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塔[浙江金華萬佛塔]

萬佛塔[浙江金華萬佛塔]

萬佛塔,老金華城地標性建築,始建於北宋嘉佑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原址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區塔下寺的山坡上,九層八角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由佛僧居政倡導建成,初名叫“密印寺塔”。因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不同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跌坐在蓮台上,期數萬計,故稱“萬佛塔”。 明代金華府治圖和清代金華府城圖中都可見萬佛塔醒目的身影。《金華縣文史資料第二輯》中有萬佛塔形制的描述:“該塔是樓閣式的磚木結構,八角形,初建為九層,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時,增至十三層,層層稜角飛檐,高達50米。塔體內設扶梯,曲折而上,憑欄遠眺,雙溪似帶,群山如屏。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長不徑尺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趺坐在蓮台上,其數萬計,故俗稱“萬佛塔”。由於建造時間早,塔身層次多,規模高大,雕飾華麗,譽滿東南,素有‘浙江第一塔’之稱,”抗戰期間被拆,2014年啟動復建。

歷史

在現行的金華市區行政區域圖上,有一個“塔下寺”居委會,位於城東將軍路與酒坊巷的十字路口。與“塔下寺”意思相關的還有“塔後巷”和“永福弄”。細心的人會想,“塔下寺,的塔在哪裡?“塔後巷”、“永福弄”與“塔下寺”究竟有什麼關係?打開《金華府治圖》,一座高高的塔即映入我們的眼帘。這座塔就是被金華人喚了千百年的“萬佛塔”。

提起“萬佛塔”,老金華們都知道是三國孫權為母親慶祝百歲生日而建造的。據《永康地名志》載:“相傳孫權之母曾到永康進香……”傳說孫權母親生前好四處出遊,燒香求祈,並精通風水地理學。走遍吳越,惟有金華風水最好。只見大山(北山)連綿起伏,一條龍脈從大山延伸到婺江邊,即上浮橋頭。此處至今仍稱青峰龍頭。落脈最佳處為現東市街、石榴巷、八詠路、勝利南街範圍之內。石榴巷一帶的個個小山坡,就像蒸籠里的饅頭,此地稱“鳳凰孵蛋”。站在上浮橋看金華,整個金華城就像一條船,萬佛塔像桅桿,而通濟橋就是跳板。從《金華府治圖》上看,倒也十分相像。從地形上來看,北山一萬佛塔一金華府衙可能是舊金華城的中軸線。

對於萬佛塔的建造年代,有如下記載:清初張明焜《漱石居稿》為三國;《大清一統志》為唐代;金華縣(市)《文化大事記》為:“北宋嘉佑七年(1063)十月二十八,金華萬佛塔落成,共有十三層,高百米,在城東大洪山永福寺內西側。”筆者又查閱了明萬曆《金華府志》:“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舊名永福,吳越錢氏建。宋大中祥符間更名密印,後廢。改建分司,有塔九級,屹峙雲際中,玲瓏可梯。治平初建,明隆慶初重修,侍郎王崇旨記至。”從以上文字記載與《金華府治圖》來看,圖中的塔即密印寺塔。吳越(907—960)錢氏在此建造了永福寺。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更名密印寺,後廢。在宋治平初(1064—1067)重新修建了密印寺,並建造了密印塔,塔高九層。

可見該塔的建造時間《金華府志》中記載的更為可信。因為在我省的百餘座古塔中,大多數為佛塔,其建設始於唐,興盛於五代吳越,延續到宋、元,到明、清時期風水塔興起,但數量已不多。五代吳越國王崇信佛教,朱彝尊《曝書亭集》云:“寺塔之建,吳越武肅倍於九國。”錢弘統治時期,吳越造塔技術到達頂峰,對後世造塔影響深遠。當時的造塔匠師喻皓,名聞四海。錢弘俶統治時期所造的塔,現在我省保存較為完整的有杭州靈隱雙塔、閘日白塔,這三座塔均系石塔,未見後人改動。義烏的雙林寺塔,原有兩座,歷代已修復過。綜上所述,金華密印塔不可能建於三國、唐朝,而是建於宋治平初。其永福寺始建五代十國的吳越,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在宋治平初重建密印寺的同時,還建造了密印塔,初為九級,歷經修繕,清道光二十七年大修時增至十三級,高約50餘米。八角形,樓角飛檐,飛檐上懸有銅鈴,塔內設扶梯。遊人拾級而上,憑欄遠眺,只見雙溪如帶,南山如屏,行人似蟻,使遊人襟懷頓闊,心曠神怡。此塔是金華歷史上最高的建築物。密印塔為磚木結構,數以萬計的磚雕如來佛鑲嵌在塔外,老百姓俗稱密印塔為萬佛塔。

