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虞愷

萬虞愷

萬虞愷,字懋卿,號楓潭,進士。授無錫知縣,他“治尚寬大”,政績顯著,復擢南京兵科給事中。一生著述頗豐,有《易原》、《易說》、《約語》、《學易齋前後集》、《經世輯要》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萬虞愷,字懋卿,號楓潭,少曾受業於王守仁,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進士。授無錫知縣,他“治尚寬大”,政績顯著,復擢南京兵科給事中。虞愷為人梗直剛勁,屢忤上意。萬虞愷歷任布政使、累晉南京都察院副右都御吏、總督漕儲刑部右侍郎等職。虞愷為政恤民,知民疾苦,是難得的清官,當地民眾屢受其惠,自發為其樹碑立傳,頌其功德。萬虞愷學問精深,得陽明先生真傳,嘉靖間萬虞愷曾講學南昌,在正學書院與張元沖、羅洪先、鄒守益、黃弘綱等碩學名儒聚而講會,講王守仁之學,為一時盛況。萬虞愷有子4人。萬廷吉,官至福州同知。萬廷寅,任福州通判。
萬廷謙,字以牧,萬虞愷季子。史載他少“好學工書法”,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舉人,知龍游縣,於官期間,置義田,創學舍,聚諸生講學,大力發展當地的文教事業。並於泊鯉灘建飛虹橋,使兩岸百姓免於涉水之苦。萬廷謙為政清廉剛直,不循私情,吏治清明,屢有政績,其事跡在龍遊民問廣為傳誦,不久即升泉州海防同知。

人物後人

萬虞愷之長子萬廷言,字以忠,號思默,嘉請四十年(公元1561年)進士,歷禮部郎中、提學僉事,因忤權貴,謫汀州府推官,不久遷廣平府同知,後又罷官,從此絕意仕途,一心向學,遂成大師,是明代傳承心學的重要人物。萬廷言幼時師事名儒羅洪先。羅洪先(1504—1564)為學泛觀博覽,無所不窺,安於貧賤,不求富貴。羅洪先的這種志趣對萬廷言的成長產生直接的影響,萬廷言的人生軌跡猶如羅洪先的模刻。萬廷言在自述為學中云:弱冠即知收拾此心,年輕時胸懷“苟當自任,皆我事也”的豪情,積極求仕力科報國,復因“睹事事日非”遂“絕意仕宦”,隱於鄉間,聚講學事。史載他“杜門三十餘年,韜光匿跡研幾極深”,這和羅洪先於鄉間辟蓮洞居之如出一轍。萬廷言之聲雖不若其師名,但羅洪先之學卻也因廷言而傳並發揚光大。萬廷言於諸子中“尤深於《易》”,是一位學有深得的大師,“深見乾天至善之體,融結為孩提之愛敬,若先生始可謂之知性也”。萬廷言曾於南昌故宋豫章先生羅仲素故居處,建羅原書屋開堂講學,四方學子奔走如流。羅洪先亦講學於堂並親題其名。萬廷言一生著述頗豐,有《易原》、《易說》、《約語》、《學易齋前後集》、《經世輯要》等書數十卷,惜多不存。
萬廷言有子二,長子萬建昆,字季瑜,生有異質,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進士,除荊州軍事推官。他博學多問,足智多謀,決獄剖奸,公正清明,“老吏皆憚焉”,是年少有為的循吏。當時張居正家被抄沒的資產頗多,並累及多人,亦株宮建昆。他嘆日:“奈何以朽骨示威?”這樣株連之事才有所鬆弛。當時存司挑選能幹的賢才,萬建昆謂:增年可得。不久建昆授禮部儀制司主事教習。當時有廷臣談論預建太子一事,建昆亦以國事為重,也積極上疏。言辭激烈,不料卻為宵小所知,作蜚語揭之,金吾上其事,神宗震怒,治言者,建昆坐罪謫武岡縣尉。復歸,跟隨其父萬廷言講學於鄉里,注易經,所造益深。建昆在家居有20餘年,朝廷屢有台臣交相薦之,皆無下文,直至光宗登極,復擢建昆南京尚書司卿,不數月卒。萬建昆有弟建章,字達甫,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舉人,7歲能詩,少負奇氣喜談天下事,熟塞事,具知邊要,縱覽遼地近遠厄塞,作《九邊圖說》,是有志於邊疆的地理奇才,年47卒。
萬虞愷的曾孫輩亦多有舉人出身,一時在邑傳為佳話。萬敬遜,建昆子,號問犀,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舉人;萬敬思,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舉人;萬敬衍,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舉人,裕山縣訓導;萬敬仁,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舉人。萬虞愷六世孫萬承蒼,字字眺,號孺廬,生而穎異,7歲便能吟詩,少年奇才,既長博極群書,學問精洽,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進士,為庶吉士,授編修,是文章高手,“注官凡編輯諸書及一切製造多出其手”。居詞館30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人稱之為“老編修”,復擢翰林侍讀學士,先後充會試同考官及主試粵閩。孺廬生性內向,“寡交遊”不善與人談,平時交往的朋友不多,但與臨川李紱、安徽桐城方苞等文苑好手過從最密。萬孺廬守祖宗法,精深於易,所著有《周易觀象》並詩文若干卷。

人物影響

南昌萬氏大都為政則清廉,不循私情,以道德稱;為民則以文章流芳於世,三世登顯仕,而宅不及中人。鄉間間一有談到清白者,首要稱善的就屬萬家,其聲名可見一斑。歷明清兩季,後人多有發達,究其因,以詩書傳家,以清白吏治,雖歷經離亂亦不墮其世家名聲。萬氏世家,虞愷侃侃以風節著。廷言乃以理學承家,其後輩來者更是多有發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