是把它們拿來當作步兵支援武器,反而大部份被當成炮兵武器使用。由於它的射程只有400 米不到,很快地就被德國射程4000 米的克虜伯大炮打、轟得稀爛。

在少數支援步兵的例子中,它的效果十分良好。普魯士第38 步兵旅在馬拉塔戰役中遇到了強大的機槍火力,死傷超過56% 達到2,600 多人。在格雷維洛特(Gravelotte),據估計普軍的死傷中只有5% 是炮火引起的,其它的95% 都是蒙蒂尼機槍和步槍火力的結果。不幸的是,這些少數的戰果終究無法改變大局,法國最後還是投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