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政

董文政

男、漢族,藝名吳默,1938年生,江蘇鎮江人。1962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 蘇州大學美術教授,《中國當代帛畫——吳默畫》創始人。法中文化交流長城協會副會長,美國薩基諾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英國皇家聯盟科學院榮譽院士。他的畫有藝術魅力,將東方文明精神和固有的東方審美情趣用繪畫和科技相結合的手段表現出來,使東西方繪畫——“具象”和“意象”融於一體,成為新的藝術形式,東西方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形象語言,這也是吳默畫受到外國友人歡迎的根本原因。

基本信息

個人生平

董文政曾長期從事絲綢美術工作, 1967年開始,在蘇州默默探索吳默畫技法,不斷積累作品。吳默畫受中國古代帛畫啟發,以優質真絲雙縐為載體,用自己調製的,不褪色的顏料,運用多種工具、手法繪製而成,得到劉海粟,李可染等老一輩藝術家很高評價。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說:“吳默畫的載體和中國古代帛畫的載體都是真絲綢,吳默畫就是中國當代帛畫。”

從1986年起,董文政先後應邀在北京、蘇州、澳大利亞、美國、瑞典,新加坡等地多次舉辦畫展,並講學交流。吳默畫深受法國各界人士的喜愛,1999年至2007年,應邀在法國舉辦個展24次,參加國際畫展5次。作品為北京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藝術機構收藏。2003年獲法國巴黎市徽勳章,巴黎市長簽署的獎狀。2004年法國外交部將吳默畫展列為“中國文化年”的特別交流項目,應邀在法國五個地區巡迴展出。2005年獲法國科亥茲省東支納克市榮譽市民勳章。

吳默畫運用現代藝術手法,表現中華傳統文化內涵,中西結合,意象具象結合,尋找到東西方人共同理解的一種“視覺語言”。

可以稱為中國當代帛畫、吳默畫的創始者,面壁四十年的磨礪和默默的耕耘,終於使中國的“帛畫”更適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使帛畫成為現代藝術的新形式。那么多次的試驗,在譽為纖維皇后著稱的真絲雙縐面料上,用中國畫的寫意潑彩和工筆精繪,吸收西方印象派的光和色的斑斕藝術效果,抽象姿意、層次疊顯、旋律流動、詩意朦朧,彰顯出中國畫的神采,這種濃郁的東方神韻,正是古代“帛畫”畫家所缺少的。

長期從事於絲綢設計工作的董文政,一直想將古代“帛畫”這種傳統的繪畫形式,給予現代人更多的美感信息和精神舒展,創作出一種新的藝術樣式。他曾告訴筆者說:“吳默畫”的靈感是來自一次失誤:1967年的一天,當他抱著一疊白絲綢去打彩樣,途經印花車間排風扇前,一陣巨風,將他抱著的兩片絲綢飄出去,落在倒滿廢料的染缸里。當時他害怕極了。在一旁的老師傅安慰他道“這種顏料未經高溫蒸化處理,可以洗掉。由於水的衝力和稀釋,竟產生了朦朧的氤氳韻味和層次豐富的肌理效果。顏色隨著水的沖洗,逐漸消失,這次觀察到的奇妙現象,使他在用絲綢上作畫的奇妙異想由此而產生。10年的探索,終將古代“帛畫”的靜態和動感、氣韻和神采、線與色的傳統技法,結合現代藝術新的美感趣味,斑斕的色彩流動出旋律般的動感,構成了“吳默畫”新的藝術特徵。

