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華豐鎮,位於寧陽縣東部。北依泰山,鎮西北角及大汶口;南臨曲阜,與石門寺國家森林公園一山之陰陽;西界為京滬鐵路,東與本縣東莊鄉唇齒相依。華豐鎮是寧陽縣經濟重鎮、國家級重點鎮、山東省中心鎮、山東省十個經濟發達鎮“擴權強鎮”試點之一,素有“經商黃金寶地”之稱。
行政區劃
轄62個行政村:東磁東村、東磁西村、新街、白土廠、井泉莊、田家院、歇息鋪、南高村、北高村、西高村、、張家寨、任家街、北馬家寨(北馬家寨、西北莊)、永安寨、東北莊(東北莊、侯家寨)、石家門(石家門、於家莊)、南梁父、小河西、喬家莊、勝天莊、東
爵山、西爵山、紅旗、馬梁(馬家莊、梁家莊)、塘坊、成功莊、張家村、梅村、湖村、高莊、永義莊、西故城、北故城、進糧莊、滿家村、東營、西營、順義莊、梧桐峪(梧桐峪、孫家峪、李家峪)、孔家莊、胡家莊、潘家莊、鳳山峪、翟家莊(翟家莊、新莊)、朱家窪、埠南、前呂觀、後呂觀、沈家莊(沈家莊、大石橋)、大王家莊、韓家嶺、南馬家寨、楊家莊(楊家莊、王家莊)、上陡溝、下陡溝、東范家莊、西范家莊、南王家莊、門家莊。
區劃沿革
華豐鎮歷史悠久,古代屬魯國,為春秋時期孟氏成黽。《春秋》“載:襄公十六年秋,齊侯代北圍攻城。《左轉》云:“師圍城,成人代齊師,欽馬於淄者”淄水出泰山樑父縣西,北入汶,淄水即境內故城河。《讀史方輿紀要》亦云:“成,魯地,應在寧陽東北90里”據此成城故址在華豐鎮西故城、北故城、東莊鄉南故城三村之間,西臨故城河。古磁窯址上有西磁窯、田家院、東磁窯等村落。磁窯火車站即因古磁窯命名,址內瓷片俯拾即是。曾出土的窯具有體,有燒窯、墊板,墊餅、點支三角古墊等。
產土具有摸具、研磨器、碾石等。生活用具以碗為主,其次是罐盆等,還有各種采由平分人物像佛像和虎、馬狗、豬龜、蛙等動物玩具各種資器造型生動,工藝精湛。現成城東北角尚存,最高處高出地面為12米,東北各殘長約100米,西南角僅存在轉彎輪廓。西北部被河沖毀。今田家院(為墓地)一帶中故城址西南部。為中心建築區,暴露磚瓦碎片,發現很多眼陶圈水井,本集到花紋鋪地磚還有三紋圓瓦當“長樂馬央”圓瓦當樹木雙獸紋半瓦當等戰國、漢代遺物。
之後,歷經滄桑。至清代,南半部原寧陽縣故城社;西半部,屬泰安縣崔村地方,梁父地方。
華豐鎮煤藏豐富據傳說,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20至公元前201年寧陽華豐一帶發生現有煤、並被開採使用。
清宣統元年(1909年)濟寧商人在華豐開辦煤窯,取名“華豐煤礦分司”,1931年改組為“華豐合記煤礦分司”,1938年日本占領礦區,以“華豐煤礦”為名。“華豐”由此名,沿用至今。
1938年,華豐鎮南半部屬寧陽縣九區。北半部屬泰寧縣改名為組陽縣來屬未變。1957年8月為新泰縣。1959年12月華豐人民公社由新泰縣復歸寧陽縣。1985年12月華豐區分為華豐鎮,靈山鄉。2001年3月華豐鎮、靈山鄉合併為華豐鎮。
文物古蹟
靈山寺建於金代素有“鐵索靈山寺”之稱,風景秀麗,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磁窯址,位於西磁窯村東。該磁窯建於隋盛於唐宋。宋代成為陶瓷手工業生產的基地。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成城遺址為縣級文物保戶單位,建於春秋時期是魯國孟氏成邑。
聖姑堂
貞孝牌坊
石門寺國家森林公園
鳳山峪風景區
偉人的足跡
1959年4月5日毛澤東主席在上海召開中共八屆七中全會之後,曾在華豐溫步鄉間大路,笑容滿面,高興地望著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山野。駐留18小時之久。讓人永經面懷。
自然景觀
山
華豐鎮鏡內丘陵山頭有26個,分兩大系列,南部錯山鏡,葫蘆崖山,老虎窩山等山頭相連,靠北為靈山簸箕山,老富山、爵山、魯姑山等一列,均為東西走向,磁萊鐵路以南。形成華豐鎮南部兩道天然屏障。
鳳仙山
寧陽,泗水界山,主峰海拔608米。為寧陽縣境內最高點,花崗片麻岩山體。山勢綿延數十里,松柏蔥鬱、榆槐滿山,果樹飄香,景點眾多,主要有穆寨頂、跑馬嶺、朝陽洞、掛山崛。清代學者孔尚任曾在此隱居寫作《桃花扇》。據明朝天啟丙寅年《重修鳳仙山玉皇殿前石崖碑記》云:“不知鳳仙山何以得名,或者山形似鳳,或者仙姑在此修煉……”。傳說穆桂英手下大將黃鳳仙曾在此戰鬥過,故山被叫做風仙山。清代因四方民眾上山進香供奉神仙,曾改名奉仙山。穆寨頂位於鳳仙山正中,頂部有兵寨遺址,尚存旗桿窩,傳說穆桂英曾在此安營紮寨。穆寨頂西面緊連跑馬嶺,遠望山嶺平坦,據說是穆桂英騎馬射箭的訓練場。朝陽洞在主峰南面的半山腰,洞口僅能容一人鑽進,深不見底。鳳仙山東部俗稱葛山腳(因生產葛草,伸向東北而得名),峰頂殘存有軍閥混戰時期的幾段殘牆。其北峰,突兀陡峭,被稱作“刮山崛”,又叫“刮天橛”,意思是快刮著天了。
靈山
靈山位於梅村以北,湖村以南,東西長500米南北寬500米,面積0.25平方公里,海拔172米,該山是華豐境內中部山列的東頭。
