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廣苓

葉廣苓

葉廣苓女士,於1948年10月在北京市出生,為滿族,祖姓葉赫那拉,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現在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乾清門內》等、中篇小說《祖墳》等、短篇小說《本是同根生》等。

基本信息

著名作家、西安市文聯副主席

葉廣苓
葉廣苓,女,1948年10月生於北京市,滿族,祖姓葉赫那拉,中共黨員(自述:我是隆裕皇后的親侄女,慈禧太后的親侄孫女,作品《採桑子》的後記中提及:葉赫那拉是一個龐大而輝煌的姓氏,以出皇后而著名,從高皇帝努爾哈赤的孝慈高皇后到景皇帝光緒的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中先後有五位姑奶奶入主過中宮,至於嬪、妃之類就更不在話下了——辛亥革命後,這個家族才簡姓葉);中學就讀於北京女一中,後考入北京七二一護校,1968年分配來西安,在黃河廠衛生科任護士。1983年調入《陝西工人報》社,任副刊部主任,同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專業函授部學習,1990年至1992年,在日本千葉大學法經學部學習。1995年調入西安市文聯,在創作研究室任專業作家。
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理事,西安市文化藝術聯合會副主席,西安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政協委員

作品概況

1980年從事文學創作以來,先後創作、翻譯作品三百多萬字,其中有長篇小說《乾清門內》、《戰爭孤兒》、《注意熊出沒》、《沒有日記的羅敷河》等;中篇小說《祖墳》、《黃連厚朴》、《狗熊淑娟》等;短篇小說《本是同根生》等;出版有小說集《風也蕭蕭,雨也蕭蕭》;散文集《景福閣的月》等;另外還創作了大量影視作品,例如北京電視台拍攝的三十集電視連續劇《家族》,西安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紅燈停綠燈行》(根據她的短篇小說《學車軼事》改編)、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黃連厚朴》等。葉廣芩在日本期間,用外語創作的散文也曾刊登在國外的報刊上,其中《太陽的故鄉》獲日中文化交流“讀書獎”。

評價

葉廣芩自從事專業創作以來,創作呈現出成熟的噴發態勢,其近期作品每一篇均多次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中華文學選刊》和《新華文摘》轉載,被評論界喻為“葉廣芩現象”而受到關注。國內一些著名評論家如王蒙雷達李國文、嚴家炎、張炯及陝西評論家王愚、李星、暢廣元、田長山等都對她的近期作品有過評論,認為她的作品寫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韻味濃冽,人生體驗深透”,“嫻熟的敘事,淵博的學識,高遠的情思,洗鍊的文字,融合為一幅大手筆。”葉廣芩的作品在國外也產生了一定影響,日本文學評論家秋野修二在《中國文學的改革開放》一書中,多次提到葉廣芩的作品,特別談到有關中日關係的作品,說這些作品“選取了一個危險的題材,通篇貫穿著對這一歷史細部的再檢討,以及向舊有價值觀挑戰的大膽嘗試,能從中聽到時代深處的聲音。”
總的來說,葉廣苓的小說可以分為三大類型:家世;下鄉;遊學。三大類型分別集中於三大地域:北京、西北、日本。三大類型中以家世寫得最好。《採桑子》以納蘭性德的《採桑子》詞句為篇章。一句一篇,六篇珠璣相連,一氣貫之。篇以詞顯,詞以篇彰。納蘭容若《採桑子》中感於人世無常的百無聊賴在這裡豁然盪開來,一時悲涼之霧遍布紅塵——嗟爾宇宙之大,四顧惟見茫茫。猶如蒼涼古戰場上一聲寥落的馬嘶,四野迴蕩、餘音裊裊卻終落得無跡可尋、不知所終。難怪作者六篇寫就仍綴上一篇“曲罷一聲長嘆”以做終章。看來總有太多不盡之意寄於言外,總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非人力可盡為也!《採桑子》之後在“家世”這一類型中,葉廣苓今近年又寫了《逍遙津》、《盜御馬》、《豆汁記》、《狀元媒》等。除《逍遙津》仍承襲了《採桑子》的氣質外,其餘幾篇氣質上都一洗秋氣頗見春情。單就《狀元媒》來說,故事仍是悲情的故事,小說寫來卻一掃《採桑子》里世事無常的雲遮煙霾。猶如一幅氤氳淡然的水墨山水,悲涼之霧淡墨般若有若無地暈染開來,前頭的山水卻頗見日光朗照下的欣然之色。而且不惟欣然,這欣然里還透著活潑、透著明達。在這活潑、明達里,悲傷的故事竟也透著俏皮,可憐的人兒竟也滿溢著可愛。作者似乎一下子回過了味兒來,轉頭一看之前對苦痛的執拗竟不禁啞然失笑。可也只有作者明白,這啞然一笑里笑盡了多少辛酸與血淚。