從殘存佛磚上的記載來看,密印寺與萬佛塔是民間捐助而建造的。

拆除

一座古建築就是一部歷史,它記錄了一個地方的榮辱興衰。萬佛塔,也像金華人民一樣,沒有逃脫日寇鐵蹄的踐踏。

1942年春,美國盟軍為了報復日寇偷襲珍珠港之仇,出動大批轟炸機,夜襲日本東京。偷襲成功後,飛機原計畫在浙江衢州機場降落。因此,日寇視杭州、衢州、金華為眼中釘、肉中刺。4月間發動“浙江戰役”,向杭州大量增加兵力,強渡錢塘,對金衢虎視眈眈。於是國民黨浙江省主席黃紹紘、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下令金華城防司令王鐵漢:“萬佛塔目標過大,易被日軍飛機轟炸,予以拆毀”。訊息傳來,金華百姓群情激昂,一致要求王鐵漢手下留情。王鐵漢還算有點保護文物古蹟的意識,他曾要求上峰收回成命。然而回答他的是:“地方有人敢阻撓毀塔者,以漢奸通敵論處;軍隊有敢阻擋者,以抗拒軍令論處,格殺勿論。”王鐵漢於是想了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一方面執行毀塔的命令,另一方面儘量保護古塔。本來片刻即可使其變成廢墟,然而他卻採用“脫褲子放屁”的做法,搭起腳手架,磨洋工似的從塔頂慢慢地往下拆,目的是拖延時間,儘量使古塔少受損失,戰後便於修復。

拆塔未幾,日寇前鋒已逼近金華,正當王鐵漢準備率部與日寇決一死戰時,上峰又下令,“不準抵抗,迅速往南撤離”。王鐵漢只得揮師南下。為了掩護部隊撤離,王鐵漢下令炸毀了部分城牆及通濟橋。這時金華百姓紛紛說,金華要敗了,“桅桿”(萬佛塔)拆了,“跳板”(通濟橋)炸了,金華(地形像船)要沉沒了。

王鐵漢部隊前腳剛撤,日寇後腳就侵占了金華。接著鬼子就驅使民工繼續拆塔,把拆下來的材料用作構築炮台等工事,留著三層當炮台。

地宮文物

1956年,當時的金華駐軍是李德生的12軍。軍部就設在密印寺一帶。為了建造一幢辦公樓,選址就在原萬佛塔的遺址上。當時,萬佛塔遺址就像一座小山坡,兩度拆除的萬佛塔還留下三層,頂上架著防空警報。參加清基工作的約有30人左右,除兩名泥工外,其餘都是駐軍。據兩名泥工之一、現年77歲的陳天星介紹:“我原是金華市建築工會調配所的一名泥水工,1952年分配到部隊修理營房,當時參加了12軍辦公樓的建設工作。開工約一星期後,有一個軍人在使勁撬動一塊條石時,突然,條石往下掉,露出八仙桌那么大的一個洞口,借著陽光往下看,只見裡面金碧輝煌,全是寶貝。原來塔基下是個地下室,約有四五間房子那么大。此情況匯報軍部後,部隊立即封鎖了現場。經在場30多人的再三要求才同意他們排好隊,每人從洞口走過,往洞裡看上一眼。後來開來了幾輛小車,以後的情況就不知道了。”

據知情人前些年透露,當晚運走的寶貝(文物),用美式十輪軍用卡車,足足裝了七卡車。在金華人民的再三要求下,部分文物於1957年、1958年分別在雅堂街和環城國小(原新安國小)禮堂進行了展覽。

