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
萆粟滲濕苡苓澤,滑石通草丹皮柏;濕熱下注成瘡瘍,滲利解毒濕熱排。
組成
萆粟10g,薏仁30g,黃柏15g,赤苓15g,丹皮15g,澤瀉15g,滑石30g,通草5g。
用法用量
水前服。
功用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主治
濕熱下注,臁瘡漏蹄。
方義
在萆粟滲濕湯中,萆粟作為君藥(主藥),起著利濕去濁、祛風通痹的作用,可用於膏淋、白濁、白帶過多、風濕痹痛、腰膝疼痛。薏苡仁、土茯苓、滑石共為臣藥(輔藥),其中薏苡仁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又是一種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體皮膚光澤細膩,消除粉刺、雀斑、老年斑、痤瘡;土茯苓解毒除濕,利關節,主治治梅毒、筋骨攣痛、腳氣、疔瘡、癰腫、瘰癧;滑石利尿通淋,清熱解暑,祛濕斂瘡。三藥合用,共助君藥利水消腫、清熱排膿之功。本方還佐以牡丹皮滋陰降火,解斑毒;澤瀉利水滲濕,瀉熱通淋;通草清勢利水,利小便,兼解諸藥毒;黃柏性味苦寒,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之功效。總之,全方諸藥相合,起到了很好的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功效,對治濕熱下注之臁瘡十分見效。
運用
本方治療濕熱下注,臁瘡漏蹄者,以瘡瘍皰疹或皮膚潮紅,腫痛瘙癢,糜爛滲液,胸悶納呆,便溏溲赤,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臨床常用本方加減治療濕疹、丹毒、足癬繼發感染、膿疤瘡、水漬瘡、陰癢等疾病,以及急性或亞急性過敏性皮膚炎、肛門直腸周圍急性化膿性感染等屬濕熱下注類疾病。
加減化裁
對於挾風瘙癢的患者,應在萆粟滲濕湯的基礎上加白鮮皮、地膚子、荊芥、防風、蟬蛻,以清熱利濕,祛風止癢;對於瘙癢劇烈的患者,應在萆粟滲濕湯的基礎上加浮萍9g、白蒺藜15g,以祛風透疹,清熱利水;對於便秘患者,應在萆粟滲濕湯的基礎上加大黃(後下)12〜15g,以清熱通便;對於濕熱較盛的患者,應在萆粟滲濕湯的基礎上加龍膽草、梔子各12g,以清熱燥濕。此外,對於熱毒壅遏、紅腫熱痛的患者,應將萆粟滲濕湯合五神湯、黃連解毒湯加減;對於濕熱下注、腫脹糜爛的患者,應將萆粟滲濕湯合龍膽瀉肝湯加減;對於氣虛下陷、朝輕暮腫的患者,應將萆粟滲濕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對於脾虛濕盛、泄瀉便溏的患者,應將萆粟滲濕湯合參苓白朮散加減;對於血虛風燥、瘙癢脫屑的患者,應將萆粟滲濕湯合四物湯加減。
附註
臁瘡,是指發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潰瘍,又稱褲口毒、裙邊瘡,俗稱老爛腳,相當於西醫的小腿慢性潰瘍。中醫認為,臁瘡多是氣滯血虛、濕熱下注、脾虛濕盛等原因所致。其中,濕熱下注引起的臁瘡較為常見,是指人體本有局部氣血瘀滯,復因破損,濕熱毒邪入侵,日久熱勝肉腐,則瘡面膿水浸淫,穢臭難聞;濕熱為患則漫腫灼熱,或發濕瘡,癢痛相兼;嚴重者正邪交爭,則惡寒發熱;舌邊有瘀斑為氣血瘀滯所致;苔黃膩、脈細數為濕熱為患之象。對於這種濕熱下注引起的臁瘡證,最適宜採取清熱利濕、和營消腫的治療方法,而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功效的萆粟滲濕湯無疑是最件的方藥詵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