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壩
華西壩,在成都南門外二里許。相傳為蜀漢都城的“中園”舊址,劉備游幸之地;林山腴有“中園舊說梅林勝”,“冶春故事記中園”等詩句。此地又是五代蜀王孟昶的後花園。陸游《故蜀別苑》詠梅,有“蜀王故苑犁已遍,散落尚有千堆雪。”壩,在四川通常是指平坦而開闊的地域。華西壩(前、後壩)雖尚未查到何時出現,但可以肯定:她是指東起南台寺,南到金陵路及延伸之林蔭街,北至錦江,西達萬里橋及延伸之漿洗街的地域。歷史上雖稱“中園”、“別苑”,二十世紀初,卻是一片水田和墳地。1904年經基督教四個差會確定籌建私立華西協合大學校後,1907年首先購地150畝,到1950年占地1200餘畝。所以華西壩一定是因華西協合大學而得名並馳名中外。
行政區域
轄區北起臨江西路,南起一環路,東起人民南路,西起漿洗街。轄區內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第二醫院、華西第四醫院以及華西口腔醫院4家醫院;黌門街、電信路、九茹村、漿洗街4個社區,轄區面積約為1.4平方公里。
人文景點
就是現在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包括各個醫學相關學院,即原私立華西協和大學,後來非醫學部分都合併給其他大學了,原址只保留了醫學部分。
結構
華西壩的建築,從風格到布局都獨成一體,融中國古典園林和西方宮廷花園於一體,成為成都唯一保存完好的建築博物群。
最早的校址在“中園”一帶,即今天的錦江之南,被叫做南台寺的地方,這在張船山的畫稿中有清晰的描繪。華西壩最初的圖樣是由英國建築家弗列特·榮杜易設計。榮杜易入川前遍遊了大江南北,考察中國傳統古典建築,在華西壩創立了中西合璧的建築群體。
華西壩的建築從風格到布局都獨成一體,有中式的外觀,西式的內容,加上融中國古典園林和西方宮廷花園於一體,成為成都唯一保存完好又大氣磅礴的建築博物群。在建築之初也有人對華西壩的建築提出過尖刻的批評,認為它不中不西,不土不洋,既不傳統,又不西洋,經過百年的風雨驗證,證明這是對中國古典建築風格和西洋建築符號融於一體的最經典嘗試。在中國古典外形的建築里可以包容完全西化的室內裝飾,大落地窗、壁爐、穹隆之頂……令人嘆為觀止。在世界上別的任何地方人們再難見到這種把不同風格包融於一體的房子,唯華西壩能夠見證。
景觀
圍繞著二廣場,原先有十幾座中西合璧的別墅,可惜現在剩下的已經不多,但從僅存的8號別墅人們也不難看出建築師的匠心獨運。人們要記住那個叫榮杜易的英國人,成都人更應該對他充滿感激,他為成都這個缺少地標建築的城市留下了一個精彩的建築博物群。
華西壩的許多建築的具體修建其實是出自加拿大人蘇木匠之手。榮杜易為華西壩設計了事務所、生物樓、圖書館、廣益大學舍、協合中學大禮堂以及鐘樓等幾幢主要建築。他以鐘樓為原點,向南向北延伸為中軸線,主要建築皆在東西向鋪開,形成了大約為品字形的錯落有致的格局。設計完成後,這位英國建築師再也沒有踏上過中國的土地。他來到中國,同他的兄弟飄洋過海在天津上岸,一路進京,然後來到成都,沿途無數的古典建築給了他很大的啟發,他懷揣著一張傑出的設計圖,這就是今天的華西壩,簡直就是一首建築史上的凝固之詩。榮杜易離開後,後續工程便由蘇木匠來負責。蘇木匠的本名叫蘇維廉,酷愛體育運動,所以華西壩的體育場修得特別棒。
逝者如斯,建築家不管是榮杜易還是蘇維廉已經作古,但那些建築還在,它見證了100年來這座城市和這所大學的風風雨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當時的英國首相希思訪問華西壩,希思站在華大辦公樓前,他舉目四望,真是滄海桑田,這座樓就是榮杜易設計的著名建築,以前叫事務所,又名懷德堂,由美國紐約的羅恩甫捐建於1919年。這是華西壩建築中最著名的一幢,圖書館、鐘樓和事務所代表了華西壩建築的經典。原來,希思是受人之託,專程為了華西壩的老建築而來,委託之人正是榮杜易的孫子。當初榮杜易在設計中採用了當時的技術——倒拱形結構,但效果如何一直被他牽掛,孫子了解外祖父的心情,遂托希思前往華西壩探個究竟。近百年的風雨歷程,建築依然完好,青磚、黑瓦和紅磚石構築的華西壩建築能經受時光的考驗。
到1949年,華西壩上主要建築增至29幢。從1907年興建之始,到2013年的今天,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歷史風浪,包括史無前例的“文革”,這些建築大都保存完好,這不能不說又是一個奇蹟。
華西鐘樓