在環城國小展出的那次比前次展出的文物要多一些,影晌也要大,當時看過展出的朱金海(金華縣統戰部退休幹部)如是說:“當時的馬路里像要擠裂一樣。展出的東西很多,否則沒有必要放在禮堂里,隨便找間教室就可以了……”筆者案頭有一份摘自《金華縣文化簡志》的出土文物資料:“1957年1月1日、在金華城東萬佛塔基下,發掘出一批唐宋文物,計有銅鑄雕佛像、銅鑄金塗塔、銅鏡銅錢幣、石雕像佛像、石雕經幢等154件,石座七塊,刻經大石板六塊,總計167件。銅鑄雕佛像為國家收藏,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對這份資料的來源未作考證,但它是目前所掌握惟一對出土文物的記載。這些文物今何在?筆者不得而知。但有心人從70年代初出版的《文物雜誌》中一篇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供稿的文章中摘錄了幾個數據:“金華萬佛塔發現文物為1956年6月,考古發掘為1 957年1月12日;文物有銅造像大小共60餘尊、金塗塔15座、銅鏡l0多面,鐵箱一隻,蓋被打破,已推倒。”在出土文物中,留給金華人的只有當時被認為廢物的六塊(五塊完整,一塊已裂開)刻經大石板。這六塊經板為正方形,邊長150厘米,厚15厘米。上面分別刻著“仙法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嘉佑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當院上方主持都勾勸緣傅清涼祖教觀沙門居政立”等字樣。為宋代文物,價值連城。金華的有識之士還將已破裂的陶瓷塔頂及兩塊佛磚收集起來,以作紀念。這九件文物現已被金華某部門收藏。萬佛塔的塔基條石,安然沉睡在021醫院的圍牆腳下。

另外有一種說法,肖永寧當12軍軍長時,有一個晚上哨兵去換崗時,原值班哨兵不見了,便發動士兵尋找。後來他們在離崗哨不遠處的草叢中發現一個洞,把幾支手電簡綑紮起來往下照,原來那個哨兵掉進洞裡去了,他們就用繩子放了一個士兵下去救人。那士兵下去後,被眼前的景象嚇呆了。只見下面是個地下室,全部是寶貝。他將所見報告領導,後來就將此洞封了起來,視同軍事秘密不得泄露。這是一則無處核實的傳說。但是塔下寺文物發掘時,有隻鐵箱內的文物已被盜這是事實。

據說當年日本鬼子也不知從哪裡得知塔下寺有財寶的訊息,到處找塔下寺,甚至把萬佛塔附近的東嶽廟、藥王廟也當作塔下寺,挖地三尺,未見寶貝。殊不知,萬佛塔下面的地下室就是塔下寺。在殘存的三層萬佛塔內,日本鬼子的一個班在塔里住了數年。塔下寺的文物未流入他國,算是老天有眼。

蘇式的12軍辦公樓於次年就竣工了。據高山頭軍隊干休所的朱繼忠(現年73歲)介紹:1961年底12軍調防到蘇北,他當時是留守部隊的書記,就住在萬佛塔後面的修理所內。1962年、12軍辦公樓就改作野戰軍28醫院,後改為駐軍122醫院,現改為021醫院。

021醫院的辦公樓就在萬佛塔遺址上。萬佛塔基下的地下室,就是塔下的一個寺,“塔下寺”由此而來,沿用至今。有訊息說,當時建房時只將塔下寺填埋了三分之一左右,其餘至今還空著。

朱瑞楠曾撰文道:“當我站立在通濟橋頭,翹首北望,但見金華市區崇樓櫛比,煙火萬家。我雖然為故鄉生氣蓬勃而感到高興,但極目雲天,卻再也望不見金華古城的象徵一萬佛塔,感到悵惘。想當年萬佛塔拔地而起,高插霄漢,數十里外就能望見雄姿,真是氣象萬千!而今塔毀人去,廢墟無存,想塔懷人,能不愴然?!”有位詩人也曾云:“一塔一橋鎮金華,橋存塔毀足自惜……”

是的,大多老金華都為拆毀萬佛塔而感到惋惜。因為萬佛塔是歷史的象徵,是欣欣向榮的象徵,是金華的象徵。如今,金華市民在建設現代美好家園的同時,破滅多年的念頭重新燃起,萌發出修復萬佛塔的建議。在採訪過程中,市志辦的一位同志告訴筆者,塔下寺出土文物在環城國小展出時,他正在該校讀國小,還有點印象。金華有個萬佛塔修復籌備小組,租在婺江東路某旅館內辦公,筆者花了好大的勁,才在婺江東路朝陽旅館內碰上了一位居委會大媽。據她介紹,前些年是有這么一個組織,現在已解散了,有事可到四牌樓菜市場裡去找籌備組負責人。第二天憑著大媽介紹的特徵,果真讓筆者碰上了。他叫宋子牛,原市床單廠書記、勞動模範。

