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婁大屠殺

[1][2]勒平的母親是法裔加拿大人,父親是阿爾及利亞人,曾受父親虐待。 事件發生後,加拿大人對事件進行了不同的解讀,並對事件的影響和勒平的動機進行了辯論。 [4][5][6]事件後每年的12月6日被設定為全國反針對女性暴力行動與紀念日。

蒙特婁大屠殺,是1989年12月6日發生於加拿大蒙特婁工程學院的一次屠殺。25歲的馬克·勒平(MarcLépine)攜帶迷你14來福槍和獵刀在學院內槍擊28人後自殺。勒平進入一間教室將男性和女性分開,在聲稱“與女權主義戰鬥”後對女性進行射擊。在射中9人,其中6人死亡後,勒平穿過走廊,在學校餐廳和另一間教室再次對女性進行射殺。最終,勒平槍殺了14名女性,射傷10女性和4名男性後開槍自殺。[1][2]勒平的母親是法裔加拿大人,父親是阿爾及利亞人,曾受父親虐待。勒平在遺書中表明了他的政治動機,並認為女權主義毀了他的生活。這份遺書包含了一份19名被勒平認為是女權主義者的魁北克女性名單,並清晰表達了殺死他們的願望[3]。
事件發生後,加拿大人對事件進行了不同的解讀,並對事件的影響和勒平的動機進行了辯論。許多女權主義團體和官員將屠殺認定為一場反女性主義的攻擊,反應了社會上廣泛存在的針對女性的暴力。[4][5][6]事件後每年的12月6日被設定為全國反針對女性暴力行動與紀念日。其它對事件的解讀強調勒平在童年受到虐待,或者認為這次屠殺是一次狂人的孤立行為,與其它社會問題無關。[7][8]仍有評論家將事件歸咎於媒體上的暴力,以及不斷惡化的貧窮和社會的冷漠,特別是在移民社區。[9][10][11]
這次事件促使加拿大通過了更嚴格的槍枝管制法律。[12]這次事件也使警方改變了應對槍擊事件的策略,這些變化在後來的道森學院槍擊事件中使傷害降到最小而受到讚揚。[1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