1978年董文政從青島回蘇州的輪船上看到大海的情景:洶湧的波濤、磅礴的氣勢、大海像洶湧的思潮在奔騰不息,藝術的創新不也是像狂飈湍流一樣在直瀉而下嗎?在一個夏天明月夜晚畫出“吳默畫”的處女作——《大海之歌》,第一幅“帛畫”誕生了。欣喜、激動、苦澀、成功,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誰能體驗?董文政在他的作品中籤上“吳默”二字。吳是指古代蘇州吳郡;默,是指默默無聞地探索。吳默,是他在吳國的舊地蘇州一個人默默無聞作畫。“吳默畫”在董文政的筆耕不綴的努力下,日趨完善,終於在1986年5月24日在北京藝術博物館舉辦了畫展,轟動了京城。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朱學范為畫展題寫了“吳默”畫展的匾額,吳默畫也由此得名,美術界的巨擘們看了吳默畫驚嘆不已。藝術大師劉海粟讚譽為“逸興”,李可染題詞:“天趣”;版畫家古元題寫:“美的探索”,上海原美協主席沈柔堅的題詞:“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對董文政說:吳默畫的載體和中國古代帛畫的載體都是真絲綢,吳默畫就是中國當代“帛畫”。  吳默畫的唐宋詩詞、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山川勝景的題材,用中國畫藝術的抒情意趣和美學內涵,意境、靈境、心境、神韻融於一體,天趣意成和逸興情致變成視覺形象,抒發胸臆,激情滌盪。變幻莫測而流暢的線條宛轉自如,靜中有動地再現了綺麗天成的自然景觀。色彩的絢麗斑斕是吳默畫傳遞給觀眾的一種美感信息,使人頓覺舒展。將中國畫的濃墨色彩強烈效果與印象派的光和色的藝術效果結合起來,既厚實了繪畫內容表現的手段,也滿足了時代的審美需求。吳默畫的“抽象”具有“意象”詩意美味。他用筆將西方純抽象繪畫令人費解的內容,在作品中加以點綴,以寫實具象為畫眼,將叢林江河、月色、花草、人物等可視形體,讓觀眾更多的遐想,浪漫主義的情調更勃勃生機,猶如進入了詩情畫意的美境中,比西方的純抽象繪畫語言,增添了觀賞者的理解,難怪著名美術理論家張安治先生看了吳默畫展盛讚道“此畫就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美在絢麗與和諧之間”。

相關報導

在物慾橫流的生存空間,能看到“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萬象,是一種久違的豁然開朗。

董文政稟賦穎異在於對繪畫的研究與創作上,他從繪畫最細胞、最通識的古代就是依託材料的絲綢開始,如果說他選擇了絲綢還不如說絲綢選擇了他。他從藝術學院畢業分配到一家企業,從事絲綢美術設計,後來還當了企業領導。他研究絲綢性能、結構、組織,及與染料的親和力以及助劑的在印染上色中的控制作用,他甚至比工科院校畢業的技術員還要諳熟內行。他把這一切用於絲綢畫的創作上,自由是對規律的駕馭,浩瀚八荒,玄資宇宙,依仗天馬行空般的揮灑,讓絲綢靜謐的柔情,走上藝術的張揚。縹緲的煙雲,流動的色彩,簡直就是“上帝第一推動力”的顯現,色相之間毫不混淆,毫無人工之鑿跡,自然天成,水乳融諧。無論是紅霞滿天還是黑入太陰,無論清風晨露還是行雲流水,一切的優雅但不令走向純粹的抽象。作者那種不露行跡的自信,阻燃繪畫張力的疲軟。董文政的絲綢畫的創作“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周易·繫辭上傳》)

董文政常說:“我是一個苦行僧,大自然、絲綢畫,就是我的佛陀,虔誠敬畏浸潤於我精神、生命的全部!”記得有位美術批評家曾說,中國畫創作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其根源就是缺乏敬畏心……說得何等的中肯和一語中的,董文政的成功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對藝術的敬畏是不可忽視的。苦行僧終於修得正果,他的絲綢畫曾在法國、美國、瑞典、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舉辦畫展三十餘次,好評如潮。2004年他的畫展被列為“中法文化年”特別交流節目,此番蘇州大學展出了董文政教授精品力作,無疑成為該校110周年校慶的一個亮點。

董文政作品賞析

董文政作品 董文政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