據他介紹:“1992年底他們四個人籌建了一個‘萬佛塔修復籌備小組’,大約維持了一年半左右,每人自墊500元,共花了2000多元錢。有一熱心市民捐了10元錢。後來他們將這件事移交給市工商聯了。”筆者隨即又電話採訪了市工商聯相關負責同志,據他介紹,去年市政協會議上,有一個“在後城裡公園內修復萬佛塔”的提案。

寶物今何在

由六塊石板鋪成,像個大型的方匣子。頂上一塊刻“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經”(就是中間鑿了洞的一塊),四壁四塊刻“佛法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鋪底的那塊是刻經題記,末行刻有“嘉佑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當院尚方住持都勾當勸緣傳清涼祖教觀沙門居政立”。“龍宮”內靠東、南、西三壁有狹長的石座,下墊以豎石。靠北壁的石座上刻有“石匠徐文廣、戴文遂、王文意舍此石室龍宮供養者”。“龍宮”自底部至口沿,共高1.57米。“龍宮”底部鋪有一層碎石塊,最下就是岩石。“龍宮”四壁四塊刻石的外邊有一層夯土。

“龍宮”內有許多文物。文物的分布位置:靠北壁正中有一座經幢,幢前有鐵箱一隻,殘存很少幾件文物。其餘都擺在靠東、南、西三壁的石座上。但也有幾件文物,側倒在地上。在“龍宮”頂板上面,也發現有兩尊殘破的銅造像。石經幢的形制玲瓏,高1.47米,共分七段:底層是須彌座,六角形,其上刻有水紋;束腰每面浮雕兩朵雲紋;上面一層雕有復

蓮幢身高54厘米,上刻“無垢;爭光大陀羅尼經”並刻有“弟子使院觀察孔目宮吳善井妻王一娘家眷等,秀舍淨財,裝此幢子,永充供養。弟子劉知百舍此幢於一所,水鎮龍宮供養。嘉佑七年歲次壬寅十月二十八日沙門靈壽書”,幢身上部是重檐,頂上有寶珠,兩檐之間有圓形仰蓮一座,仰蓮上有一方形石塊,中空,四壁鏤成四門,呈亭子狀。這件東西當時放在地下,大概受“龍宮”高度限制。下檐有六脊,每兩脊之間有瓦筒四行。上檐有四脊。經幢是用紅砂石製成的。幢身表面呈黑色,須彌座的水紋塗有石綠,雲紋塗有石綠及桃紅,復蓮的花瓣邊緣勾有金色和桃紅,下檐檐口施以金色,仰蓮的花瓣邊緣也勾有金色和桃紅,上檐的四脊亦施金色。寶珠下是仰蓮,每瓣蓮花的邊緣勾有金色和桃紅。寶珠上塗桃紅色。但顏色大多剝落。

金塗塔共發現15座,其中鐵鑄的四座,銅鑄的11座。

鐵鑄金塗塔,過去只見於著錄,我們還未發現過實物。四座鐵鑄金塗塔中,三座較大,一座較小。因為是鐵質,容易鏽蝕,所以保存完整的只有一座。全高(連剎)20.5厘米,塔基寬10厘米,高3.5厘米,塔身寬7.6厘米,高8厘米,塔剎高9.3厘米。塔身四周刻鑄著佛經故事。塔基四面各有四個小坐像。塔頂四角飾蕉葉山花。每角蕉葉山花向內部分,刻有坐像;向外部分的兩面,各分上下兩層,刻著佛經故事。塔剎飾有四輪,輪用金屬製成,表面塗白色,其上刻有簡單的∽紋和連珠紋。輪都串在鐵剎上。塔頂中心有稍凸出的蓮花座。塔底有蓋板,其上鑄有“吳越國王錢俶敬造寶塔八萬四千所,永充供養;時乙丑歲記”。按錢弘俶乙丑年,即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三年(965)。

