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詠春

葉問·詠春

誰是詠春正宗? 師傅話:詠春拳的正統 師傅話:黐手的學習要訣

圖書信息

作 者:葉準,盧德安,彭耀
出 版 社: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1-5-1
I S B N:9787512502079

內容簡介

由於一代宗師葉問半生的努力,詠春功夫傳遍世界,學者逾百萬。本書是葉問宗師長子葉準師傅偕入室弟子盧德安、彭耀鈞為深入探討詠春而寫的。本書首談葉問宗師,之後便細談作者們在學習詠春和教授詠春的心得。葉問宗師的生平行事以及他對詠春的體會和教學,都可在葉準師徒的心得中窺見,足見葉問詠春的薪火相傳,以及葉問宗師的影響力。

葉問簡介

葉問 (1893-1972年),本名葉繼問,是廣東/url佛山的大族富家子弟。從小受到家庭嚴謹的儒家教育。7歲起便拜“詠春拳王”梁贊的高足陳華順(人稱華公)為師學習詠春拳並成為陳華順封門弟子。陳華順逝世後,葉問再隨師兄吳仲素鑽研拳技。十六歲那年,赴港求學外文,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後隨梁壁(梁贊之子)學武。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飯店職工總會內傳授詠春拳術。其弟子中最出名的是讓中國武術聞名世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龍。

作者簡介

葉準,生於1924年,是葉問宗師的長子;畢業於南海師範學院,擅音律,精詩詞。7歲便開始隨葉問學習詠春拳,繼葉問於1949年離開佛山來港後,葉準亦於1962年來港。
40多年來在香港、內地以及世界各地教授詠春拳,弟子遍布五大洲、七大洋,飲譽國際;在眾多的榮譽中,以英國曼徹斯特索爾福特大學所頒的院士銜、國際奧委會所頒的武術終身成就獎,以及英國《Combat Magazine》所頒的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功夫教頭獎最具代表性。年高德劭,著述亦豐,是詠春界最高輩分的名宿之一。
盧德安,曾任葉問國術總會董事,詠春體育會教練、董事。具備專業高級職稱的詠春教練水平,多次代表香港詠春界與同門交流,推廣詠春功夫不遺餘力。
彭耀鈞,曾任詠春體育會教練、董事及董事秘書。具備專業高級職稱的詠春教練水平,多次代表香港詠春界與同門交流,竭力在學界推廣詠春。

圖書目錄

前言
葉序:示諸生 葉準
盧序:國術與我 盧德安
彭序:意想不到 彭耀鈞
第一章 葉問專卷 從銀幕上的葉問宗師談起……
先父葉問宗師學習“二世祖功夫”的經過
假如沒有梁碧……
葉問宗師生平三兩事——解讀描寫先父行事的《西江月》
葉問宗師令詠春在世界普及起來的緣由
第二章 詠春之妙 詠春功夫具有市場學的意義?
詠春如何具備人性化的特質?
詠春功夫,竟可以“純羊”駕馭“猛虎”?
詠春的嚴師會教出高徒?
為什麼同一位詠春宗師的學生竟有這么多的分歧?
師傅話:功夫的“師法”、“心法”與知識管理
誰是詠春正宗?什麼是詠春傳統?什麼是有用無用?
師傅話:攤手的故事
師傅話:詠春拳的正統
詠春,邁向明天……
第三章 詠春之要 整體特色拾要
手法、腳法、馬步拾要
拳套、器械拾要
師傅話:小念頭、尋橋、標指的學習要訣
師傅話:黐手的學習要訣
師傅話:木人樁的學習要訣
漫談八斬刀
漫談六點半棍
漫談腳法
第四章 黐手之義 “黐”何義?
究竟黐手、套路有什麼關係?
究竟黐手、搏擊有什麼分別?
究竟黐手、搏擊有什麼關係?
可以怎樣分析黐手的感知?
要懷著怎樣的心態才可練好黐手?
第五章 黐手之法 “子午線”不是天文地理的辭彙嗎?何以會搬到武術這裡來?
師傅話:也談“子午線”
何謂“四門”?人的身上,為何會有四扇門之多?
為什麼一定要“曲手留中”?
什麼叫“內門手”,什麼叫“外門手”?
為什麼黐手只練“攤、膀、伏”三下?
何謂“一出一入”?
何謂重心?
為什麼身體要微微後傾?
黐手時雙膝一定要內扣嗎?
腰馬應如何運轉?
距離應如何變化?
為什麼黐手時一定要放鬆?
練黐手時力用多少才算足夠?
如何才有力勁?
第六章 黐手之理 黐手也可體現“陰、陽”之道嗎?
黐手如何體現儒家的中庸之道?
黐手如何體現道家的思想?
練黐手可以“以武入道”嗎?
師傅話:從有到無,達至化境
附錄 葉問宗師年譜
有關詠春源流之探討
江湖賣技十五年
詠春與中國文化——2005年“詠春世界同人大會”演講稿
究竟電影或網上流傳有關葉問的故事是真是假?

部分章節

葉序:示諸生
葉 準
同學們:
本人從事教拳工作,已數十年,足跡走遍世界各地,歷三十多個國家,七十多個大小城市。在這漫長遼闊的時間空間裡,我發覺一個令人遺憾的問題,就是在外國社會,在外邦人士心目中,對中國功夫十分重視,對一些向外發揚中國武術的工作者,十分推崇和尊敬;然而,在孕育出中國武術的華人社會裡,卻飽受不同程度的冷漠對待,甚至歧視。就本人所得的感受來說,我每次到外國舉辦的學術講座,都很受歡迎,都能得到學者式、貴賓式的尊敬。我亦曾獲得英、美兩個國?一些機構的榮譽和鼓勵。然而在我的立根之地,從事了多年工作的香港及故鄉佛山,卻沒有得到什麼回報。各位,我不是藉此大發牢騷,因為這是現實,是客觀存在的。我提出的目的,是要找出這不合理現象的原因,從而改變這種不合理的存在。
經過了多年來的觀察和思考,這種不合理的存在,是因為外國社會將中國傳統功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學習中國功夫,是意圖接觸中國文化,而在華人社會裡(包括海峽兩岸,港、澳、新、馬)卻對此否定。事實上,中國傳統功夫是屬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然而華人社會卻不接受這一個事實。中國古代是文?並重的,孔門六藝中,有御有射;李白的詩句中,經常提到書和劍;不少名將如岳飛、文天祥等,武功彪炳,其傳世的大作,膾炙人口;但到明清兩代,統治者為了易於統治,硬將文武分家,並造成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這種風氣,一直伸延到現在。另外,長期以來,從事這一個行業的武術工作者,大多數亦沒有將武術視作文化一部分,沒有培養武德,沒有在武術領域上作出學術研究,只是吹噓自己門派如何了得,是什麼什麼正宗,沒有互相探討;讓人看到的,是一言不合,繼而動武,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在學術研究方面,有很多領域,目前仍然空白,如武術心?、武術與健康、武術與哲學……有了學術研究,才算是文化。
同學們,移風易俗,是一件漫長而又艱巨的工作。各位都是詠春愛好者,是習武的知識青年,我十分寄望大家能在未來能就此作出更多的貢獻。多謝大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