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平扁,體盤薄,寬大於長,近菱形。頭稍長,吻端尖,呈小三角形突出。口中大,腹位,平橫裂,前頜中部凹入,後頜中部凸出。兩頜齒粒狀,鋪石狀排列。眼小,背位,稍突出;眼間隔寬稍大於眼徑,中間微凹。鰓孔每側5個,腹位,狹小,大小及間隔近相等。尾部平扁而較粗,長近等於全長之半;側褶不發達。背鰭2個,分離,位於尾的後半部,兩鰭間隔較小,第2背鰭距尾端很近;兩鰭近同形同大,前後緣連續呈弧形,後緣連於皮上,無下緣。胸鰭寬大,位於體盤兩側,前緣波曲,向前延伸至吻側前部,在眼後的外側凹入;外角鈍圓,後緣略圓,里角圓鈍。腹鰭較小,起點位於胸鰭末基稍前下方,外緣分裂較淺,前部突出呈足趾狀。無臀鰭。尾鰭很小,上葉不發達,下葉退化。體無鱗。無側線。眼眶前和眶上各有結刺3—5個。噴水孔前結刺2—3個。頭後脊板上結刺1—2個。尾背面有結刺1縱行,兩背鰭間有1—2個。腹面有許多粘液孔,位於黑點中。背面暗褐色,有許多大小不同的淡黃色圓斑,在兩側較對稱;胸鰭里角上方圓斑上有暗色斑塊1個,肩區無圓斑。腹面色淺,有許多黑色斑點。腹鰭的足趾狀部分外緣及鰭腳腹面白色。體盤長一般為20—30厘米。
棲息習性
棲息於水深40—80米,水溫稍低的沙底質水域底層。遊動緩慢,靠胸鰭擺動。白天常半埋於沙中,只露出眼和噴水孔,夜間活動覓食。平時較分散,越冬時喜集群。冬季移向深水區越冬。
食性特徵
肉食性魚類,主要食物為甲殼類、底棲貝類、小型魚類及頭足類。
生殖特徵
2齡可達性成熟。產卵時喜群集,雄性魚排出精子,雌性魚排出卵細胞,水中完成受精過程形成受精卵。生殖期4—6月。
地理分布
分布於黃海、東海北部。
經濟利用
常用底拖網、延繩釣和三重刺網漁具捕撈。肉味較好,可鮮食,亦可加工鹹乾品。
海洋魚類之二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此外,在體型結構、繁殖生長、攝食營養、運動等方面都有其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