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俗文化

蒙古族民俗文化

《蒙古族民俗文化》是一部較全面研究和闡釋蒙古族民情風俗的著作。該書以全新的學術視野,對流淌了數千年的蒙古族民俗分時分題進行深人而全程性的挖掘,給出了熔鑄著諸多新見的分析“報告”,使讀者透過蒙古族民情風俗,了解到蒙古族在不同生活時期與社會發展階段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及審美趨向。該著述無論是在民俗文化解讀方面,還是研究方法上都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為洞察蒙古民族的文化精神提供了一個多維的視角。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古老的蒙古民族,以悠久的歷史,創造了彪炳於史冊的文化與遊牧文明。他們世代植根於蒙古高原這一廣袤大地,以“美草甘水則止,草盡水竭則移”的方式生存繁衍著。從遠古至近代蒙古族都是以畜牧經濟為主體的,並以獨特的生存方式創造了遊牧民族獨特的文化:一個“綜合著文學藝術、飲食服飾、天文曆法、建築醫藥、民間工藝、節日習俗等等這個民族所積累起來的全部群體性質的文化”。它似一條脈脈清流哺育著生生不息的蒙古族人民,又似一面鏡子,透視出蒙古民族強悍雄渾的勃勃英姿。因而,研究蒙古民族的民情風俗,總結和概括蒙古族傳統文化,研究其珍貴的精神財富,探求其文化觀念與根脈,成為研究者的重要課題。鑒於此,學術界和民間社會團體對蒙古族民俗研究傾注了相當的心血,但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絕非易事。該課題對研究者的毅力和素養都是一個挑戰。本書作者以極大的勇氣,數年盡責守土,傾用了持久的潛心之功,對散在的大量的風俗資料進行了基礎性的梳理和鉤沉,抓住了蒙古族民俗的內在結構和思想核心,精練出長達27萬字的著述,彰顯出作者勇辟新徑和爬梳文獻的功力。

評價該著作及其價值,首先遇到一個問題,即是何謂“風情”?簡而言之就是民俗風情之義,對此中外典籍史書屢有闡述,我們以《漢書·地理志》為例:“凡民稟五常之性,而有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捨動靜無常,隨君上之情慾,故謂之‘俗’。”用現代觀念意識來解釋,即為“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習尚叫做‘風’,由社會環境不同而形成的習俗叫做‘俗’。”故今人將民間的生活習慣、飲食起居、婚喪嫁娶、宗教節日、體育衛生、民歌諺語、民間故事及其它帶有民間色彩的文化形態和生活方式,都包括在每一個民族的“風情”範疇之內。《蒙古族民俗文化》作者對此的認同,不僅體現於本民族外在生存形式和“能歌善舞”、“騎馬射箭摔跤”等可視表象的表達,而且銳意創新,以極強膽識超越於此,從蒙古民族的生活習俗中提煉其精華,力求展現蒙古民族堅韌守信、質樸務實和英雄主義的基本精神以及獨特的人生價值觀。具體而言,筆者認為該著述有以下幾方面可圈可點:

首先,研究視野頗為開闊。以往文獻中對蒙古族風俗的描述,大都不注意剖析民俗形成的文化背景,近年民俗學界後來學人,也大都習慣於沿著傳統的行為慣性就直走下去,多專注於民俗事象的形態層面,極少跳出“資料再述”的框囿,很少將感性的風俗事象提升至意義的層面,進行多學科、多角度的審視與剖析。《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作者在這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其學術自覺與視野拓新主要體現在:突破了以往重風俗描述而忽略民俗賴以存活的環境、演變軌跡與特徵探究的傳統研究範式。其中,最為世人所稱道的是蒙古族的自然生態觀,即遊牧族群順從“長生天”的可持續生存模式。作者認為,蒙古民族這一生產方式與文明的內在價值較之其它民族並無先進與落後之分,但在當今世界生態觀深人人心之時,遊牧文明和蒙古族古老生產方式之精華必將重新影響人類。

然而,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人們對蒙古族的了解還很不夠。一提到內蒙古地區,人們只想到“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場面,忽視了蒙古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與發明創造。《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作者意識到這一痼疾,認為研究蒙古族民情風俗的意義不在其本身,而應考慮到蒙古民族多地域多層次的文化存在。因此,作者在著述中增添了蒙古民族歷史、經濟、文化等內容,為理解其民情風俗提供了大背景,致使整個蒙古民族的風俗及來龍去脈更加完整而系統化。“神靈世界的風波”一章,快閃記憶體著遠古社會神靈的風波,原始薩滿教的痕跡,又有現代佛教的遺存與鮮為人知的儺文化朦朧。記述了各個宗教之間的彼此協調融合,闡述了蒙古民族歸納各宗教思想精華並運,用於日常生活遂成民情風俗的淵源,提示讀者注意到其他文化因子對蒙古民族風俗文化變遷的種種影響及不同風俗文化之間的有效互動。

其次,具有現代著述的結構意識。《蒙古族民俗文化》對蒙古族民情風俗的構架與流變的表述清晰,折射出本書作者所具備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與學術素養。該著廣泛吸收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以人類學、歷史學、民俗學等研究視角和蒙古族固有的文化特點,按其民俗事象的性質布局各章節,以此作為考察民族文化的契機,分析其文化觀念和精神功能。專題分類的論述方法的好處在於脈絡清晰,但是,作為一個文化體系,各章或各部分之間又存在著密切的聯繫,其本身是一個水乳交融的整體,因此,作者在每一專題的後面都做出了一定分析,疏通了蒙古民族優秀文化的綜合性和整體性。簡單講,本專著不是對所有風俗泛泛記敘,而是對有風趣、有特點的民俗事象進行特寫;它不是對所有的風情項項說明,而是對那些具有鮮明蒙古文化特徵的民俗加以適當的考證;它不是對同一風情的多種現象進行羅列,而是對那些同屬同類但有特殊文化價值的民俗進行重組比較,增強了本書的可讀性和學術性。本書各章節實質都是圍繞三個方面闡述:一是民情風俗的來源;二是內容與表現;三是風情民俗的具體特點。

