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海蠋魚

葛氏海蠋魚

吻短;吻部背中棱完全,具棘及小刺,側吻棘存在。 主鰓蓋具一完全的中縱棱,略向上彎曲,上有一棘。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污泥底質的海域,通常出現於河口沙洲及隱飾高的水域,棲息深度在0-100公尺深。

英文俗名

Spinypipefish;Gray'spipe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軀幹部的上側棱與尾部上側棱不相連線,下側棱則止於臀部骨環附近而不與尾部相接,中側棱則與尾部下側棱相接;體環緣邊均細棘齒;背鰭基底下方之體環背部隆起。吻短;吻部背中棱完全,具棘及小刺,側吻棘存在。主鰓蓋具一完全的中縱棱,略向上彎曲,上有一棘。環無弱縱棘;具皮瓣。骨環17-18+32-37;背鰭鰭條數19-22;胸鰭鰭條數15-20;尾鰭鰭條數10。體褐色,體側具12-14不顯之暗色橫斑帶;通常在第12-13體環間具一暗色斑塊;鰓蓋及鰓膜經常具淡色班帶或斑塊。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污泥底質的海域,通常出現於河口沙洲及隱飾高的水域,棲息深度在0-100公尺深。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葛氏海蠋魚
,西起斯里蘭卡、泰國灣等,北至日本,南至澳洲等附近海域。台灣分布於南部、東北部及小琉球海域等。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偶為潛水或網具捕獲,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不具食用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