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花提取物
基本信息
【異名】葛條花(《中藥志》)。【英文】Pueravia Flowe Extract
【來源】為豆科植物葛的花,植物形態詳葛根條。
【採集】立秋後當花未全放時採收,去掉梗葉,曬乾。
【藥材】乾燥花蕾呈不規則的扁長圓形或略成扁腎形。萼片灰綠色,基部連合,先端5齒裂,裂片披針形,其中2齒合生,表面密被黃白色毛茸。基部有兩片披針鑽形的小苞片。花瓣5片等長,突出於萼外或被花萼包被,藍紫色,外部顏色較淺,呈淡藍紫色或淡棕色。雄蕊10枚,其中9枚連合,雌蕊細長,微彎曲,外面被毛。氣微弱,味淡。以朵大、淡紫色、未開放者為佳。
【炮製】揀去柄及雜質,篩去土。
【性味】甘,涼。
【歸經】《得配本草》:入足陽明經。
生存環境
生長環境:1.生於山坡、路邊草叢中及較陰濕的地方。
2.栽培或野生於山野灌叢和疏林中。
資源分布:
1.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2.分布於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功能主治
性狀: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味甘平微苦。②《綱目》:甘,平,無毒。
③《醫林纂要》:甘,寒。
功效:
解酒醒脾。治傷酒發熱煩渴,不思飲食,嘔逆吐酸,吐血,腸風下血。
①《別錄》:消酒。
②《滇南本草》:治頭暈,憎寒,壯熱,解酒醒脾,酒痢,飲食不思,胸膈飽脹,發呃,嘔吐酸痰,酒毒傷胃,吐血,嘔血,消熱。
③《綱目》:治腸風下血。
④《醫林纂要》:清肺。
葛花的鑑別
性狀鑑別
(l)野葛花花蕾呈扁長圓形。開放的花皺縮,花萼灰綠色至灰黃色,萼齒5,披針形,約與萼筒等長或稍長,上面2齒合生,長8-11 mm,下面裂片最長1片可長達15mm,其他2片長5-7mm,內外均有灰白色毛。花冠藍色至藍紫色,久置則呈灰黃色;旗瓣近圓形或長圓形,高6-15mm,寬6-12mm,先端中央缺刻,深0.5-1.0mm;翼瓣窄三角形,長6-12mm,寬2-5mm,基部附屬體一例甚小或缺,弦側附屬體明顯長大於寬,龍骨瓣長5-13mm,寬3-5mm,弦側基部有三角形附屬體。花葯長0.6-0.9mm,寬0.3-0.5mm。無臭,味淡。(2)粉葛花花蕾呈不規則的扁長圓形或三角形,花萼黃綠色至灰綠色,萼齒顯著長於萼筒,內外均有灰白色毛,上面裂片先端2分裂(2齒合生),長12-16mm,下方3裂片最長的可達20mm。花冠紫色或灰紫色,久置後呈黃白色至深黃色,5片,旗瓣近圓形或長圓形,高6-20mm,寬6-16mm,先端楔形切入,深1.0-1.9mm,基部有2短圓耳狀突起;翼瓣長橢圓狀,長5-20mm,寬3-5mm,基部兩側附屬體呈不對稱的耳狀突起;龍骨瓣長6-20mm,寬3-8mm,弦側基部附屬體不明顯,稍呈突起。花葯長l-1.5mm,寬0.2-1mm。雌蕊具毛。體輕,無臭,味淡。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1)野葛花粉末灰棕藍色。①萼片上下表皮都著生非腺毛及腺毛,非腺毛單列,基部2個細胞小型,先端細胞細長,末端銳尖;腺毛多細胞頭,內含淺黃色內含物;上表皮細胞內側有含1個單棱晶的厚壁細胞。②旗瓣上表皮細胞壁方形,呈乳突狀,外覆有厚(19-23μm)瘤狀角質層;中央部的上表皮細胞高19-26μm,下表皮細胞高18-24μm,寬8-14μm,表面有厚9-11μm的角質層。③花粉粒,顯微鏡下P×E=(20.4-23.8)×(22.1-23.8)μm,掃描電鏡下長球形,P×E=(20-23)×(23-25)μm,表面網眼較小,點狀,孔狀,網眼內顆粒狀紋飾少。
(2)葛花粉末發棕藍色。①旗瓣上面表皮細胞長方形,高34-49μm,寬10-18μm,細胞呈扁平突起,覆有4-6μm厚的角質層;中央部的下表皮細胞類方形,高19-26μm,寬9-14μm,表面有厚7-9μm的角質層,呈乳頭狀突起。②花粉粒淡黃色,單粒,3孔溝,顯微鏡下,P×E=(20.4-23.8)×(20.4-27.2)μm,掃描電鏡下長球形,P×E=(21-23)×(13-25)μm,表面具網紋紋飾,網眼較大,多邊形,網眼內具多數明顯的顆粒狀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