又稱為鐘塔,是華西壩地標性建築。鐘樓上在重錘式機械芯如今已經持續運行了80個春秋。英國著名建築師弗烈特·榮杜易以鐘樓為原點,向南向北延伸為中軸線,主要建築皆在東西方鋪開,形成了大約為品字形的錯落有致的格局。
建於1925年,又名鐘塔,原名柯里斯紀念樓,英文名The Coles Memorial Clock Tower,由紐約柯里斯捐資建成。配有西式時鐘,塔內有一座西洋鑄鐘,早期由人工敲打,後改為電力。
早期的鐘塔頂部為尖形亭台,與塔基不太和藹, 50年代初期改建為方形亭台,現仍為鐘樓。
懷德堂
1915年動工,1919年建成,為原華西協和大學事務所,又名懷德堂,英文名The Whiting Memorial Administration Building),由美國紐約羅恩甫為紀念白槐氏所捐。該樓建成後即為校行政事務辦公室、禮堂、文科教室和照相部等。其二樓上的大講演室還是星期日禮拜、聚會之所。現仍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辦公樓。
嘉德堂
1924年竣工,為原華西協和大學生物樓,又名嘉德堂,英文名The Atherton Building for Biology andpreventive Medicine,由美國夏威夷嘉熱爾頓兄弟捐建,建成後為生物化學系、化學系、生物系、生理系。現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第一教學樓。
蘇道璞紀念堂
1939年動工,1941年建成,為原華西大學蘇道璞紀念堂,又名化學樓,英文名Stubbs memorial building 由 華西大學、內遷來蓉的金陵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合資興建。為紀念已故來華英國化學家蘇道璞博士(StubbsCM.),命名為蘇道璞紀念堂。當時四校約定該樓由各校化學系及金大的化工系合用,戰後歸華西大學所有,此樓沿用至今,現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第二教學樓。
合德堂
1915年動工,1920年建成,又名合德堂,英文名The Hart College,加拿大(英美)美道會為紀念最早到西南傳教的赫斐氏所建,故又稱赫斐院。建成時為物理系、數學系、農學院、宗教系教室,現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第四教學樓。
育德堂
1928年竣工,為原華西協和大學教育學院,英文名The Cadbury Educational Building,英國嘉弟伯氏捐建(東頭),為教育學院教學樓。1948年劉文輝捐建該樓西頭。現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第五教學樓。
萬德堂
建於1920年,萬德堂,又名萬德門和明德學舍,英文名The Vandeman Memorial 。系國浸禮會萬德門夫婦捐建。建成時處於華西大學西部,即今人民南路上。由於人民南路工程的需要,1960年萬德門被拆除,搬遷至現在的位置。一磚一瓦,均按原貌重建。由於遷建處地面有限,原萬德門背後的側樓去掉了,樓頂上的一座二層亭樓也除去。該樓建成後即為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早年華西師範學校亦設於此。現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第六教學樓。
懋德堂
1926年竣工,為原華西協和大學圖書館及博物館又名懋德堂,英文名The Lamont Library and Harvard-Yenching Museum,系美國賴孟德氏為紀念其子捐建,兩層樓,建成後即為圖書館及博物館。 現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校工會辦公室。
明德樓
生日:1951年開始修建,1954年落成
年齡:61歲
地址:四川大學望江校區北門
明德樓原為成都工學院的第一教學樓,曾一度被稱作“一大樓”。她是由著名建築設計師古平南先生設計的,但因其軒昂恢弘的整體建築與彰顯外露的中國傳統元素,頗具有梁(思成)式建築的味道,所以也曾被誤認為是由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設計建造。
1998年,四川大學行政樓從望江校區東區濱江樓和新濱江樓遷到這裡。從此,她成為學校的行政管理中心,更是四川大學文、理、工、醫滲透結合的標誌。在“校園文化建設”年提出對校內重要道路、建築等重新命名時,行政樓更名為明德樓,取自《大學》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志德堂
