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的起源
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到前8世紀中葉,在黃河中下游,夏人、商人、周人相繼興起,建立國家,並通
過三代,融為一體,以夏為族稱,又稱中國。夏經春秋戰國的民族大遷徙與大融合,夏又稱華,或合稱華
夏,已發展成為一個穩定的民族共同體。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中原地區夏、商、周最早立國,華夏民族最先形成,這是民族大遷徙和大融合的結
果。另一方面在夏、商、周時期,四周地區也先後出現了東夷、氏羌、西戎、肅慎、蠻、濮、巴、蜀等族
稱,在各自分布的地區之內建國稱王,並與諸夏發展著多層次的交往聯繫,到春秋戰國時又逐漸形成了華
夏居中,稱為中國,夷蠻戎狄配以東南西北,五方之民,共稱“天下”,號為“四海”的格局,為後世中
國發展形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華夏起源與形成的各支來源看,華夏分別與“四夷”各族都有共同的淵源關係;對“四夷”而言,又都
有一部分分化出來,融合於華夏之中。同時,融合與分化都不是單向的,華夏也分別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
都不斷有一部分遷徙到邊疆,與當地各族融合,成為邊疆各族的一部分。這種互相吸收與融合,使中國各
民族的構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點。這一特點在先秦已表現得相當明顯,並對後世中國民族史的
發展,有著極深刻的影響。
匯聚民族智慧 成就華夏商人