內容提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其面積相當於中國陸地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

不同的海拔帶會孕育出風格不同的文化。新疆的低地平原和綠洲中有著成熟的農耕文明,前山和半山草原有著歷史悠久的遊牧文明,高山寒冷地帶有著獨特的半農半牧文明。新疆的地域文化呈現多樣性。

新疆人種和語系的多元性,是中國各省和自治區中少有的。

我們樂意把我們所生活的新疆呈現給全世界的人,使這片廣闊的土地成為所有人的一個新的多彩空間。這就是我們編撰《中國新疆民族民俗文化系列叢書》的緣由。

不同的海拔帶會孕育出風格不同的文化。新疆的低地平原和綠洲中有著成熟的農耕文明,前山和半山草原有著歷史悠久的遊牧文明,高山寒冷地帶有著獨特的半農半牧文明。新疆的地域文化呈現多樣性。新疆人種和語系的多元性,是中國各省和自治區中少有的。本書帶你走進新疆的蒙古人的生活。

目錄

新疆的蒙古人怎樣生活

新疆的蒙古族

游移的房屋——蒙古包

騎馬走四方

新疆的蒙古人吃什麼

新疆的蒙古人喝什麼

餐飲器具

新疆的蒙古人穿什麼

走進新疆蒙古人的家庭

交際禮儀

新疆蒙古人的出生

婚戀

家庭

親屬與親屬稱謂

喪葬

信仰民俗

薩滿族

黃族

禁忌與迷信

傳統節日

燃燈節

春節

邁達爾節

那達慕節

生產習俗

畜牧

勞動分工

狩獵習俗

手工藝生產習俗

民間文學

英雄史詩

神話傳說

祝讚詞

諺語、謎語

民間故事

民間文化藝術

語言文字

音樂

舞蹈

美術

曆法

蒙醫

體育娛樂

民間體育

民間娛樂活動

書摘

孕婦要修身養性

在懷孕期間,孕婦看到殘疾人不能恥笑,否則被認為生下的孩子也是殘

疾。還常根據夢境判斷胎兒的性別,如夢中出現太陽、月亮、狐狸、首飾等

將生女孩;若出現狼、老虎等猛獸和刀、箭、劍將生男孩。孕婦懷孕期間十

分注意飲食,不準吃駱駝肉、馬肉、兔肉,如吃了駱駝肉,孕期會延長。孕

婦懷孕期間要得到家人的細心照顧,不提重物,注意保持情緒的穩定,不吵

架,不生氣。孕期晚上一般不出門。

用棍褲助產

孕婦臨盆,一般在婆家生育,不允許在娘家分娩。分娩時其熟識的婦女

們經常會到產婦床邊。她們首先把菩薩供奉好,前麵點上酥油燈——祖臘

產婦床鋪的腳跟處插一根粗碩的棍棒,一頭插入地下,另一頭穿過煙囪固定

在上面。產婦安躺在床上,靜等新生命的降臨。周圍的婦女們細心觀察產婦

是否有恐懼的表情及危險的狀況。陣痛來臨,產婦從床鋪坐立起來,蹲在腳

跟處的棍棒前,雙手握緊這根棍棒。產婦的身後坐著一個婦人,用雙臂抱住

產婦的肚子,使勁擠壓。一個男人依偎在棍棒上,用雙腳壓迫產婦那緊握棍

棒的手臂。這樣,產婦的身體發生扭轉,加上其他一些運動,對分娩有所作

用。據說用這種方法,婦女生產普遍很順利,而且比較容易。但如果遇到胎

位不正,導致產婦難產,這時就得請一些有經驗的婦女來施行轉胎按摩。過

去若婦女難產,就請經驗豐富的接生員。如果產婦從前有過一次難產,在她

下次分娩時,為了保險起見,人們總要叫一個巫婆來驅除惡魔。據說巫婆時

常可以使人起死回生。嬰兒的父親和其他熟人通常用獵槍射擊,來給巫婆助

威。

嬰兒一旦呱呱墜地,男人就必須離開帳篷。有人把臍帶放在一塊小木板

上,用一把嶄新的刀子把臍帶割下,並用一根用腸子和鬃毛捻成的線將臍帶

的兩頭結紮住。胞衣必須深埋在帳篷中原分娩處的地下。也有人並不結紮臍

帶,只是搓卷而已。臍帶剪畢,將把嬰兒裹入皮布或其他布塊。

產婦臥床修養的時間一般不超過7天,牧區產婦產後不久就會起床料理

一些小家務。產婦分娩後的頭幾天裡不吃羊肉或吃得很少,不喝油膩的肉湯

,要喝無鹽淡茶,麵條中也僅放很少的鹽。過了7天,嬰兒臍帶脫落後,產

婦家將宰羊宴請接生婆和其他親戚、鄰居。這天起,產婦可以吃肉喝湯,以

後逐漸增多,特別是肉湯喝得很多。

用羊骨頭湯給嬰兒洗澡

臍帶掉落後將給嬰兒洗澡。先由其祖母或年長的婦女用羊骨頭湯給嬰兒

洗澡。也可在水中放入少量杜松葉、鹽、茶葉、羊骨頭湯,待溫後洗浴。

常這樣洗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