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企孫

葉企孫

葉企孫(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13日),名鴻眷、以字行,上海人,中國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

1918年(民國七年)畢業於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1920年(民國九年)6月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23年(民國十二年)6月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葉企孫畢生從事教學研究工作,對開拓、促進中國物理學及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培育科學技術人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所提倡的教育思想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在國內第一個研究磁學,早年和W.杜安、H·H.帕爾默合作測定普朗克常數h的值,開創高壓磁化的正確方法,把壓強從200多個大氣壓提高到12000大氣壓。 創辦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清光緒二十四(1898年)七月十六日,葉企孫出生於上海書香門第家庭,在葉父的嚴格教養下,資質聰穎的葉鴻眷進步神速,小小年紀便修得了一身儒雅氣質。得益於父親的開明思想,少年葉企孫在攻讀傳統經書的同時,也開始接觸到西方科學文化及套用-“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為必以西方科學來謀求利國利民才能治國平天下”。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9歲的葉鴻眷到父親主持的上海敬業學堂讀書(現上海市敬業中學)。

清宣統三年(1911年)二月至十月,進入清華學堂(其後設立的大學部為現清華大學)。當時未滿13歲的葉先生是清華學堂的第一批學生。

民國二年(1913年)夏,清華學堂在上海恢復招生。他改名葉企孫,再次報考錄取。

民國七年(1918年),葉企孫考取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去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插班進了大學三年級,師從實驗物理大師P.W.布里奇曼(194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民國九年(1920年)六月獲理學士學位,同年9月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

民國十年(1921年)葉企孫和導師W.duane及H.hpalmer合作測定普朗克常數 h =(6.556±0.009)?10-27 爾格秒,被物理學界沿用16年之久。

民國十二年(1923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同年10月,告別美洲大陸,取道歐洲回國。在歐洲,他遊歷了英、法、德、荷蘭和比利時五國,參觀了一些名勝古蹟、博物館、美術館和一些高等學校的物理研究所,拜會了這些國家的物理學界同行。

民國十三年(1924年)三月,回到上海。

民國十四年(1925年)八月,清華學校(現清華大學)副教授。

1926年-1933年,清華學校(現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教授。

民國十八年(1929年),國立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同時被推選為決定學校大政的7位評議員(教授會議的最高議事機構)之 一。 11月22日,在清華校刊上發表《中國科學界之過去、現在及將來》,指出:“純粹科學和套用科學須兩者並重。純粹科學的目標,應著重在養成對於研究的興趣;套用科學方面,則應明定目標,切實去做。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參加中國天文學會,並被選為理事。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當時正在北平清華大學任教的葉企孫立即放下出國訪問的機會,負擔起搶運圖書、儀器的重任。葉企孫的學生熊大縝也放棄了出國深造的機會,跟老師一起工作,投身到抗日洪流之中。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任西南聯大理學院院長。11月,由西南聯大常委會議決,暫代該校常委職務。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5月,在清華學人的一致擁戴下,葉企孫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履行校長職責,主持新中國成立階段清華大學校務。 9月作為教育界代表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1950年5月,出席全國高等教育會議。8月出席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當選為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現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全國委員會常委兼計畫委員會主任。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常委委員。

1956年,參加中國科學技術長遠發展規劃的討論和制定工作,主持編寫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基礎科學物理部分中磁學分支學科規劃和自然學史部分規劃。

1967年6月,被北大紅衛兵揪斗、關押、抄家、停發工資、勞改。

1968年4月-1969年11月,被中央軍委辦事組逮捕、關押,釋放後又被隔離審查到1975年 。

1968年,他被正式逮捕關押,關押一年多以後,由於“內查外調”查無實據被放回北大,在特務嫌疑犯的莫須有罪名下繼續受到打擊和監視。

1972年5月,北京大學對葉企孫作出了敵我矛盾,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的結論,恢復教授待遇和每月350元的工資,並在北大中關園給他分配了一套一室一廳的住房。

1977年1月13日,葉企孫在醫院因搶救無效,平靜辭世,終年79歲。

1977年1月19日,葉企孫追悼會在八寶山舉行。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1921年葉企孫和導師W.Duane及H.hpalmer合作用X射線精確地測定普朗克常數h =(6.556±0.009)Î10-27 爾格秒,被物理學界沿用16年之久。 A.1.ComPton 1935 年在他出版的名著《X-Rays in Theory and ExPeriment》一書中稱其“是一次對普朗克常數的最為可靠的測定”,還有E.R.Cohen的《The Fundamental Constants of physics》等書中對葉企孫他們的這項工作也有記載。

20世紀20年代與合作者對普朗克常數作了精確測定,其值被國際物理學界沿用16年之久。研究液壓對磁體磁導率的影響,並在12000kg/cm2壓強下測量了鐵、鎳、鈷和兩種鋼的磁導率,理論分析與實驗定性相符合。創辦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是中國當代物理學的先驅和奠基人。在培養科學人才、發展中國教育事業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測定普朗克常數的工作完成以後, 葉企孫在其導師、後來的美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以在高壓物理領域內的研究知名於國際物理學界的P.W.Bridgman教授的指導下,開始了高壓強流體靜壓對鐵鎳磁導率的影響的研究,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這是本世紀20年代在物質鐵磁性方面的一項重要研究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地科學界的重視。這項工作於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為他的博士論文:“The Effect Of Hydrostatic Presure On The Magnetie Permeability Of Iron Cobal And Nickel”,發表於1925年。

