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簡介
從2012年11月15日到12月18日,已經有471名員工被列入了華銳風電的“停工放假”名單中,這比最初曝出的350人,增加了一百多人。對於復工時間,華銳風電沒有給出承諾。華銳風電的這些員工或許會經歷一個漫長的假期。據華銳內部員工說,無奈的“停工放假”,既離不開行業的困局,也與企業內部的管理不善脫不了干係。在他們的眼中,代理總裁尉文淵一上台,就強硬地揮舞著大棒,變相地讓他們離開。
觸犯法律
北京市隆安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趙洪升律師表示:“採取 ‘停工放假’的方式不合理,至於孕婦更應該得到保護,‘停工放假’這一做法依據的是《北京市工資支付辦法》第二十七條,這一規定與2008年勞動契約法第四條相違背,涉及到勞動時間和報酬等重大事項必須要經過職代會,與工會協商,停工放假也侵害員工的再就業權(不解除勞動契約,社保關係不終止,員工無法找工作)。”依據《關於調整北京市2012年最低工資標準的通知》,“我市最低工資標準由每小時不低於6.7元、每月不低於1160元,提高到每小時不低於7.2元、每月不低於1260元。”
事件原因
隨著產業政策的縮緊,國家能源局要求各省區市嚴格執行風電項目核准計畫,不得擅自核准計畫外風電項目,華銳的高額庫存已經超過80億元,資金鍊岌岌可危。據華銳風電內部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管理層介紹,華銳風電已通過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來補充流動資金。11月21日華銳發布的公告顯示,公司為緩解現金流壓力,保證其正常經營周轉和業務發展需求,將部分閒置募集資金9.3億元用於暫時補充流動資金。
湘潭電機股份風電部部長潘文威表示“華銳風電沒有核心的技術。關鍵技術都是買來的,只是企業員工多些,企業規模大些,整體實力並不能算是風電行業的‘龍頭老大’。”潘文威還提出一點,“華銳選的是帶齒輪箱的雙饋發電機型,故障率很高,配件更換的成本也很高。這也影響了華銳產品的質量。”
作為政策導向性的行業,中國風電業的發展軌跡多是貼合政策路線。政策利好不再,行業已陷入整體困境中。
尉文淵出任華銳風電代總裁已經約三個月,這位資本市場的傳奇人物,似乎並沒有順利地帶華銳“走出低谷”。
陷入困境的華銳風電開始把“雙海”戰略作為突破口。上述華銳風電內部管理人士告訴記者:“華銳成立了 ‘華銳風電國家能源海上風電技術裝備研發中心’,已開發出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3兆瓦、5兆瓦和6兆瓦陸地、海上和潮間帶系列風電機組,並進行10兆瓦及以上更大功率風電機組技術的研發。5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已經投入運營, 6兆瓦風電機組也已在江蘇完成調試併網。”
“另外,華銳風電早已開始對新興市場進行布局,印度、加拿大、土耳其、巴西、非洲等新興市場,都是未來華銳風電發展的重要掘金地。2011年,海外業務份額是0.77%,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的海外業務份額為9%。公司預計到2015年,海外業務將占到舉足輕重的地位。”
同處在風電行業的潘文威認為,風電企業要想發展,“要在保障質量下控制成本,先活下來。然後採用發電機最佳化設計、零部件國內採購、批量採購等措施,提升自身競爭力。”
他說:“而對於中國風電行業,不能大躍進。首先要提高風電行業市場的進入等級,然後要改變風電企業評估體系,不能僅按生產量來評估一個企業實力,應該綜合考慮其產品質量、故障率和發電量。最後,在目前階段,國家對風電還要進行補貼。”
風口浪尖的華銳風電,依舊負重前行。除“停工放假”風波,鹽城項目被指是“空殼”、更改風機保質期、貼發票避稅等都令這個昔日的 “風電奇蹟”雪上加霜。
風電巨頭的光環和1000元的“放假”工資看似不成比例。據記者了解,很多“被放假”的員工都已經開始尋找自己的下一份工作。
對於華銳風電的未來,華銳風電方面並沒有給記者回復。劉明是悲觀派,他猜測華銳風電是熬不過這個冬天了,會拋售股權,然後,曾經的風電神話隕滅;而徐朗卻是樂觀派,他看好風電行業的未來,相信自己供職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