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方向
1. 植物分子系統學和分子進化
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結合形態學、細胞學等證據探討植物類群的系統發育關係,完善類群的分類系統;同時以特定植物類群為材料,探討基因和基因家族的進化規律和機制。研究的類群涉及稻屬( Oryza)、沙參屬( Adenopnora)、烏頭屬( Aconitum)、沙棘屬( Hippophae)和蔥屬( Allium)等。近年來的研究重點為禾本科稻族和稻屬的起源、分化和生物地理格局,栽培稻的起源和擴散;同時以稻屬為模式探討水稻特定功能基因的起源和進化。
2. 植物群體遺傳學和保護遺傳學
利用分子標記技術(allozyme, RAPDs, ISSRs, SSRs等)和DNA序列數據探討植物群體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及其影響因素,植物的傳粉、交配系統和生殖方式(克隆性)及其進化意義;採用群體遺傳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珍稀瀕危植物的遺傳學特點,揭示植物瀕危的機制,並探討植物保護和利用的基本策略。研究的主要類群包括銀杉( Cathaya argyrophylla)、木根麥冬( Ophiopogon xylorrhizus)、裂葉沙參( Adenophora potaninii)和蘭花( Orichids)等中國珍稀瀕危物種以及野生稻、馬尾松 (P. masoniana)和雲南松( P. yunnanensis)等重要林木和作物近緣種。近年來的研究重點為一級保護植物銀杉、珍稀瀕危的野生蘭花和中國的3種野生稻等類群。
3. 植物的物種形成和多倍體進化
採用常規的移栽、人工雜交、細胞學和群體統計等手段,結合等位酶、DNA分子標記技術,探討植物物種形成的式樣和機制,尤其是多倍體的起源和進化意義。涉及的類群包括稻屬( Oryza)、沙參屬( Adenopnora)、烏頭屬( Aconitum)、綿棗屬( Scilla)等。近年來的研究重點為稻屬中異緣多倍體的起源和網狀進化式樣,利用多基因序列揭示了稻屬BC和CD異緣四倍體的起源。目前正在從基因組水平和基因表達的角度探討多倍體中重複基因的進化規律和機制。
個人成就
2000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1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迄今發表論著150餘篇(部),SCI收錄刊物論文8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論文80餘篇。已培養碩士和博士16名;正在指導博士後1名、博士生10名、碩士生4名。
簡介
葛頌,男,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分別於1982年和1986年在南京林業大學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93年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6年5月至1998年5月在美國Washington University和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進行訪問研究。2006年6月至2015年9月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長。現任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主任;同時擔任中國植物學會秘書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委員、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中國委員會委員等。目前擔任學術期刊BMC Evol Biol、Conser Genet、J Syst Evol和《西北植物學報》副主編以及Biol Letters、《植物生態學報》《生物多樣性》《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植物科學學報》等期刊編委。迄今發表論著210餘篇(部)(SCI收錄刊物論文122篇),包括發表在Nature Biotech、Nature Commun、PNAS、Genome Biol、Curr Opin Plant Biol、Mol Biol Evol、Mol Ecol等國際重要刊物上。已培養碩士和博士25名;正在指導博士生5名、碩士生4名。2000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1年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
