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開化寺

601年(隋仁壽元年),漢王楊諒在蒙山大佛前增建佛閣,改寺名為“淨明”。 620年(唐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淵至蒙山禮佛,夜夢化佛,滿室豪光數丈,復名“開化寺”。 自此以後,開化寺後院和蒙山大佛便不為人知,民間有謠“到了開化寺,見寺不見佛”。

地理位置

蒙山位於晉陽古城西北6公里處,這裡泉水流淌,草木秀潤,風景優美,“蒙山曉月”為明清太原縣八景之一。山上有始建於551年(北齊天保二年)的開化寺,當時是與龍山童子寺齊名的禮佛遊覽勝地。開化寺分前(下寺)、後(上寺)兩院,後院在開化溝內蒙山之陽的山崖旁,建築高大宏偉,依山勢鐫刻著高約66?6米的蒙山摩崖大佛像;前院是為遠瞻大佛而建,在後院之東南1公里處,兩院一前一後隔山澗遙遙相望。如今開化寺已塌圮毀廢,只剩下後院摩崖大佛(缺頭)和前院連理雙塔。

蒙山大佛

蒙山摩崖大佛從551年(北齊天保二年)始鑿,歷經20餘年方成。史載:“後主(高)緯…承武成之奢麗……所愛不恆,數毀而又復。夜則以火照作,寒則以湯為泥,百工窮困,無時休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窮極工巧,運石填泉,勞費億計。人牛死者,不可勝記。”自北齊鐫鑿大佛始建開化寺,其後歷代均有修葺。601年(隋仁壽元年),漢王楊諒在蒙山大佛前增建佛閣,改寺名為“淨明”。620年(唐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淵至蒙山禮佛,夜夢化佛,滿室豪光數丈,復名“開化寺”。660年(顯慶五年),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至晉陽瞻拜開化寺蒙山大佛與童子寺龍山大佛,次年又派專使賜披袈裟。唐武宗李炎滅佛,開化寺開始衰敗,大佛閣傾圮,但大佛未損。895年(唐乾寧二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用工30萬,用5年時間重修大佛閣,名為“莊嚴閣”。其後不久,莊嚴閣頹廢。945年(後晉開運二年),北平王劉知遠留守晉陽(時稱北京),又重新修建莊嚴閣,其閣高5層,每層13楹、26間,總計130間,時有蘇禹皀撰《重修蒙山開化莊嚴閣記》碑。這個時期的開化寺,高閣凌雲,巨佛摩天,殿宇嵯峨,為晉陽城外一景。其後,北漢英武帝劉繼元在蒙山南峰修建避暑宮,宋朝又在大佛之後的北峰修建杭州天目山祖師峰徹禪師塔,其塔距大佛僅200餘米,高大巍峨,稱“雁塔峰台”。
蒙山摩崖大佛高66?6米,僅比世界最大石佛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低數米,但鐫刻時間要比始鑿於713年(唐開元元年)的樂山大佛早160餘年,堪稱世界之最。
由於大佛太高,近觀只見巨石突兀,儼然一座石山,無法仰觀全貌,於是在其東南1公里處專為遠瞻大佛修建了前院。前院坐西朝東,面積約為700平方米,原有山門、鐘鼓樓、廂房、耳廳、過廳、大殿等建築,殿宇中有許多泥塑、木雕、鐵鑄的佛像。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開化寺遭兵火而毀,大佛頭部掉落,雁塔峰台和莊嚴閣的殘磚破瓦以及山間泥石將大佛掩埋覆蓋,民間有謠“倒了千層塔,砸了後寺院”。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晉王朱?重修寺院,更名“法華寺”,當時只修了前院,沒有對後院及大佛進行修葺。自此以後,開化寺後院和蒙山大佛便不為人知,民間有謠“到了開化寺,見寺不見佛”。
直到20世紀80年代全國地名普查時,太原市南郊區地名辦公室王劍霓等人發現開化溝蒙山“大肚崖”上有枋眼,好似湮沒失尋的蒙山大佛。後經山西大學歷史系教授郝樹侯、山西省博物館顧問高壽田及國家文化部文物專家數次考察鑑定,又發現了大佛西側山崖上有深、方均為0?6米左右的石洞多處,為當初鑲嵌佛閣梁檁而鑿;大佛東側山崖石窟有鐫滿經文的殘碎石碑,再東數米有座方形穹窿石洞,石灰抹面,有雲形彩繪,門頂壁上有題書“五龍洞碑記”墨跡;大佛前面為開闊山窪,亦有古建痕跡;大佛背後與佛頸等高的山崖頂上為一大片開闊地,殘磚碎石古建痕跡顯然,且有鐫刻“杭州天目山峰徹禪師”字樣的斷碣……這才找到了湮沒600餘年的蒙山摩崖大佛。大佛初發現時,頸高2米,粗5米,胸部高15米、寬24米,以下腹、胳膊、手、腿、足均被瓦礫泥沙覆埋,不得而見。20世紀90年代,太原市南郊區文物部門組織附近農民發掘蒙山大佛下部,將大佛的胳膊、手、腿以及佛座之下的台階、小石獅、香爐都清理出來,使大佛顯露出來。1998年,晉源區成立,多次組織有關人士上山考察,準備近期修復蒙山大佛,目前正在積極籌集資金。

連理雙塔

開化寺(前院)寺北山坡有塔林,為歷代住持僧圓寂後的骨灰存放處。寺南有990年(宋淳化元年)所建釋迦、如來兩座舍利塔,這兩座方形磚塔外形大致相同,間隔1米,均高12米,邊長3米,因兩塔的基座為一整體,故稱“連理塔”。連理塔由塔座、塔身、塔頂組成,塔基為磚砌長方形狀;塔身正面開半圓形拱門,門框、門檻、門額都用青石製成,門楣之上有彩繪。右塔的塔身除門以外有石條製成的直欞假窗,左塔的塔身除門以外有石制半開假門。兩塔塔身內部均為黑色磨光石條,雕刻著極為精細的花紋。塔身上部迭次而成,挑出塔檐0?5米,檐頂層層內收,形成亭台式樣,極頂置石雕寶珠。這兩座墓塔淳樸穩健,俊秀美麗,形制獨特,下層基座和塔身為唐代單層墓塔的一般製法,而塔頂則是宋代的手法,具有唐宋過渡時期的特徵。其餘寺內所留幾尊鐵佛和殘碑,已移於太原雙塔寺收藏保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