該山在縣東北90里,是附近有名的風景區,樹木蔥鬱,四時交翠,上有秦峰寺,本唐時女少峰寺、有上元元年古塔、山麓里許有井。舊時山僧放濯以鐵索設機吸水而上,故又曰,鐵索靈山。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省有古碑刻古建築,山南而建有四段登頂石階,坡度不大,不亞於泰山南天門下的十八盤。
解放後,解放軍陸續在此建軍庫,連同靈山東西的兩座山頭挖洞作庫房,並有鐵路直達該山。該山為華豐境內的存有古蹟的唯一山峰。植被茂盛,以柏為主,環境幽雅秀麗。
錯山鏡
位於翟家莊、鳳山峪南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1500米,面積為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562米,位於華豐鎮東南角,是華豐境內最高點。因山崖上有一片石英石,遠看如一面鏡子,反射陽光而得名,錯山鏡。該山峰為沙石山,植補疏稀無水。
葫蘆崖山 位於胡家莊經東,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750米,面積為2.6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98.9米。據說,在明朝末年(1613年左右)人們剛搬入此地居住時,發現此山崖形狀似葫蘆,因取名葫蘆崖。
老虎窩山
位於東范家莊南面,東西長3000米,南北寬600米麵積1.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06.2米。位於華豐鎮與曲阜市交界處,是華豐鎮南部邊界的一個山頭。據說,人們剛入此地居住時發現山上有虎,並有一之同,因此取名“老虎窩山”。
簸箕山
簸箕山位於高莊東南,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1000米麵積為1平方公里,海拔251米,靈山西面,故鄉宣山以東,因該山形狀象人們使用的簸箕,而得名簸箕山,該山為青石山(石灰岩),植被稀疏。
老富山
老富山位於永義莊、高莊兩村北面,東西長2250米,南北寬750米,面積1.69平方分里,主峰海拔245米,該山東面為簸箕山,西面為爵山。為青石山,(石灰,岩),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華豐鎮辦華建水泥廠便以該山為石料來源地,開山取石燒制水泥。本世紀初泰山水泥由華建水泥廠擴建改制建成後,也以該山為石料來源之一。
爵山
爵山位於爵山莊北長為1750米,南北寬750米麵積1.31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91米。傳說,山上有揚二郎擔山時踩下的腳印取名為“腳山”。該山為青石山。1958年華豐公社組織人員大搞綠化荒山時,在該山中部前後面栽柏樹幾萬棵現仍較好保存,樹木蒼翠。
魯姑山
魯姑山位於張家村西東西長500米,南北約1100米麵積為0.8平方公里,海拔239米。據載;春秋戰國時齊魯交戰齊王有旨“兄賢石代一次,齊兵追魯國一婦人,婦人攜二男,領大抱小,齊兵追近,婦人丟下小的抱起大的慌忙奔跑,齊兵力追而捉,問及原因,婦人回答:“大孩是侄,小孩是兒,願殺兒”。齊兵聽後說:“魯國的農婦道就女口此高尚,哪能征服魯國呢?”婦侄長大後,在此山修了一座義姑洞,紀念姑媽,後人便把此山叫魯姑山。(該洞已不存在)。該山是華豐鎮西部與磁窯鎮交界處的一座山頭為青石山。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張家村村民便以采該山石作石器(主要是石槽門枕蒜臼)為業。至八十年代魯姑山東、南、西三面建起了一批小型採石場。取石粉碎為石子,運往各建築工地。規模逐步擴大。到2003年底魯姑山西南角,山頭已下降幾十米。
河
柴汶河
流經華豐邊界的柴汶河為柴汶河的下游,境內東起勝天村北,流經南良夫村、小河西村,在喬家莊北轉向西北、經石門村東,在任家街村東又轉向西,經東北莊村、北馬寨村、高村北流入大汶河。
古城河
發源於境內鳳仙山,全長16.3公里,河床寬60米,系時令河。上游建有水庫一座——翟家莊水庫。
文化藝術
清朝和民國時期,境內部分村莊的農民自發地組織起業餘戲班,利用冬閒或農閒時節在本村或到外地演出。
舞蹈“七.七”事變前,有業餘舞蹈社團30餘個,種類有龍燈、頂燈、高蹺、划船、趕驢、秧歌、抬贓官、二人摔跤、老漢推車等。
東北莊村龍燈為例,所制龍燈一般為7節(或9節),以木竹作胎架,紗衣罩身,牛油蠟燭照明,演出人員分為“前七後八,中十二”即七人輪流掌頭,八人輪流執尾操作。表演開始,先“跳龍門”,後下蹲,頭尾三交,再縱身而起進場。此時,燃放焰火,恰似雲霧繚繞,隨即龍頭飛起,從後穿過,全龍身翻滾,連續四次,謂之“闖四門”、“滾龍翻身”,非武功深厚者為之難之。
戲曲主要有:山東梆子、豫劇、呂劇、拉魂腔(又稱拉胡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