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該書是朱崇科教授從事華文文學研究10多年來有關“華語比較文學”問題意識的初步實踐和小結,主要從問題意識(如華語比較文學、華語語系文學、本土性等術語概念)和批評實踐(如縱橫捭闔的比較、文學空間詩學、新移民文學等)層面加以闡述。既有對文本細讀(如劉以鬯、李碧華、張愛玲等)的精彩展示,又有對問題意識思考的銳利探究。作者介紹
朱崇科(1975- ),山東臨沂人。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博士(2005);廣東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百人計畫”人才引進,2005起);教授(2011);美國巴德學院(Bard College)交換教授(2007-08)。今為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華語語系文學及文化。獨著有:1《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2《張力的狂歡——論魯迅及其來者之故事新編小說中的主體介入》(上海三聯書店,2006)、3《考古文學“南洋”——新馬華文文學與本土性》(上海三聯書店,2008)、4《身體意識形態——論漢語長篇(1990- )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5《魯迅小說中的話語形構——“實人生”的梟鳴》(人民出版社,2011),在《文學評論》等海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作品目錄
目錄關於“知域”的思考:對話“知域”和“地域”
濱下武志教授序
緒論
第一輯 問題意識
1華語比較文學:超越主流支流的迷思
2華語語系的話語建構及其問題
3術語的曖昧:“問題意識”中的意識問題
4本土楔入:可能與限定
5從概念纏繞到本土演進
第二輯 縱橫捭闔
6文學空間詩學與區域特質論綱
7“新移民文學”:“新”的悖謬?
8想像中國的弔詭:暴力再現與身份認同
9誰的東南亞華人/華文文學?——命名的後殖民主義批判
10面具敘事與主體游移——高行健、英培安小說敘事人稱比較論
第三輯 個案精讀
11劉以鬯自娛小說中的香港性呈現
12破解另類與弔詭:看長袖如何善舞?——李碧華《青蛇》的N種讀法
13身體、身份與“身影”(再現):重讀張愛玲《色,戒》
14後殖民老舍:洞見或偏執?——以《二馬》和《小坡的生日》為中心
15文本精讀七則:多元文體的實踐
第四輯 他山之石
16紀惡的弔詭:敘述暴力與歷史——評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
17詩學抵抗:悲壯而沉重的文學肉身——評許文榮《南方喧譁——馬華文學的政治抵抗詩學》
18發異聲於“新”邦——讀冼文光《柔佛海峽》
19看魚尾獅如何性別——讀胡月寶《魚尾獅與魚尾獅旁的花木蘭》
20為馬新史學立言——序廖文輝《馬新史學80年》
21林文慶如何對接廈大認同——評李元瑾編著《林文慶的廈大情緣》
附錄
A空間形式與香港虛構——試論劉以鬯實驗小說的敘事創新
B邊緣童話:諫言(建言)香港——論西西的故事新編小說
C定理日常:凌空與務實——以《只是蝴蝶不願意》為中心淺議李碧華的散文
D論華文文學對20世紀中國文學史架構的內在楔入
E To See and to Be Seen: Mutual Reflections between Chinese Women and Singapore
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