生日:1915年
年齡:100歲
地址:華西校區第七教學樓
由英國著名建築學家弗列特·榮杜易(Fred.Rowntree)設計的志德堂極具華西壩中西合璧風格,為原華西協和大學建築群中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公共衛生之父”的陳志潛以及多位知名教授均在此教書育人,堪稱中國近現代公共衛生學的搖籃。
華西協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舊址
生日:20世紀40年代初期
年齡:70-80歲
地址:四川大學華西校區口腔醫學院內
該建築為磚木結構,中西合璧風格。曾是華西協和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辦公所在地,也曾作為華西協和大學宿舍樓來使用。聞宥、呂叔湘、楊佑之、何文俊、江晴芬等都在此居住過。作為文化研究所成員,陳寅恪、聞宥、李方桂、董作賓等也常去辦公。這裡是20世紀40年代中國文化精英聚集的場所,也見證了華西協合大學悠久的辦學歷史和崇高的學術地位。
中國口腔醫學博物館
生日:1932年
年齡:83歲
地址: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旁
這裡記錄下了華西口腔的誕生與成長,也記錄下了整個口腔醫學發展史。博物館分遡源廳、起源廳、華源廳,館藏文物3000餘件,溯口腔醫學發展之源,縱貫古今,博覽五洲。作為一名川大人,在這裡,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華西口腔所帶來的榮譽與自豪。
鍾亭
生日:1996年
年齡:19歲
地址:四川大學望江校區東區聽荷池旁
鍾亭的修建是為了紀念1996年川大的百年校慶。鍾亭內所放置的大鐘,重一噸有餘。川大校徽中央的圖案,原型就是這口大鐘。當時與該鐘一同鑄造的還有一個大鼎,現放在望江校區西區工學圖書館前。
你也許跟大川一樣,誤以為鍾亭是一處“歷史悠久”的建築,其實,本身年輕的她記錄的是川大悠久的歷史。
歷史
華西協合大學
1905年,英、美、加三國的五個基督教會決議在中國西部創辦一所"規模宏大、科學完備"的高等學府,地址定在四川政治文化中心成都。
1910年3月11日,華西協合大學舉行了開學典禮,初設文理教育三科。Joseph Beech(美)出任校長。
1912年 在加拿大,美國,英國分別舉辦了華大學舍建築設計大賽,英國建築大師弗烈特·榮杜易設計了現屬於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的華西壩建築群。
1914年 開設醫科,H.L.Canright(美)出任首任院長。將仁濟、華西鐘樓 存仁醫院作為教學醫院。
1917年 在Ashely Woodward Lindsay(加)主導下開設牙科系,創辦華西協合大學牙學院、口腔病院、醫牙研究室、口腔病研究室、《華大牙醫學雜誌》,成為中國現代口腔醫學的開端。
1920年 開始向少數優秀畢業生同時授予華西協合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24年 開始招收女學生,成為四川女子高等教育的開端,也率先在西部實現了男女合校。
1927年,醫牙合併為八年制醫牙學院。
私立華西協合大學
1926年,萬縣"九五慘案"發生後,華大學生組成愛國學生退學團,發動"愛潮",華大被迫停課。
1930年,畢啟校長在華西協合大學面臨被強制關門的處境下,努力說服託事部同意向中國政府立案,中國人張凌高被推舉為校長。
1932年 開設藥學系。
1933年9月23日,四川省教育廳轉發了教育部指令:"私立華西協合大學,應準予立案“,華大獲得國民政府批准的正式辦學資格,學校教育主權歸屬中國人掌握,張凌高任校長。
1934年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正式接受華西協合大學為兄弟學校,授予醫牙學院畢業生醫學博士學位和牙學博士學位,授文學院和理學院畢業生文學士和理學士學位。
1936年 開設公共衛生學系