另ll座都是銅鑄金塗塔,有的在塔身外表塗有一層很厚的金,也有不塗金的。塔全高(連塔剎)22厘米;塔基下端寬7.8厘米,上端寬6.3厘米,高3.4厘米;塔基中部寬5.2厘米,高6.2厘米;塔剎高12.5厘米,有七輪,頂作火焰寶珠狀。塔基四面各刻有五座小像,塔基四面雕刻有佛經故事,通常是:第一面,一坐佛像,左二人,右一人,前有二虎,佛作割肉飼虎狀;第二面,一佛像坐中間,右二人,一立一坐,左二人,立持杵;第三面,一佛屈膝俯首,一人持刀加其首,一人承其下,一人倚基後,後有寶樹一株,是描寫月光王捐寶首的故事;第四面,一立佛像,左二人,右一人,前有二虎,佛作割肉飼虎狀。但也有描寫其他佛教故事的。塔身內壁上都刻有“吳越國王錢弘俶敬造造八萬四千寶塔。乙卯歲記”。按錢弘俶乙卯年即後周世宗(郭宗)顯德二年(955)。

金塗塔是先分片翻鑄,然後合而為一的。通常是:塔基和塔身連一起,分鑄四片;塔頂四角的蕉葉山花,每角分鑄三片,四角共分鑄十二片;塔剎也是另外鑄的;塔頂頂板和塔底底板也都分鑄。銅鑄金塗塔與塔底的底板,相輪和塔剎鑄在一起。鐵鑄金塗塔的相輪都是分鑄的。根據現有資料,金塗塔完全仿照印度塔的形式。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地區社會經濟充裕,統治者大興佛寺。《曝書亭集》云:“寺塔之建,吳越武肅王倍於九國。”錢弘俶大量鑄造金塗塔,遍施各地,甚至遣送國外。程龍山勝相寺記云:吳越忠懿王用五金鑄十萬塔,以五百遣使者頒日本,但所說十萬或八萬四千,不一定是實數。

歷代關於金塗塔的發現,見於著錄的有:《台州府志》、《兩浙金石志》、《曝書亭集》、《嘉泰會稽志》、《與地紀勝》、《勝相寺記》、《破山寺志》、《表忠譜序》、《紹興府志》、《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第11期)、《文物參考資料》(1956年第1期)等。

銅造像大小共60餘尊,其中有一尊觀音像甚精:她慈祥地坐在假山上,左腿下垂,右腿屈踏石上,左手微向後撐起,右手支在右腿上,那豐潤的肌體,寧靜、優美、自然的形象,使人感到親切。還有兩尊地藏像,雕鑄藝術也很成功。地藏坐像的座上,分別刻有:“府內女弟子吳二娘為口孫十二娘子造地藏”、“女弟子口三為四恩三有造地藏一身永充供養”。銅造像中,立像很多,都是細腰的,上身略後傾,衣飾合體,下身好像圍著一塊薄紗。背光的雕刻,精緻瑰麗,有些背光中間嵌了一枚銅鏡。銅造像中小型的坐像也很多,刻法較簡單,但也有很精緻的。銅造像中還有一種用銅板鑄刻的,其中有單獨一個的,也有許多像連在一塊的。銅造像中,有一件力士像和一件跪拜像,異常別致。此外有一件銅鑄的小龍,生動活潑。有兩件銅鑄的馬和麒麟,則比較古拙。

銅造像中,除用銅板雕刻的外,其餘都中空,花冠、頭部、身體、四肢、座等,大多分鑄,翻橫時往往有砂眼,所以在鑄像的內部,多有後來補貼上去的金屬小塊,除銅造像外,還有一尊石造像,三尊鐵鑄像,石造像採用紅砂石,外表塗金,蓮座上塗朱。鐵鑄像刻鑄雖較簡單,但臉部、衣紋和姿態的表現風格,非常古樸渾厚、生動而不板滯。

塔基中還發現許多銅鏡,大多素地無紋,但也有幾枚紋飾相當精緻,其中飛天鏡很引人注意。鏡質較薄,通身綠銹,小圓鈕、鈕外飾有四禽、四飛天。飛天露足,作飛蟬狀,首足翹起,腹部低下,因銅銹破壞了畫面,臉部模糊不清。四禽花草鏡也很精美,葵花形鏡邊,龜鈕,鈕外飾有四禽四花草,四禽的姿態生動。另外還有一面神騎鏡、紋飾極精,可惜殘破了,只剩下半面。這面鏡子是葵花形邊,圓鈕,鈕外飾有神人騎仙鶴、仙馬,仙鶴和駿馬的迅速飛奔,衣帶的迎風飄舞,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兩面鏡子的時代要比飛天鏡早些,約相當於唐代晚期的作品。

