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斯特裝甲部隊學校

蒙斯特裝甲部隊學校是德國陸軍一所重要的兵種學校。它是德國陸軍裝甲戰鬥部隊所有兵種即裝甲兵、裝甲偵察兵、反坦克兵和裝甲步兵的訓練中心。它既是德國陸軍規模最大的學校,也是北約國家同類軍校中規模最大的學校。校址在蒙斯特。學校為副師級。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裝甲部隊學校的前身是德國在二次大戰中建立的"裝甲部隊學校"。早在20年代,德國人就產生了"使部隊摩托化"的思想,並想建立這方面的學校。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德國人加速裝甲部隊的建設。從1943年4月1日起,德國國防軍的"裝甲兵"成為獨立的兵種,並不斷擴建訓練設施。1944年3月1日,德軍在策勒近郊和波茨坦近郊分別成立了貝爾根裝甲部隊學校和克拉普尼茨裝甲部隊學校。這兩所學校成為德國國防軍裝甲兵的訓練中心。1945年,它們隨著德國的失敗而被關閉。1956年1月,德國在正式組建聯邦國防軍的同時,也開始建立各種訓練設施。1956年4月,裝甲兵和裝甲步兵在蒙斯特,反坦克兵和裝甲偵察兵在不萊梅,各自建立了1所學校和1個訓練營。1957年底,蒙斯特的裝甲兵學校和裝甲步兵學校合併成一個共同的訓練場,統稱"裝甲部隊學校"。
1958 年4月1日,裝甲偵察兵學校從不萊梅遷到蒙斯特,併入裝甲部隊學校。同年4月,反坦克兵學校和反坦克訓練營也從不萊梅遷到了蒙斯特。1959年年初,反坦克兵學校更名為"坦克防禦學校"。1963年,裝甲部隊學校改名為"第二戰鬥部隊學校"。坦克防禦學校更名為"第三戰鬥部隊學校"
為了建立更合理的訓練體制,提高訓練設施的使用率和訓練效果,聯邦德國軍隊在70年代初進行的訓練改革中,合併同類學校。1972年上述兩所戰鬥部隊學校合併,起初稱為"第二和第三戰鬥部隊學校"。1974年5月8日,該校受命成立了一個指揮部,負責籌辦陸軍教育專科學校的建校和訓練工作。1975年10月,這所專科學校開始其教學活動,正式成為"第二和第三戰鬥部隊學校"的組成部分。1976年起,該校改名為"第二戰鬥部隊學校及陸軍教育專科學校"。1981年,陸軍教育專科學校從該校分離出去,並遷往達姆施塔特;留在蒙斯特的這個學校就只稱"第二戰鬥部隊學校"。1991年9月,該校又改回原來的校名"裝甲部隊學校"。

組織機構

裝甲部隊學校有教職員約1300人,其中軍官約600人,文職人員約700人。學校主要組織機構有:校部、專業勤務部、4個教研組、17個管理科、第9裝甲教導旅,以及其他一些校直屬機構。專業勤務部的任務是,正確評價外軍裝甲戰鬥部隊的條令、專業雜誌、書籍、演習和研究工作,以及國內外裝甲戰鬥部隊在戰術和技術方面的經驗教訓;組織部隊進行技術、戰術試驗;編寫和修訂裝甲戰鬥部隊的條令。教研組的任務,是負責全校的教學訓練的工作。第9裝甲教導旅的任務:一是象陸軍其他裝甲旅一樣,隨時保持戰備狀態,以便執行全陸軍範圍內的任務;二是作為該校的訓練部隊,積極協助搞好示範作業和部隊試驗。該旅平時歸"裝甲部隊學校"指揮,戰時則歸第3裝甲師指揮。該旅下轄第11裝甲偵察教導營、第70反坦克教導連、第270空降反坦克連、第90"三防"教導連和90衛生教導連。

培訓任務

裝甲部隊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訓裝甲戰鬥部隊所有兵種的軍官、候補軍官、士官、候補士官、預備役軍官和預備役候補軍官。招生對象主要是裝甲戰鬥部隊各兵種的班、排、連、營的指揮人員和有關各種專業技術人員(連隊機動車輛保養士官、軍用履帶車輛駕駛員、維修人員、射擊教練員、通信士官、雷達班長)。該校訓練內容主要是:裝甲戰鬥部隊的各兵種(裝甲兵、裝甲偵察兵、裝甲反坦克兵和裝甲步兵)的使用原則;各種武器裝備的使用、保養和維修。裝甲部隊學校開設有專業、軍事業務、特種科目等三類訓練班。專業訓練班,主要任務是培訓軍事專業勤務方面的見習士官、士官、現役和預備設的軍官和候補軍官。這類訓練主要有見習士官訓練班、士官訓練班、候補軍官訓練班和軍官訓練班。軍事業務訓練班,主要任務是對有編制職務的軍人(主要是軍官)進行軍事業務培訓和深造。這類訓練班主要有營長訓練班、連長訓練班、排長和軍用履帶車輛駕駛教練員訓練班、高級參謀業務套用訓練班。特種科目訓練班,一是舉辦學術討論會,參加人員是裝甲營、裝甲步兵營、裝甲偵察營和反坦克營的營長;任務是磋商和解決裝甲戰鬥部隊諸兵種在訓練和使用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以保證各種訓練的統一性。二是地方領導人員訓練班,參加的人員有工業和經濟部門的管理人員、工會會員、地方官員、法律學家、教育家和新聞工作者;任務是以戰鬥部隊為例向他們廣泛地介紹陸軍的使用原則、結構、裝備和訓練情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