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葳蕤散、萎蕤散 |
組成: | 萎蕤2兩,白薇2兩,麻黃2兩,獨活2兩,杏仁2兩,芎2兩,甘草2兩,青木香2兩,石膏3兩。 |
主治: | 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眩痛,喉咽乾,舌強,胸內疼,心胸痞滿,腰背強。溫風之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其形狀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則小便難,發其汗者必譫語,加燒針者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矢便利。 |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分3服,取汗。 |
加減: | 若一寒一熱,加朴消1分及大黃3兩下之。如無木香,可用麝香1分。 |
各家論述: | 《千金方衍義》:《千金》體究長沙余蘊,悟得發汗後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藉此以治溫病汗後灼熱,兼取麻黃升麻湯中萎蕤合麻杏甘草,僅取方中四味而麻黃升麻湯之格局,儼然萎蕤滋腎益肺,內化厥陰火熱,外通少陽風氣;佐石膏以降逆滿;獨活、芎、杏仁佐麻黃以解鬱蒸,得石膏之寒化不獨解表,並能散火;甘草一味專和麻黃、杏仁之性也。此方中萎蕤、白薇、青木香、石膏自是一路,為方中之主;麻黃、杏仁、芎、獨活自是一路,為方中之賓,作兩路看方,得賓主歷然之妙,深得風溫主治之奧。 |
附註: | 葳蕤散(《聖惠》卷十)、萎蕤散(《普濟方》卷一三一)。 《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編輯 方名萎蕤湯 組成萎蕤1兩,柴胡(去苗)1兩,羚羊角(鎊)1兩,石膏(碎)半兩。 主治 傷寒數日,餘熱不解,時發寒熱。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製備方法 上為粗末。 |
相關詞條
-
萎蕤
)甘、平、無毒。 主治1、眼紅兼有澀、痛。用萎蕤、赤芍、當歸、黃連等分,煎湯熏洗。2、眼見黑花,紅痛昏暗。用萎蕤(焙)四兩,每取二錢,略加薄荷...萎蕤一兩、芭蕉根四兩、滑石二錢,水煎,分三次服。4、小便澀,發熱口乾。用...
釋名 主治 -
大柴胡加萎蕤知母湯
方劑主治:傷寒7-8日不解,默默心煩,腹中有乾糞,譫語。
方劑名稱 處方 方劑主治 用法用量 摘錄 -
崴蕤
註:“葳蕤,羽飾貌。 註:“葳蕤,花鮮好貌。 曰:“葳蕤,委頓也。
詞語簡介 藥理作用 -
萎香
萎香,中草藥植物,用水煎服。,主治眼紅兼有澀、痛。用萎蕤、赤芍、當歸、黃連等分,煎湯熏洗等。
簡介 主治 -
防風湯
防風湯,中醫藥方,用於風寒濕痹,腰腳沉重浮腫,夜則痛甚,兩足惡寒,飲食轉減,肢體瘦乏;諸風疾等症。
方劑1 方劑2 方劑3 方劑4 方劑5 -
防己湯
防己湯,中醫藥方,用於小兒感冒風濕之氣,失於解表,流注兩足疼痛,至兩膝浮腫,不能屈伸,轉成癱瘓等症。
方劑1 方劑2 方劑3 方劑4 方劑5 -
玉竹
藥;潤燥藥。 科屬分類:百合科。 別名:熒、委萎、女萎、葳蕤、王馬、節地、蟲蟬、烏萎、青粘、黃芝、地節、萎蕤、馬熏、葳參、玉術、山玉竹、筆管子...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熬膏、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
植物描述 玉竹品種 藥品簡述 用藥禁忌 中藥化學成分 -
大棗湯
大棗湯,中藥方劑之一。主治:歷節疼痛。
名稱 來源 組成 用法 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