此外,還有銅盒三隻,許多錢幣,石座兩件,小石碑一個,鐵箱一隻。銅盒的形狀像從腹部中間剖開的圓球,正中穿一銅條。這三隻銅盒的大小,以腹徑為準,一隻13厘米,一隻11.5厘米,一隻10.5厘米,每隻銅盒上刻有很精緻的花紋。在銅盒裡面,較大的一隻墨書“景德吉”、“唐七郎”;另兩隻在兩半的內部各墨書有“唐”字。錢幣中有:開元通寶、乾元重寶、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成平元寶、祥符元寶、天禧通寶、天聖元寶、景祜元寶、皇宋通寶。另外還有九枚鐵錢、已銹,宇跡無法辨識:兩件石座,其中一件已殘破,另一件尚完好,上有彩繪。小石碑長26厘米,寬19.5厘米,上刻“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有座。鐵箱的蓋子已被打破,蓋倒側在石座上。鐵箱不連蓋高43厘米,長58厘米,寬62厘米,厚0.4厘米。鐵箱的蓋高1 6.5厘米,上部陽刻“金華縣大雲鄉祥符東第四保居住弟子妻永口並妻朱二娘闔家等,合入此龍宮內鐵函一所,永充供養。都勾當傳清涼祖教沙門居政。嘉祜七年壬寅十月一日匠人劉。”

萬佛塔建造年代,各書所載不一。《光緒金華縣誌》:“永福寺……西有塔九級,據《萬曆府志》宋治平初僧居政建;《大清一統志》作唐代建。明嘉靖十二年七月大風落其鐵頂,三千餘斤,乙丑,知府葉宗眷率民修。隆慶初,侍郎王崇記、康熙十五年,康親王臨郡,僧牧雇募修。乾隆六十年大風,塔頂又落。道光二十七年,僧定鍅募資大修,腹皮十三層,設梯曲折而上,足資遠眺焉。參舊志:塔高三十餘丈。下廣輪七尺許。今以日影勾股比例法,測得從黍尺塔高十五丈弱,量底層廣七尺強。”

《康熙金華府志載》:“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治平初建。”

此外,也有傳為三國時建。

“龍宮”內刻經後的題記是非常可靠的材料。題記云:“……大宋兩浙婺州保寧軍金華縣大雲鄉州郭內密印院釋迦遺法傳清涼祖教觀比丘居政,幼捐塵綱,落髮披緇……經於歲月,念歷諸方,負錫挈盂,遍游法席。至於長水,契志摳衣。一紀之間,奧明教觀。旋復故里,受業本院,講楞嚴口口金剛口信等經論。偶暇之外,尋睹本院有大藏經,即偏霸錢氏之所傳寫。其由綿歷歲月寢遠,遺失稍多,嗟乎法藏不全。遂懷堅志告募本郡檀越唐承遇及眾信人,同率資金,抄寫填補,雖已成就,安著未所,道得本郡檀越……泊募眾檀信,博施家財,口口木植。於本院大佛殿後,建造經閣三間。口口中間安貯大藏經文及盧舍郡、文殊、普賢尊像三軀,兩廈集眾看讀藏典,中安聖像,東西兩翼分口住世羅漢,以為續日口時薰修道場。及建口堂一所,逐日凌晨,聚眾講演真乘。泊乎方丈、廚、庫,以為憩息辦膳之所。僧堂一座,即檀越潘滋抽施家財口為建立。僧堂一座,內床、櫃、廚等事,悉皆圓備口雖梵宇告畢,塔廟敢無……遂乃恭命前項檀越王……共發口口口口口施口口口後甃砌填築口口口口於口口造釋迦如來口口口口口口口一所,口口幾巍巍出銀漢之外,雄雄鎮金輪之下……嘉佑七年壬寅十月二十八日當院上方住持都勾當勸緣傳清涼祖教觀沙門居政立”

