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紀錄片節

現為張虹紀錄片攝影師,“華語紀錄片節”選片人。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張虹和夥伴們興起了辦“華語紀錄片節”的念頭。 ”張虹說,對於紀錄片,她有一種深沉的愛。

組建過程

關於這個詞條的確很難編輯,只能摘取一段深圳晚報的實時採訪給大家來了解一下這個華語紀錄片節的組建過程。
■ 本報記者 梁群
在開幕影片的放映結束後,“華語紀錄片節”總監張虹、評審鄭傳鍏、林偉鴻來到圓筒現場,與現場的觀眾進行交流。之後,本報記者跟他們三人進行了聊天式的採訪,了解到關於“華語紀錄片節”是怎么誕生的,它如何走過這三年,作品選擇和入圍情況等一些背後的故事。
●張虹,香港紀錄片導演。1999年開始拍攝紀錄片,第一部作品為《看不見的女人》。2002年完成《平安米》及《中學》,2003年攝製《搬屋》。《平安米》獲2002年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公開組金獎及大獎。
●鄭傳鍏,電影愛好者及自由撰稿人,文章見於《信報》、《大公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站等,“華語紀錄片節”選片人。
●林偉鴻,香港資深攝影記者,曾獲多項國際攝影大獎,曾為某香港知名報館攝影部主任。現為張虹紀錄片攝影師,“華語紀錄片節”選片人。

這是個沒有獎金的比賽

張虹:
這是個沒有獎金的比賽
談及為什麼要辦這個“華語紀錄片節”,拍了8年紀錄片的張虹說那要回到2007年,她聽說內地也開始有人拍紀錄片,偶然看到幾部,嚇了一跳,“因為以前都沒聽說過,我竟然一直都不知道有這樣好的片子存在,真是慚愧。”後來張虹了解到,因為這些作品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影展,所以就像王昭君起初那樣默默無聞。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張虹和夥伴們興起了辦“華語紀錄片節”的念頭。2007年開始,他們搞了一個很小的展映和研討交流會。放了不到10部片子和兩場研討會,反應還不錯。2008年就改為華語紀錄片節了。
張虹說,香港人很少接觸紀錄片,很多電影工作者也不例外,大家對紀錄片也有很多成見:技術粗糙,無美感可言;非常嚴肅、沉悶。“其實好的紀錄片既可以講嚴肅的問題,又可以優美動人。”張虹說他們辦影展的另一個原因,是希望能讓香港觀眾認識及欣賞紀錄片,使得香港這個只講物質的社會,多一點藝術氣息。
“我們這個紀錄片節是一個比賽,最後評出冠、亞、季軍,但卻是個沒有獎金的比賽。”張虹說,因為這個活動沒有商業價值,所以不會有什麼商業機構支持他們。“第一、第二屆的錢是政府給的,你提一個計畫,他們會給50%~60%的資金,另外一半就自己去找咯,那要找不到就只能把計畫用更少的錢來實現咯。”實際情況是,那些錢往往不夠。那怎么辦?張虹說,所以他們的工作人員都是沒有工錢的,甚至一些評審也是不給錢的。“比如導演許鞍華、作家龍應台,都給我們做過評審。只能靠朋友幫忙啦!”
因為第一屆的艱辛,張虹和夥伴們對於該不該繼續很猶豫,“但很多朋友說‘你們辦得很好呀,繼續吧’。正因為身邊朋友的鼓勵和支持,我們硬著頭皮做了下來。”因為沒有資金來源,你怎么生活呢?接到記者的這個問題,張虹回答得很乾脆:“借債。我背了很多債,有時候也做點其他的工作掙錢清一些債,但現在身上還有債。”張虹還告訴記者,第二屆“華語紀錄片節”時,一個做啤酒代理的朋友給了他們好幾大箱啤酒,雖然覺得紀錄片節跟紅酒更搭一些,但是還是很開心地接受了。“有就很高興了,又不用花錢。”
張虹說,對於紀錄片,她有一種深沉的愛。“拍攝紀錄片可以去了解不曾了解的事情,對我而言是在上課,是一種教育。”

用紀錄的方式講故事

鄭傳鍏:
用紀錄的方式講故事
作為評審,鄭傳鍏說他是以看電影人的身份來選擇片子的。“看導演如何把素材組織成一個故事來論說,紀錄片的好壞就看導演如何用他拍攝得到的素材來講故事,故事講得精彩說明導演的功力到位。”鄭傳鍏說,在上百部長短參賽作品挑出12部入圍者的過程,就像是把華人社會的不同面相、種種問題翻看一遍。對於他來說,評價這些作品最困難的地方是如何在議題的價值和拍攝者的技巧取得一個平衡。紀錄片常常會把拍攝者和被拍者的關係拉得十分緊密(當然兩者根本是親屬又另計),這種關係有時甚至可以在作品明顯地看到。電影人如何抱持不卑不亢的態度,和被拍攝者維持一個適當的距離,是曾從事新聞工作的他所在意的。評審的過程,對他來說其實是一個再次思考問題的機會。
鄭傳鍏說,對片子的評審其實是很主觀的,他個人的口味偏向於社會性、歷史感的片子。在三年的評審過程中,鄭傳鍏發現一個現象:內地的題材很好,但很多導演不會講故事,不會做結構,剪輯也相對粗糙一些。

林偉鴻:真的感情可直達人心

作為長期與張虹合作的攝像師,林偉鴻說他選片子最主要看片子透出來的感情,真的感情是可以直達人心的。他也很介意導演是用何種視角來進行拍攝,是平視、俯視還是仰視。他還很介意導演對事情發展的介入,“如果導演的行為改變了事情的發展,那在我這會得到比較低的分數,但如果是促成事情的發展,那是可以的。”
林偉鴻說,“華語紀錄片節”只收納兩年內講述華人世界的紀錄片,比較集中地展現內地、香港、澳門、台灣的現狀、文化、歷史。林偉鴻說,“華語紀錄片節”到今年舉辦的3屆,最後出來發現獲獎的多是內地和台灣的,很多朋友就問他:怎么香港辦的紀錄片節,沒有香港的片子獲獎?“香港參加的片子就少,入圍的就更少了,我們選取的方向也是想儘量各地都有,但也不能為了平均而放棄好的片子來選擇香港的片子呀!”
作為攝影師,林偉鴻說拍攝紀錄片對他的吸引力來自真實生活很有趣,可以看到人生百態,衝擊性比劇情片還要強。“紀錄片提供的素材比故事片多很多,真實的生活比編出來的戲劇更加離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