五大學時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在民族危難之時,為使友校不致停辦,學子不致輟學,華大敞開心扉迎接友校和逃難的師生。同屬教會學堂的金陵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燕京大學和華西協合大學五所大學在華西壩匯集後,在國難當頭的環境中,將華西協合大學的校舍和設備發揮出最大的功效。此時的華西壩,校園清曠,草色如茵,專家學者薈萃一地,盛極一時,成為大後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同時,五大學的師生們懷著滿腔熱血和愛國精神,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活動之中。
從1939年南京的金陵大學沿長江遷往成都,到了1941年秋季,華西壩共匯聚了華西協和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齊魯大學、燕京大學等五所高校,另外,東吳大學生物系、協和醫學院的部分師生也在此借讀。此時人們將華西壩五大學譽為“BigFive”(五強),也習慣地稱這一時期為抗戰“五大學時期”。
1942年,華大文學院院長羅忠恕在牛津大學提出一份中英文化合作計畫,劍橋牛津相繼成立中英文化交流委員會,東西文化學社在華西壩成立,一場對20世紀中國影響深遠的文化交流由此發端。李約瑟,海明威,林語堂等人紛紛前來華西壩講學交流,愛因斯坦,羅素等人紛紛致函表達溝通中西的願望。
1949年 解放前夕,私立華西協合大學已是1所包括文、理、 醫、牙4個學院的綜合性大學,設有26個系和2個專修科,7 所附屬醫院。其中創刊於1946年的《華大牙醫學雜誌》已發展成國際一流水準的口腔醫學雜誌。
華西大學
1951年10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收回私立華西協合大學,學校更名為華西大學,劉承釗出任校長。
四川醫學院
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 ,學校更名為四川醫學院,設醫學、口腔、衛生、藥學4 個系和1所綜合性附屬醫院。
1978年 恢復招收研究生,並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衛生部直屬的重點醫科院校。
華西醫科大學
1985年,為適應醫學教育發展的形勢和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學校更名為華西醫科大學。
1996年,通過211工程項目驗收。
1998年,成為首批4所211工程醫學類院校之一。
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
2000年9月,華西醫科大學與四川大學正式合併,組建新的四川大學,華西醫科大學正式更名為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校址更名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
人物
畢啟(Joseph Beech)
畢啟(Joseph Beech,1867~1954),美國傳道士、教育家,文學士,神學博士,華西協合大學(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的主要創建人。
弗烈特·榮杜易(Fred·Rowntree )
當時成都比沿海閉塞,對外來文化反應激烈,民間抗教運動連綿不斷,學堂若修成純西式,很可能被搗毀。為緩解民眾牴觸情緒,1912年,華西協和大學創辦者在加拿大、美國和英國等專門舉辦了一次設計競賽,希望建造一座既能被中國人接受、又具有西方建築風格的建築。
1913年, 英國建築師弗烈特·榮杜易在來成都之前,先到北京參觀了故宮,在入川路上,又看到了西南地區建築,之後,他把這些中國建築的原理和元素全部加入到自己的設計中。他沒有模仿希臘神廟或哥德式教堂,相反卻依照中國平衡、對稱的傳統建築原理,在外觀上著力突出中國特色的青磚黑瓦,間以大紅柱、大紅封檐板及清一色的歇山式大屋頂,在屋脊、飛檐上點綴以遠古神獸、龍鳳、怪鳥,檐下用斗拱為裝飾,給人以神秘古樸的東方美感;內部則採用純西式結構。最終,榮杜易這種中西合璧的設計獲勝。
評價
梁思成在評價華西壩的建築時說“這些中國早期古典復興式建築極其重要”。
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在談到歐美建築師在華建築作品時他言道:他們“開始以中國建築之部分套用於近代建築,如北京協和醫學院……成都華西大學皆其重要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