由此可以推知,永福寺應該是五代吳越所建。文中所說:“尋睹本院有大藏經,即偏霸錢氏之所傳寫,其山綿歷歲月寢遠,遺失稍多……”可以證明康熙金華府志說密印寺吳越錢氏建,是比較可靠的。吳越時,統治者大興寺院。到錢弘俶,還將金塗塔大量地分送給各寺院,或者銅鐵鑄,或者紙絹印。“龍宮”內的金塗塔,很可能就是當時送人的。至於萬佛塔的建造年代,紀文中說得非常明白,是北宋嘉祜年間(1056~1063)僧居政募建的。後人將建塔的年代拉到唐代去,和建寺的年代混淆在一起了。

雖然萬佛塔塔基過去已經屢次被盜,但是出土文物仍是豐富的,據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藏金華萬佛塔塔基出土文物登記目錄:其中

嘉佑七年石經幢1座:

銅觀音坐像1尊;銅地藏坐像2尊;銅坐像大小共17尊(有部分缺背光座);銅立像大小共31尊(部分缺座);千佛像8尊;

銅龍1條;銅麒麟1隻:銅馬1匹;

銅佛座20座;銅佛背光9個;鐵鑄立像2尊;鐵鑄坐像2尊;石雕坐像1座;

金塗塔的蕉葉山花3朵;鐵鑄金塗塔4座;銅鎊金塗塔11座;

銅素麵鏡1面:素麵小方境一面、亞形素麵銅鏡5面;圓形素麵鏡4面;圓形素銅鏡15面;亞形禽獸葡萄鏡1面;禽獸葡萄鏡1 6面;菱花鏡4面;飛天鏡1面;千秋萬歲鏡1面;花鳥鏡2面;

“先師太道禪”磚1塊;

彩繪石座1塊;連座心經石刻1副;

銅盒3個;銅零件6件;

萬佛塔塔磚(磚上有造像)1塊;

石座1塊:“龍宮”石座1塊;

“龍宮”刻經及題記石刻6塊;

萬佛塔塔基長石塊(上有浮雕)若干。

共出土文物188件,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現在這些文物分別珍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其中,銅觀音像珍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1984年原金華縣文化館館長祝根山參觀時,還在展廳見過此物。據說,展出曾驚動了周恩來總理。1939年周恩來到金華時曾瀏覽過萬佛塔,石經幢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館。在浙江省博物館藏品定名凡例石刻類例四中提到了“五代金華萬佛塔地宮石幢”,六塊刻經石板還留在金華。

塔下刻經大石板出土並不多見,據載:北京房山區雲居古寺南塔附近出土了遼金時代的石經共10082塊,這批國寶決定於1999年9月9日9時9分9秒,回埋8000多塊,以便保存。金華萬佛塔下的石經板,是地宮石板,而房山石經板是為了保存經書而刻制的,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我國大多數佛塔,都有藏寶的“天宮”或“地宮”(萬佛塔稱“龍宮”),如果說“塔下寺”而不是指“塔下面(旁邊)”(密印寺),而是像民間傳說的那樣,是“塔下有寺”的話,那么,這個寺會不會就是已發現的由六塊石經板組成的“龍宮”。神秘的塔下寺又在哪裡呢?

萬佛塔復建

2014年8月30日上午9時,市區高山頭古城旅遊開發項目在古子城東側原金華老自來水廠地塊正式開工,市民期待已久的新萬佛塔是該項目的核心內容。項目完工後,新萬佛塔將成為金華城的一座新地標。
萬佛塔始建於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初名密印寺塔,因其塔身鑲嵌著數以萬計的佛像磚雕而被百姓稱為萬佛塔。它是古金華城的地標性建築,明代金華府治圖和清代金華府城圖中都能見其身影。《金華縣文史資料》中描述:“該塔是樓閣式的磚木結構,六角形,初建為9層……層層稜角飛檐。塔體內設扶梯,曲折而上……素有‘浙江第一塔’之稱。”
萬佛塔在金華城佇立近千年,最後倒在抗日戰爭最為艱苦卓絕的歲月里。1942年5月21日,在日軍進攻金華的最後關頭,為拖延日軍侵占金華的腳步,萬佛塔被國民黨守軍炸毀。
2013年,市政府在規劃“三江六岸”景觀時,將萬佛塔納為“十景”之一,即“萬佛迎賓”。今年年中,新萬佛塔設計完成。經前期緊張籌備,新萬佛塔於8月30日破土動工。
據介紹,新萬佛塔將沿承古塔優雅的造型。設計高9層,總高度為90米,其中檐口高度72米;1~7層將設小電梯,8~9層設步行樓梯。新塔將同時建成超過1000平方米的地宮。後期,新塔還將設定標誌性的“萬佛”佛像。
除了新萬佛塔本身,高山頭古城旅遊開發項目將同時建萬佛塔公園,擁有一系列配套景觀和設施。根據規劃,該公園將復建赤松門、修復一段古城牆,復建浮橋碼頭,新建文化展廳,並建成一個大型的地下停車場。今後還將新建永福寺、清風閣等建築。

