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嘴龍類起源於亞洲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黑龍江省地質博物館組成的研究小組,通過對黑龍江省烏拉嘎地區晚白堊世漁亮子組地層發現的董氏烏拉嘎龍(Wulagasaurus dongi)的原有材料和新材料進行對比研究和重新評估,發現烏拉嘎龍具有同北美地區發現的短冠龍和慈母龍十分相似的骨學特徵,共同構成了鴨嘴龍亞科的一個基幹支系,並認為該支系起源於桑托期的亞洲,可能在中坎帕期之前發生分異並通過白令陸橋向北美地區遷徙輻射。最新一期《古脊椎動物學報》(50卷2期)刊發了該項研究成果。
黑龍江省的烏拉嘎地區的晚白堊世馬斯特里希特時期的漁亮子組地層中發現有大量的恐龍化石,其中多數骨骼化石被鑑定為賴氏龍亞科黑龍江龍(Sahaliyania),其餘部分則歸入鴨嘴龍亞科的董氏烏拉嘎龍,是已知最基礎的典型鴨嘴龍亞科恐龍。
特徵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邢海等對原有材料和新材料進行對比研究後,認定以前歸入烏拉嘎龍的部分骨骼(包括不完整的腦顱骨、上頜骨和肩胛骨)實際上應該屬於賴氏龍類,並相應地修訂了其鑑定特徵。
烏拉嘎龍具有同北美地區發現的短冠龍和慈母龍十分相似的骨學特徵:長而楔形的前頂點位於顴骨前支的一半背腹高度處;顴骨後支呈扇形;烏喙骨的腹突相對較長且纖細;肱骨三角胸嵴較不發育,適度地向前外方擴展;髂骨髖臼上突的腹緣呈不對稱的U形,缺乏一條強烈的嵴連線其後部區域與髖臼後突的背緣。
系統發育分析顯示烏拉嘎龍是已知最基礎的鴨嘴龍亞科恐龍,與短冠龍和慈母龍共同構成了鴨嘴龍亞科的一個基幹支系。該支系起源於桑托期的亞洲,可能在中坎帕期之前發生分異並通過白令陸橋向北美地區遷徙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