主要著作

著有《普朗克常數h的測定》《液壓對鐵、鎳、鈷的磁導率的影響》《初等物理實驗》。

人才培養

葉企孫先生長期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和理學院院長,葉企孫一生有關教育的著述甚少,但他作為主要領導者、策劃者參與了清華物理系、理學院的創建,從物理系、理學院的辦學中可窺見他的教育理念。

葉企孫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中國教育及科學事業,在清華開展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教學、科研活動,對學生教育方法得當,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科學家。抗戰前畢業的九屆學生50餘人中湧現出了許多的傑出學者,如:理論物理學家王竹溪、彭桓武、張宗燧、胡寧,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施士元、錢三強、何澤慧,力學家林家翹、錢偉長,光學家王大珩、周同慶、龔祖同,晶體學家陸學善,固體物理學家葛庭燧,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翁文波、傅承義,以及秦馨菱、李正武、陳芳允、于光遠等。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生中,後來成為著名科學家有:黃昆、戴傳曾、李蔭遠、蕭健、徐敘瑢、朱光亞、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等。解放後畢業於清華物理系、後來成為著名物理學家的有周光召、何祚庥、唐孝威、黃祖洽、胡仁宇、蒲富恪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半數以上曾是他的學生,因而有人稱他“大師的大師”。兩彈一星”功臣中的13位與葉企孫的師承譜系在23位功勳科學家中,有9位是葉企孫的弟子。

社會任職

葉企孫曾任中國物理學會第一、二屆副會長,1936年起任會長。

1941年9月-1943年8 月,中央研究院總幹事。

1949年3月-1949年11月,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

1945年8月-1946年8月,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

1945年8月,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理學院院長。

1945年11月,由西南聯大常委會議決,暫代該校常委職務。

1949年5月,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

1950年校務委員會改組,葉企孫任主任委員。

1952年,院系調整後調到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並任北大校務委員會委員。

1952年10月,北京大學,物理系,校務委員會委、《北京大學學報》編委。

1954年,兼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5年任北京大學物理系金屬物理及磁學教研室主任。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常委委員。

1957年1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成立,任兼職研究員。

1959年4月,出席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964年4月,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人物評價

葉企孫 葉企孫

葉企孫先生是現代中國科教興國的先驅者。( 李政道 評)

葉先生一輩子大公無私,從不為個人考慮。他終身不娶,視學生如兒女,對所有青年的關係都非常親切。他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影響了大批科學工作者,團結大家,協力做好工作,我們懷念他,他的朋友和學生們自願捐款設立這個獎。我們都不是有錢的人,這筆獎金的錢很菲薄,但是,它代表一種心意,是一種很高尚的精神力量,可以鼓勵青年學生奮發上進。我們要把葉先生那種偉大的人格、真正為國為民的品德繼承下來。( 錢偉長 評)

葉企孫先生為中國物理學研究與理科教育、科學事業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葉企孫對國家突出的貢獻,尤其表現在兩彈一星方面。( 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評)

親屬成員

曾祖父:藹臣公,曾於清朝道光年間為官,晚年精修禮學,分纂《同治上海縣誌》。

祖父:葉佳鎮,曾得國子監簿街,官至五品。

父親:葉景澐(字醴文,號雲水,1856年-1936年)是1884年甲午江南鄉試第15名舉人,曾任上海敬業學校校長,1914年任北京清華學校國文教員,講授國學。

母親:葉企孫七歲時, 顧氏(1856-1905) 病逝。

侄兒:葉銘漢,中國工程院院士。

後世紀念

1987年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深切懷念葉企孫教授》。

1990年,清華大學物理系校友在清華設立“葉企孫獎”。

1992年,包括王淦昌、王大珩、吳健雄等在內的127名海內外著名學者聯名向清華大學呼籲為葉企孫建立銅像,聯名者平均年齡高達72歲。

1993年,清華校慶特在科學館舉辦葉企孫生平照片及手跡展,參觀者無不震驚欽佩。

1995年,葉企孫銅像在清華大學第三教學樓門廳內揭幕。

1998年,葉企孫百歲誕辰恰逢他中學的母校上海市敬業中學建校250周年,學校隆重舉行紀念大會,李政道專程趕來講話,對葉企孫薦才留學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

2000年,中國物理學會為紀念胡剛復等五位物理學界前輩,設立了胡剛復、饒毓泰、葉企孫(葉企蓀)、吳有訓、王淦昌物理學獎,其中葉企孫物理獎授予凝聚態物理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學家。

2001年,葉企孫的傳記《中國科技的基石》問世,至此這位中國當代科技的奠基人。

2010年9月1日,北京東直門中學成立葉企孫科技實驗班。

2013年5月22日,上海福壽園葉企孫的葬禮在此舉行,當天,葉企孫紀念像也在福壽園海港陵園揭幕。由葉銘漢、戴念祖、李艷平主編,李政道作序的《葉企孫文存》也在儀式上首發。


著名科學家錢偉長相關知識

錢偉長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兼長套用數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早年提出的薄板薄殼非線性內稟統一理論對歐美的固體力學和理性力學有過重大的影響。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力學研究室,籌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和自動化研究所。
錢偉長| 錢偉長方程| 彈性力學| 變分原理| 攝動方法| 《彈性板殼的內稟理論》| 錢聲一| 孔祥瑛| 陸侃輿 | 顧漢章| 錢元凱| 葉開沅| 錢穆| 林家翹| 葉企孫 | 趙忠堯| 馮·卡門| 成都電訊工程學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