背後故事

萬佛塔珍貴文物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回家”
市博物館館長昨講述“國寶”回歸背後故事

金華晚報訊(記者胡哲南)【摘自《金華晚報》2017年4月2日】

昨天上午,一看到萬佛塔珍貴文物———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我市文物志願者陳啟加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動。陳啟加說,萬佛塔是金華最重要的歷史地標之一,也是金華人心中無法磨滅的文化烙印。如今,隨著“國寶”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的回歸,金華市民最為迫切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183件精美文物“重見天光”

“萬佛塔地宮出土的珍貴文物是金華最重要的考古發現。”市博物館館長徐衛昨天說,萬佛塔始建於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間,原址位於婺城區塔下寺的山坡上,九層八角形樓閣式磚木結構建築,由佛僧居政倡導建成,初名為“密印寺塔”。因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塊磚上,雕有不同的精美如來佛像,一排排地結跏趺坐在蓮台上,其數萬計,故俗稱“萬佛塔”。

抗日戰爭時期,因其據高遠之地,為防日寇空襲而被拆除,餘三層。1956年底,駐金部隊在修建辦公樓時,意外發現萬佛塔地宮。1957年元旦,文物部門進行考古發掘,萬佛塔地宮內的經幢、金佛造像、金塗塔、銅鏡、石刻等35類共183件精美文物重見天光。由於當時金華不具備收藏保管條件,出土文物均藏於省博物館。1959年,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中最精美的“五代鎏金銅觀音造像”被國家博物館珍藏並展出。

“國寶”回家之路崎嶇坎坷

逛過市博物館的市民都能發現,在市博物館八婺古韻展廳二樓的萬佛塔展區,地宮復原陳列中空無一物,空蕩蕩的。徐衛說,在博物館基本陳列完成時,這個空白就一直是市博物館的痛。

1957年1月1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萬佛塔地宮中發掘出土文物183件,轟動全國。

2010年10月,我市舉辦了“金色的回歸———萬佛塔文物返鄉展”,引起了空前轟動。僅5天時間,參觀人次達1.3萬,不少市民表達了讓文物永久留在金華的願望。

2013年國家郵政總局發行的《金銅佛造像》特種郵票,每套6枚,水月觀音也在其中且排行第一,成為金華市民的驕傲。

2014年8月30日,萬佛塔重建工程啟動,市文物局全程參與了寶塔的方案設計過程,看著塔頂金光閃耀,水月觀音能否回鄉,還金華百姓一個心愿,再次被提上日程。

2016年文化遺產日期間,市文物局正式啟動水月觀音複製計畫。其中,由省博物館館長陳浩牽線搭橋,市文物局局長汪希燕與國家博物館聯繫協調。剛開始,國家博物館表示此事可能性不大,但汪希燕並未氣餒,詳細向國家博物館領導介紹了萬佛塔重建工程情況、市博物館萬佛塔地宮陳列空缺情況以及金華人民的期盼。

2016年6月26日,市文物局給國家博物館去函,最終真情打動了國家博物館。7月4日,副市長祝倫根、市文物局局長汪希燕赴北京協商,得到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的支持,國家博物館隨後正式啟動複製工作。經過數月努力,10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國家博物館為市博物館複製唯一一件鎏金銅觀音造像用於展覽。

今年3月23日,這尊唯一的複製品帶著國家文物局核發的“身份證”抵達金華,4月中旬將正式與市民在“越地佛韻———金華萬佛塔地宮出土文物60周年特展”展覽中見面,展覽結束後,將在市博物館陳列的地宮復原場景中長期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