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溫,K·

萊溫,K·

美國心理學家。1890年9月9日生於普魯西省的莫基爾諾(現波蘭境內)。曾師從格式塔心理學主要代表W.克勒,191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27年任柏林大學教授。1933年移居美國,先後在史丹福大學、康奈爾大學任教。1935~1944年任愛荷華大學教授。1944年任麻薩諸塞理工學院群體動力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關於人格的動力理論》(1935)、《拓撲心理學原理》(1936)、《社會科學中的場論》(1951)等。

人物簡介

美國心理學家。1890年9月9日生於普魯西省的莫基爾諾(現波蘭境內)。曾師從格式塔心理學主要代表W.克勒,191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27年任柏林大學教授。1933年移居美國,先後在史丹福大學、康奈爾大學任教。1935~1944年任愛荷華大學教授。1944年任麻薩諸塞理工學院群體動力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關於人格的動力理論》(1935)、《拓撲心理學原理》(1936)、《社會科學中的場論》(1951)等。
萊溫雖然是一位格式塔學派學者,但他更關注需要、動機、人格與行為的研究,更多地把心理學視為一門社會科學。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中,萊溫有許多開拓性成就。他首先倡導群體動力學的研究,其中有名的是關於三種領導風格(民主型、獨裁型、放任自流型)對群體氣氛及群體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1939),指出在民主型領袖的領導下,群體的工作績效與社會心理氣氛比在獨裁型及放任型領袖的領導下優越得多。在這方面,他提出的許多概念,如群體動力、內聚力、領導風格、抱負水平等,已為後人所接受。他還提出了研究人類行為的公式:
B=(P,E)
式中B為行為;P為個體;E為情境;為函式關係,即行為是個體與其心理情境二者的函式。
他於1942年建立社會問題心理學研究會,倡導有關解決社會問題的行為研究,並培養出一批社會心理學人才,如L.費斯廷格、H.H.凱利、M.多伊奇、D.卡特賴特等。美國心理學會的兩任主席、心理學史家E.博林和G.墨菲曾高度評價了萊溫,說他“可能是時代精神的代言人”,“在社會心理學者中,他的工作一直保持著突出的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