任免信息
2015年9月,免去植物研究所副所長職務
著作專著
張志勇,葛頌,2005。第四章:物種瀕危的遺傳學原理。李典謨、徐汝梅主編:物種瀕危機制和保育原理。北京:科學出版社。P.42-59
孫海芹、李昂、熊高明、謝宗強、葛頌,2005。第九章:獨花蘭瀕危機制和保護對策的研究。李典謨、徐汝梅主編:物種瀕危機制和保育原理。北京:科學出版社。P.150-177
鄒喻苹,葛 頌,王曉東,2001,系統與進化植物學中的分子標記。科學出版社。
祖元剛,張文輝,閻秀峰,葛 頌等,1999,瀕危植物裂葉沙參保護生物學研究。科學出版社。
葛 頌,1997,第二章:遺傳多樣性。見:蔣志剛、馬克平、韓興國(主編)保護生物學。pp. 11-19,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研究論文
孫紅正,葛頌*. 2010. 重複基因的進化-回顧與進展。植物學報 45:13-22 [PDF全文]
包穎,葛頌 2008. 稻屬Oryza多倍體的研究歷史及存在問題. 植物分類學報 46: 3-12 [PDF全文]
鄒新慧,葛頌* 2008. 基因樹衝突與系統發育基因組學研究。植物分類學報 46: 795-807 [PDF全文]
王紅衛,鄧輝勝,譚海明,覃琨,張定亨,葛頌* 2007. 銀杉花粉生命力及其變異. 植物生態學報 31: 1199-1204 [PDF全文]
郭亞龍, 葛頌*. 2006. 稻族的系統發育及其研究進展. 植物分類學報 44(2): 211-230 [PDF全文]
俞國琴,鄭雲飛,石春海,葛頌*. 2005. 古DNA及其在生物系統與進化研究中的套用。植物學通報 22: 267-275 [PDF全文]
孫海芹,李昂,班瑋,鄭曉明,葛頌*. 2005. 獨花蘭的形態變異及其適應意義。生物多樣性 13: 376-386 [PDF全文]
蔣志剛,葛頌. 2005. 探索長江流域物種瀕危機制與保護對策。生物多樣性 13: 367-375 [PDF全文]
郭亞龍,葛頌*. 2004. 線粒體nad1基因內含子在稻族系統學研究中的價值--- 兼論Porteresia的系統位置。植物分類學報42(4): 333-344 [PDF全文]
熊高明, 謝宗強, 熊小剛, 樊大勇, 葛 頌, 2003.神農架南坡珍稀植物獨花蘭的生物學及群落特徵。生態學報 23:173-179
張富民,葛 頌*,陳文莉. 2003. 橫斷山區紫烏頭複合體nrDNA的ITS序列與系統發育分析。植物分類學報 41: 220-228 [PDF全文]
包穎,葛 頌*. 2003.利用多基因序列探討稻屬藥稻複合體二倍體物種的系統發育關係。植物分類學報 41: 497-508 [PDF全文]
鄒喻苹,葛 頌. 2003. 新一代分子標記-SNPs及其套用。生物多樣性 11: 370-382 [PDF全文]
葛 頌,洪德元,2002. 生物進化研究的現狀和展望. 見:《展望21世紀的生命科學》編寫組(編著),展望21世紀的生命科學。pp.110-129.
李 昂,葛 頌*,2002,植物保護遺傳學研究進展。生物多樣性 10(1): 61-71 [PDF全文]
李 昂, 羅毅波,葛 頌*, 2002. 採用空間自相關分析研究兩種蘭科植物的群體遺傳結構。生物多樣性 10(3):249-257 [PDF全文]
熊治廷,吳 劍,李 弈,葛 頌,趙子恩,桂先群,程增林,黃遵義,2002. 獨花蘭野生種群研究--開花與營養體狀態的關係.植物學通報 19(1): 87-91 [PDF全文]
張富民,葛 頌*,2002.群體遺傳學研究中的數據處理方法(I)—RAPD數據的AMOVA分析。生物多樣性 10(4): 438-444 [PDF全文]
葛 頌,1998,植物群體遺傳結構研究的回顧和展望。見: 李承森主編,植物科學進展(第一卷)。pp. 1-15,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葛 頌,洪德元,1998,泡沙參複合體(桔梗科)的物種生物學研究, IV.等位酶水平的變異和分化。植物分類學報 36(6): 581-589. [PDF全文]
何興金,葛 頌,許介眉,洪德元, 1998, 蔥屬系統發育的PCR-RFLP分析初報。植物學報 40(11): 1083-1086 [PDF全文]
王可青,葛 頌,1998,國產沙參屬五個種的核型研究。雲南植物研究 20(1): 58-62.
周其興,葛 頌,顧志建,岳中樞,1998,中國紅豆杉屬及其近緣植物的遺傳變異和親緣關係研究。植物分類學報 36(5): 323-332. [PDF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