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鳴松

葛鳴松

葛鳴松,紡織技術專家,紡織科技情報工作的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紡織科技管理與科技情報工作,組織編制我國十二年科技發展規劃(紡織部分),編訂和推行設備維修制度、“五三保全工作法”;抗戰期間,曾獨立設計試製成套“建勛式七七動力紡紗機”,後又發明織機“開口反序裝置”,獲政府兩項發明專利;並為籌建紡織工業部科技情報研究所,發展紡織科技情報事業作出了成績。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葛鳴松,字泉聲,又名全生。1910年11月14日出生於江蘇常州。其父葛建勛,練達正直,常以各種古今格言教育子女,要求頗為嚴厲。1927年葛鳴松畢業於省立常州中學後,便自食其力,在上海進入交通部電信總局任職,後又轉至信通貿易公司為練習生。他受鄒韜奮、黃炎培等提倡的“手腦並用、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以為像英、日以紡織工業起家,富國強兵,才是我國的唯一出路,故半年後,考入無錫申新紡織總公司職員養成所學習。畢業後,去無錫申新三廠就職。當時正值勞資利害衝突激烈,他認為工廠職員應當善用技術和科學管理以謀勞資兩利,將美國泰勒(F·W·Taylor)的定額差異計件制套用於緯紗工序,把計件工資與質量及清潔工作結合,在原計件單價為中心的基礎上,按絡緯質量優劣,分工資為三等,使三等所降,移獎於一等。該方法實施後,緯紗質量明顯改善,使布機生產大增,因而工人工資也有所提高。初次試驗成功,更堅定了他投身於紡織科技生涯與加強技術管理的信念。1935年,經中國棉業統制委員會介紹,葛鳴松赴日本濱松遠州織機株式會社進修。歸國後,被聘為山西榆次晉華布廠考工主任,在普通織機培訓中創造了“不停車換梭法”,並利用業餘時間研製織機“開口反序裝置”,獲得初步成效。

抗日戰爭時期,葛鳴松由上海至四川,在重慶政府農產促進委員會及農本局就職,負責推廣運用“七七棉紡機”,開展手工紡織生產,以緩解後方抗日軍民的衣被之困難。同時,研製成“建勛式七七動力紡紗機”,獲重慶政府專利證書,並以此機設立示範工廠。

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慶政府組織了中國紡織建設公司(簡稱中紡公司,下同),接收上海、青島、天津及東北各地日本紡織廠。葛鳴松在上海中紡四廠任工程師時重新設計織機的“開口反序裝置”,完成了他的第二項發明專利。此後,曾擔任了中紡公司技術研究班織布組主任導師、工務處技術促進組副組長,同時兼任誠孚紡織專科學校機織學教授,培養出一批高級織造技術人材。這批人在解放後對紡織工業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葛鳴松繼續擔任上海中紡公司工務處技術促進組組長,華東紡織管理局工務、製造處副處長兼保全科長,在華東地區進行保全制度推廣試點工作。1953 年葛鳴松調到紡織工業部生產技術司技術處。是年,紡織工業部在上海召集會議,他作為領導小組成員,主持組織與會的細紗、織布保全技工能手,總結制訂成“五三保全工作法”。1954 年被評為三級工程師,並於1956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十多年,曾擔任紡織科技情報所副所長,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常務理事,《紡織技術》編委會副主任、主編等,並作為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輕工業組成員,組織制訂了《國家科技十二年發展規劃》(紡織部分)。1957年11月,參加由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帶隊的國家科技代表團到蘇聯交流制訂科技長遠規劃經驗。1959-1966年期間,他被聘為國家科委紡織專業組成員,參與審議紡織科技重大課題和制訂有關的技術政策。

“文化大革命”後,他曾任湖北宜昌棉紡織廠總工程師,湖北省紡織設計院總工程師。1980年,調至武漢紡織工學院,任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圖書館館長、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評審委員會紡織輕工組副組長。1991年,獲得政府特殊津貼。

葛鳴松於1950年被選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十四屆執行委員,1954年又被選為第十五屆常務理事。