獲獎情況

作品在全國曾多次獲獎,她的小說《祖墳》、《黃連厚朴》獲中國作協《小說選刊》優秀中篇小說獎;《本是同根生》獲陝西省作協“雙五”文學獎和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華文學選刊》首屆優秀作品獎;中篇小說《風》獲西安文聯第五屆優秀文學獎;中篇小說“狗熊淑娟”獲湖北武漢文聯《芳草》雜誌一等獎;散文《我的女兒在深山》、《一個日本老太太的北京情結》等分別獲省級以上刊物一等獎。
葉廣苓1995年被西安市文聯評為“市優秀女作家”;1996年被選為中國作協五屆代表大會代表;1996年被市文聯評為先進共產黨員;1998年被省文聯授予“德藝雙馨”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有特殊貢獻專家”稱號。

小說《採桑子》簡介

《採桑子》
這是一部講述民國以來滿族貴胄後裔生活的長篇小說,是一幅描摹人物命運、充滿文化意蘊的斑斕畫卷,是一曲直面滄桑、感喟人生的無盡輓歌。
清已降,大宅門兒里的滿人四散,金家十四個兄妹及親友各奔西東:長子反叛皇族當了軍統,長女為票戲而痴迷;次子因蕭牆之禍自盡,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門……一個世家的衰落,一群子弟的遭際,形象地展現了近百年間中國歷史的風雲、社會生活的變造與傳統文化的嬗變,令人思緒綿綿。
“採桑子”本為詞牌,此書名借用之。滿族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所著《採桑子·誰翻樂府淒涼曲》,曾被梁啓超先生贊為“時代哀音”,稱其“眼界大而感慨深”,此書亦然。寫沒落而不頹放,嘆滄桑終能釋懷,娓娓道來,不瘟不躁,實有大家遺風。其“京味”,較之一般“京味小說”更為濃郁、醇厚,是從生活深層涌流出來的上層老北京的情趣與意蘊,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小說選段

我老想跟誰說說我大姐金舜錦的故事,卻又總是猶豫,畢竟這是個很陳舊、很一般、很平淡又很不值得一提的故事,讓人覺得除了老生常談的重複以外似並沒有什麼新意。現在之所以把這個引不起別人興趣的話題貿然提起,我知道,我不道出,她的故事便永無人再知道,連她那划過夜空的剎那燦爛,也將隨著歲月的流失逝於記憶的沉沉黑暗———她走得遠了,太遠了。
現今年長的老北京人當中,或許還有人能記得1943年夏末秋初的那次很轟動的名媛京劇義演,或許還記得演程派青衣的金舜錦,記得那個美妙動人的女子。彼時,金舜錦以其精湛的表演贏得了觀眾,當時報上登了她的大照片,電台請她去清唱,總之,她非常的有名,非常的紅火,成為票友界一時的驕傲。而對金舜錦以後的情況知之者就甚少了,一代名票,有始無終,難免讓人覺得缺憾,讓人覺得不完美,不滿足。出於手足之情,我有責任將她的結局道出,以給喜愛過她的人們一個完整。她無兒無女,沒有後人,她有過短暫的輝煌,有過屬於她自己的充實。她追求過,奮鬥過,也失望過,倘若活在今天,她應該是一個造詣精深的藝術家,一個慈祥善良的老祖母。中國戲曲舞台上應該有她亮麗的一筆,金氏大家族裡應該有她的一席之地。但是什麼也沒有。沒有。動人的音律已經散盡,六合之內再無處尋覓,留給我們的只有空白。
她是我的親姐姐,雖然我們非一母所生,雖然我們年齡的差距太大,大得我們在金家只是擦肩而過,但那血脈終究是連著的,拆也拆不開。
在金家偶然的一次騰房過程中,我從廂房拾到了一本殘舊的戲本,是一出老舊的《鎖麟囊》。七哥舜銓說,這是大格格的東西,燒了吧,她在那邊說不定還有用。我則有些捨不得,將這個發黃的已被蠹蟲侵蝕大半的戲本拿到窗前細看,發現裡面不少地方都做了圈點記號,標了工尺。從那娟秀的一絲不苟的小楷可以推出這當是大格格的手跡,近六十年前的手跡。
書上手痕詩里字,點點行行,總是淒涼意。
翻看中,一股清香飄來,說不清是來自窗外還是來自書中。抬頭望,窗下幾棵榆葉梅花瓣已經凋落,海棠的新綠已經泛起,蜜蜂的嗡嗡聲中讓人的心臆間盪起一股淡淡的思念。故鄉憶梅事,古樂府翻新樂府,樂府翻開,那淒涼之曲娓娓溢出,紅雨紛飛中裊裊婷婷走來了韶秀哀婉的金家大格格金舜錦。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