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濤[革命家]

萬濤[革命家]

萬濤(1904—1932)原名萬詩楷,號鐵民,化名王德,土家族。1904年1月20日出生在黔江馮家壩桂花樹。幼年家境較好,曾先後數易其師,飽讀詩書。1923年4月,時年19歲的萬濤與濯河壩三門灘的冉啟秀結為夫妻。同年7月,離開家鄉赴渝求學。在重慶讀書期間,受到革命思想的薰陶,特別是肖楚女主筆的《新蜀報》,使其深受革命真理的教育。1924年,二十歲的萬濤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革命生涯。

介紹

萬濤[革命家] 萬濤[革命家]

紅軍高級將領,湘鄂西革命武裝和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 。

萬濤,原名萬詩楷,號鐵民,曾化名王德,土家族人。1904年1月20日生於四川省黔江縣(現重慶市黔江區)一個農民家庭。1924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重慶、武漢、鄂西等地進行革命活動。(現萬濤故居在重慶市黔江區馮家街道桂花社區)

事跡

1928年夏,萬濤作為中共中央巡視員到鄂西視察工作,後任中共鄂西特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部長,同周逸群等領導鄂西地區人民開展武裝鬥爭。在白色恐怖中,萬濤曾被捕過,遭到嚴刑拷打,但他英勇不屈,1928年冬在黨組織的多方營救下獲釋出獄。

1929年3月,萬濤再次當選為鄂西特委副書記兼宣傳委員。1930年初被派往湘鄂邊革命根據地,傳達中共中央和鄂西特委關於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與在鄂西的第6軍會師的指示,併兼任紅4軍第二路黨代表。與賀龍一起率軍東進。7月4日,紅4、紅6軍勝利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團。至此,以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根據地初步形成。

1930年9月後,歷任中共湘鄂西特委委員,省委常務委員、省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團成員和第二路軍黨代表。致力於蘇區黨的建設和土地革命,同時也出色地領導洪湖軍民粉碎了敵人的“圍剿”。

1931年3月,紅2軍團改編為紅3軍,已離開洪湖蘇區遠征數月。為打破國民黨對洪湖的“圍剿”,黨派萬濤和段德昌一起率紅9軍向北行動,消滅敵人,開闢新區工作,並尋機與紅3軍取得聯繫。1931年6月任中共湘鄂西省委委員(後任常委兼省委宣傳部部長),省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團成員,參與領導洪湖革命根據地第一、第二次反“圍剿”。9月,兩軍會師,萬濤接替鄧中夏擔任中共前委書記和紅3軍政委併兼任軍委分會主席團委員等職,與賀龍率軍安全回到洪湖蘇區。與賀龍一道鞏固發展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此時,執行王明路線的夏曦已經來到洪湖,以中央代表的身份推行“左”傾冒險主義,他本想拉攏有出色組織才能、工作踏實肯乾的萬濤為“左”傾路線賣力,但萬濤卻堅持正義和原則,站在黨和革命事業的立場上,與夏曦進行了堅決鬥爭,遭到夏曦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粗暴、錯誤的處理,被撤去了紅3軍政委的職務。萬濤後又回到省委,擔任省委常委和宣傳部長職務。他不畏壓力,心地坦然,仍勤勤懇懇為黨工作。1932年9月,肅反擴大化開始,萬濤被捕。在獄中他依然堅持真理,寧死也不承認所謂“罪行”,最後,被扣上“反革命的高等坐探”、“改組派”首領的帽子,殺害於湖北省監利縣周老咀。年僅28歲。

成就

1957年12月國務院在湘鄂西革命烈士紀念碑碑文中列上了他的英名。1984年11月10日落成的“湘鄂西革命烈士紀念館”內,他作為蘇區地方政權和革命武裝力量的創建者,與周逸群、賀龍的名字排列在一起,受到人民的崇敬。

萬濤故居

萬濤[革命家] 萬濤[革命家]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政治委員和前委書記萬濤同志故居,位於距縣城南十多公里處的馮家鎮,在國道319線公路西側,是一座完整的坐北朝南的四合大院。大院四周,圍有磚土結構的高牆。院內分為正房、轉角、廂房和前廳,中有天井小壩,總建築面積約1100多平方米,共有房間23間。其中,正房東側第一間為萬濤同志誕生地,西側正房的一半及西廂房為其堂叔伯住宅。萬濤曾在這裡生活過十幾個春秋,後外出求學,並投身於革命。故居的後院是一片竹林和果園,四季長綠。故居門前,地勢平坦,田連阡陌。門口及院內,原各有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桂花樹,每至仲秋,花開滿樹,濃香襲人,此地也因此而得名“桂花村” 。

紀念

1957年12月,國務院擬就的“洪湖革命紀念碑碑文”中寫上了萬濤的名字。1979年版《辭海》,也列了“萬濤”的條目。萬濤烈士的英名,將流芳百世。

萬姓名人盤點

萬姓的得姓始祖為芮伯萬。此次任務主要是盤點自古代、近代、現代以來諸多在文學、科學方面頗有建樹的萬姓人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