技術成就

葛鳴松一貫重視與關注紡織設備的維修工作,十分注意吸收國外先進的科學管理方法和經驗,並加以運用,為完善與建立設備維修保養基礎付出了艱苦的勞動。

1948年2月至7月,葛鳴松專職擔任附設在中紡四廠的技術研究班織布組主任導師,組織中紡公司所屬工廠技術骨幹與日本留用人員共同研究織布生產和管理技術。研究班結束後,他擔任了中紡公司工務處技術促進組副組長,具體負責將研究班的成果組織編輯出版為一套《紡織染叢書》,其中,他重點參與編寫或編審了《織布機裝置及保全標準》、《織布部機械運轉工作標準》、《棉紡織製造工程標準規格》等書。該套叢書共分15冊,內容包含紡織原料選配、紡織工藝及機械安裝、運轉維修等工作標準,內容翔實,條目繁多,並配有大量圖表,直到1951年在華東紡織管理局製造處轄內方才完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葛鳴松在華東紡織管理局任保全科長期間參加檢查工廠、指導改進紡織生產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改善機械設備狀況是紡織技術上的最基本的一著,而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有一套能讓工廠自己檢查機械狀態的規範。因此,他便帶領科內同志擬訂了《保全條例》(草案)、編寫了計有2300餘條要求的安裝驗收技術條件,結合保全計畫的制訂和交接驗收、報表制度等問題,合編為《棉紡織廠保全制度》,作為叢書特輯(2)出版。在該書編訂過程中,葛鳴松兩次帶領科內同志下廠試行,並邀集上海各國營棉紡織廠保全負責人審核,進行補充修改,同時又注意吸收國外紡織機械維修管理經驗,將維修周期、安裝質量、職責分工等制度化,從而為我國紡織機械預防性維修技術的推廣打下了基礎。

1953年,紡織工業部在全國推行保全制度的基礎上,召集全國優秀保全技工和技術人員,在上海交流經驗,並進一步總結成“五三保全工作法”。葛鳴松作為領導小組成員,承擔了這次總結大會的組織籌備工作。全國保全會議後,他又帶領華東地區保全技工和技術人員,赴東北地區協助推行“五三保全工作法”,交流紡織設備維修保養先進經驗。

為了敦促全國紡織廠整頓機械設備狀態,熟練保全技能,以配合恢復國民經濟,紡織工業部還通告全國棉紡織廠開展“特種小平車”運動,目標是通過突擊檢查維修棉紡織機械,使設備基本上達到《棉紡織廠保全制度》所訂的維修標準。《保全制度》和“五三保全工作法”實行了預防性大小平車,並且有一整套嚴格的交接驗收方法,保證了機器設備經常處於良好狀態,“一五”期間在我國開始普遍實行,幾十年來對我國紡織企業穩定生產、提高產品質量起到很大的作用。

主要論著

1 葛鳴松.七七棉紡機運用法.重慶:農產促進委員會,1938.

2 葛鳴松.建勛式七七動力紡紗機.重慶:重慶政府專字174、223 號,1942.

3 葛鳴松.織機開口反序裝置.上海:紡織建設,1948(2):44-47.

4 葛鳴松等.織布機裝置及保全標準.紡織染叢書第七輯.上海:中國紡織建設總公司,1948.

5 葛鳴松等.織布部機械運轉工作標準.紡織染叢書第十三輯.上海:中國紡織建設總公司,1949.

6 葛鳴松等.棉紡織製造工程標準規格.紡織染叢書特輯.上海:中國紡織建設總公司,1951.

7 葛鳴松等.棉紡織廠保全制度.紡織染叢書特輯(2).上海:紡織工業部華東紡織管理局,1951.

8 葛鳴松.降低布機停台率提高布的品質增加生產.紡織建設,1953 (1):1-15.

9 葛鳴松.論發展擺梭機的必要性及其結構原理.武漢紡織工學院學報,1990(1):50-54.

10 葛鳴松等.中華小百科全書(紡織工程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