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湖安瀾橋

安瀾橋,位於菱湖鎮北柵,是鎮區重要建築物之一。該橋為三洞環形石橋。長58.5公尺,寬4.55 公尺,上下踏步各33級。

“八月澄波分外寒,女郎踏月上安瀾。晶宮不受妲娥妒,水色開光總一般。”這是清朝一位詩人詠安瀾橋的詩。詩描寫了中秋安瀾橋的秀色,表達了女郎對橋的眷戀。
安瀾橋,位於菱湖鎮北柵,是鎮區重要建築物之一。該橋為三洞環形石橋。長58.5公尺,寬4.55 公尺,上下踏步各33級。該橋未建前,湖西墩與菱湖鎮來往交通,靠南、北兩渡船解決,由於湖面較寬,有時風浪很大,來往人員時受風波之險。清康熙三十年(1696),當時百姓要求建橋的呼聲很高,但因資金難籌,願望未能實現。康熙四十三年(1704),菱湖鎮祗園寺有位叫松岩的僧人,自願任勞募化建橋,接著就開始動工建橋。康熙四十六年(1707)松岩去世,其徒弟繼承師志,繼續邊募化邊建橋,由於連年饑荒,籌募甚為困難,故未全部竣工,但石橋已初步建成,長虹初展,百姓稱便,取名“安瀾”。從此,湖西墩因橋之利,市集逐漸興旺。隔了七十年,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在里人協力捐資下,改建成環形石橋。民國8年至10年(1919~1921),共化3年時間進行重修,由鄭姓石鋪承包,化白銀二萬四千兩,建成氣勢雄偉的三拱環石橋,至今巍然屹立,雄姿英發。
安瀾橋畔,有許多菱湖人民留下的可歌可泣的事跡。1861年5月,在菱湖人民支持下,太平軍李秀成部與清軍趙景賢部血戰於安瀾橋畔,擊斃清軍南鄉目吳以著。抗日戰爭期間,1939年3月,日寇沿龍溪自南向北竄擾,途經菱湖,就在安瀾橋畔遭到抗日愛國將士的迎頭痛擊,打得日寇暈頭轉向,死傷極大,大長了我國民族志氣。新中國成立後,該橋隨著鎮、鄉、村經濟建設的發展,已形成菱湖鎮壓西北郊水陸路的交通重要通道。橋的兩岸舊邈變新顏,橋西有:菱湖醫院、造船廠、自來水廠、石油倉庫;橋西北有龍溪港,溪西鄉五家墩村,以及荻港、和孚鎮;橋北有:菱湖化學廠、菱湖絲廠等企業,該橋在溝通鎮、鄉、村交通、繁榮鎮、鄉、村市場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安瀾橋,環如半月,長若垂紅,從建橋至今已有280多年歷史了。站在橋上,著名“水市”菱湖鎮的景色可一收眼底;清晨、傍晚,彩霞、波光、燈火伴送著來往舟楫,構成了一幅別具風采的畫圖。
安瀾橋

安瀾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