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伊爾地球觀

他抱著堅定的信念,不依賴聖經上的詞句,努力用現在還繼續起作用的自然營力去說明過去的地質現象。 萊伊爾強調“現在是認識過去的鑰匙”,主張地史時期的事件無論在量的方面還是質的方面都與現在毫無不同。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不同的社會環境造就了三個迥然不同的地質大師。

自然科學史家說:就象1642年伽俐略逝世的同年牛頓誕生,後者使前者的力學得到發展那樣,1797年偉大的赫頓逝世,同年萊伊爾誕生並進一步發展了前者的業績。這足以說明萊伊爾在地質科學形成中的作用了。
萊伊爾的地球觀集中體現在《地質學原理》一書中(1830年1月出版第1卷,次年出版第2卷,1833年5月出版第3卷)。他抱著堅定的信念,不依賴聖經上的詞句,努力用現在還繼續起作用的自然營力去說明過去的地質現象。也就是說,要認識地球的歷史,用不著求助超自然的力和災變,因為通常看來是“微弱”的地質作用力(大氣圈降水、風、河流、潮汐等),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慢慢起作用,就能夠使地球的面貌發生很大的變化。他承認陸地的升降運動,把義大利塞拉比寺院的三根石柱(它們曾部分被海水淹沒)作為《地質學原理》的刊頭畫,並指出斯德哥爾摩附近海面以上200呎的海生動物的貝殼說明陸地的上升。他不相信相對短時間內的激烈變動,用了幾十頁的篇幅反對德博蒙的造山運動。
萊伊爾強調“現在是認識過去的鑰匙”,主張地史時期的事件無論在量的方面還是質的方面都與現在毫無不同。這一思想被發展為“將今論古”的現實主義原理。他以居維葉的突變論(曾譯災變論)為攻擊目標,樹起了均變論(曾譯漸變論)的旗幟。在萊伊爾逐步取代了居維葉之後,均變論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成為地質學的信條,本世紀60年代以前的地質學教科書,幾乎異口同聲地說“萊伊爾用均變論統一說明了地質現象,建立了科學的地質學”,唯恩格斯獨具慧眼,在當時就指出了他的致命弊病。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不同的社會環境造就了三個迥然不同的地質大師。隨工業革命的勝利完成,英國平穩地過渡入資本主義社會;萊伊爾出身於經濟條件優裕的大地主階層,所以不希望變革。他足跡遍及歐美大陸,仔細觀察和記錄各種現象;他使用的鍵子小巧精美,很難與打石頭採樣聯繫起來。與史密斯在開鑿運河、赫頓在經營農場和工場中積累大量的實踐經驗而上升為科學家不同,萊伊爾是貴族式的或紳士式的科學家。至1875年萊伊爾去世,“原理”的第一版和第十一版的結論幾乎完全相同,說明45年裡他的學術思想幾乎沒有發展,是對他“均變論”的絕妙注釋。法國當時正處於大革命的急風驟雨中(只要讀一些雨果的名著就可知道),造就了居維葉這樣一個突變論者。德國當時的經濟和科學水平都較英、法落後,為魏爾納的靜止的地質學提供了講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